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质疑理解,让学生想读书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分为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初读环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感觉,并且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教材处理上可制作“研读板块”让学生读、思、悟、用,其板书设计可以是抓突破口,也可以是质疑的过程。如:我在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提问组成研读板块,开展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的不容易,从哪里看出来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体会并读好这些语言,从而悟出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多么喜欢这些贝壳,(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却一颗也不要,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的捡起来,可天真可爱的姑娘丝毫没有占为己有的心思,(研读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洋一样翻腾。小姑娘有多么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不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吗?提出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都在读中落实,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同时研读的过程中已融入了品读的环节,有时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品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赏、感悟、入情入境,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的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在美,悟出文章包涵的内蕴。创读环节,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二、 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一是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诘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老舍、冰心、叶圣陶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是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们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幅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三是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三、 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成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得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密咏恬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象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精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接着用投影机打出几句话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想像这一幅画。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置身波光粼粼,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丽沉醉。这样,不仅对文中这几句话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情感已到位时,还有必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当然不同的学生朗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学生读到哪一个层次,教师处理教材则心中有数。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了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语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意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是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三是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 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书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指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学生读之后,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夏明翰豪迈的英雄气概。
五、 开展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一是讲
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话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是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三是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是展
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它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断,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质疑理解,让学生想读书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分为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初读环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感觉,并且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读环节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教材处理上可制作“研读板块”让学生读、思、悟、用,其板书设计可以是抓突破口,也可以是质疑的过程。如:我在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老伯伯这么关心小姑娘?为什么画家感动极了?为什么画家看着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提问组成研读板块,开展讨论。老伯伯之所以这样关心小姑娘,是因为小姑娘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看守的不容易,从哪里看出来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体会并读好这些语言,从而悟出小姑娘是一个多么遵守诺言的人,然而她的付出却不求回报,尽管她是多么喜欢这些贝壳,(研读描写贝壳美的语句)却一颗也不要,多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所以画家才感动极了。于是画家想了一个漏丢贝壳的法子,希望她能悄悄的捡起来,可天真可爱的姑娘丝毫没有占为己有的心思,(研读画家的心理和小姑娘的言行)因此画家的心潮才会像海洋一样翻腾。小姑娘有多么可爱,画家因为小姑娘喜欢贝壳而深入大海挖取,画家有多可爱,一位老伯伯如此关爱不相识的小姑娘,老伯伯有多好,文章不正是通过老、青、少三代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反映了人间的真情和人性的美好吗?提出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都在读中落实,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同时研读的过程中已融入了品读的环节,有时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品读的主要功能在于品赏、感悟、入情入境,获得情感的熏陶。通过品读小姑娘言行的句子,画家和老伯伯侧面烘托的语句,就能很好的品出小姑娘、画家、老伯伯的内在美,悟出文章包涵的内蕴。创读环节,指学生在有了对课文独有的理解后,能通过自己的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这是培养语感和展示语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中能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二、 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一是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诘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老舍、冰心、叶圣陶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是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们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幅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三是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三、 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读的指导可分为指导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主要形成有追踪指导、情境诱导、推进式引导等。“读得有感情”,首先要对课文有理解,有体悟,有感受,然后愿意表达自己的密咏恬吟、自我体验,愿意听自己的朗读的声音、语调,愿意被自己的朗读所感动。教材中许多课文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图象来想象体会。如《王冕学画》中关于雨后荷花的描写。“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精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滚来滚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出自己认为特别美的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接着用投影机打出几句话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在句子旁边打出图像,要学生看,听老师朗读,最后关掉投影,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录音,用头脑去想像这一幅画。这样经过几番读、听、想,学生渐入佳境,置身波光粼粼,荷花争艳的湖边,为这炫目的美丽沉醉。这样,不仅对文中这几句话有了真切的理解,而且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朗读情感已到位时,还有必要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指导,比如要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语句的重音、停顿,当然不同的学生朗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让学生读到哪一个层次,教师处理教材则心中有数。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了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一是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语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意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是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三是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 恰当评价,促学生多读书
以往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指导向意识非常重要。朗读评价形式有师评,生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主要导向通过读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感悟、体会,导向个人头脑中的“放电影”,即谈谈自己眼前浮现了什么。如:读夏明翰英勇就义的语段时,引导学生评;听了学生读之后,我好像觉得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夏明翰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读得好,我听出了夏明翰豪迈的英雄气概。
五、 开展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一是讲
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话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是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三是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是展
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它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断,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必须扩大学生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