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有效的练琴方法,较为简要地阐述练琴中会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及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古筝;课后练琴;方法
当今,习筝者越来越多,而能够真的能够感悟到筝乐之美者较少。在习筝漫漫长路中,有很大一部分习筝者的兴趣、兴致、努力、恒心都被“练琴”损耗大半。日日夜夜苦练筝的孩子们如果能找寻到一点练琴的乐趣,我想必是一件美差。在看起来枯燥、周而复始的练琴周期中,如何合理地依托高效地方法提高单位时间练琴质量。在练琴的过程中,习筝者常常会因为某个技能技巧而产生不自知的焦虑情绪,感觉自己无法达到一个相对完美作品呈现的终点,而逐渐远离练琴本应具备的宁静和平和的心态,与其这样和一个“失控”的自己较劲,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分析,练琴时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应该如何改善,使练琴成为习筝路上的一条正确的途径。
当练琴成为日常的习惯之一,那么也就是说,练琴是不需要“抉择”、“判断”、“纠结”的,仅仅凭借着直觉,就完成了演奏过程,这是正常的练琴状态吗?在最初学习“新”的演奏技能阶段,习筝者通常比较容易完全投入自己的身心去做多种尝试,不仅包括听觉、触觉等感官,更是觉得练琴时间过得飞快,没有任何麻木演奏状态的呈现,这种警觉的状态在演奏技法相对熟练以后,逐渐变成不假思索,手指飞速在琴弦上跑动,重复再重复,使手指肌肉机能逐渐脱离智力思考的过程,从而养成一种演奏习惯,这样的演奏习惯是否有利于“音乐美的发生”呢?换句话来说,手指能够按作品标示的速度、力度,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是习筝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吗?显然这只是机械形式的练琴,而不是充满灵性、开放、自我性地演奏。当程式性的练琴成为演奏固定模式时,毁掉的不仅仅是演奏者对音乐美的感受,更是离自如表达音乐气质越来越远。之所以要探讨练琴时应具备的心态,恰恰是为了延长演奏者对音乐美打动而持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乐趣。
过度练琴的习筝者不在少数,而能够演奏出充满自信的音乐的筝者却少之又少。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习筝者在练琴时的心态呢?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式练琴,往往适得其反,一阵阵袭来的恐惧感,使演奏者在高强度压力下,不放过任何间歇和休息的时间,如此以往,练琴量化的积累反而成为“正式表演”时恐惧感的来源之一。在登台演出或者表演的当下,每当想起日积月累刻苦无休止的练习,必然会对即将演奏的作品投射最完美的预设,然而音乐表演的不确定性常常会毁了演奏者的自信,演奏结束以后往往会认为自己一定是练琴不够刻苦,花费的时间不足,用来否定自己练琴的成绩。这一恶性循环,常常成为演奏者的噩梦,如何练琴都不完美,如何练琴都不够,逐渐偏离了演奏者呈现“音乐”本体的初衷,反而成为一场比速度、比力度的竞技项目。
以下将分三点来阐述练琴时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
第一,客观、高度敏锐地去感受身体给出的反馈,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打开耳朵,让听觉这一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感知能力得以发挥。在不断重复的乐句或者乐段的练习中,习筝者十分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练习的遍数多少来衡量练习的效果,很容易就被某一乐句或乐段卡住而停滞不前。用眼睛反复看手在运动中的跑动,而完全忽略了音乐的可听性。而正因为如此,音乐可听性被降低的同时,手指运动的流畅度必将受到一定阻碍。音乐的律动消失,手指运动的节律也随之消失。如此用“观感”去感受手指弹奏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必将失去听觉审美。在倾听音乐乐音从谱面流淌出来的时候,扎扎实实地听到每一个音发声的完整过程,是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例如:在低音区某一个音上做一个单音托的演奏,那么,这个音发出以后,共鸣时长有多久,音质的变化如何体现,贴弦时的杂音是否可以避免,过弦是否振动充分,放松与松懈对发音有何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种种。对乐音高度敏锐的判断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练琴的心态一定是平和、宁静不可动摇的。
第二,调整身体状态,尽可能让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得以充分发挥,做到冷静、清醒地控制每一个音的发声。身体状态的稳定性与弹琴时的心态有极大的关系。试想:在身体状态僵硬、紧张、憋屈的时候,说话、写字、甚至饮食、睡眠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在弹琴如此精细的、高敏锐度的操作细节中,速度、力度、情绪等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练琴之前,用5-10分钟的时间做一些肢体的伸展预热活动,让身体处于温暖、舒适地等待状态中,轻松、愉快地落座,闭上眼睛,感受身体肢体每一个部分的柔软和沉着,使手指能够水到渠成地完成每一个音的演奏。在一定周期的练琴时间内,也要不断寻找“氧气”的供给,自然地在音乐找到呼吸的节律,如此“寻找氧气”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会释放演奏者的肌肉紧张紧绷的状态。在感知到“缺氧”时,明确、刻意提醒自己暂停演奏,重新载入充满氧气的演奏状态,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作品所谓的完整性,屏住呼吸不间断的反复演奏,轻则乐曲木讷、没有生命力、感染力,重则必将使得肢体产生不必要的伤痛。
第三,尽可能保证慢速练琴的有效性,头脑能在高速运转思考的同时,精细地完成每一个演奏技法。在练琴心态中,最不容易保持的就是“慢而不拖沓,快而不仓促。”所以,厘清慢练与拖延,快速与仓促的差异,是培养良好的练琴心态的关键点。慢速演奏具体指:高速思考与慢速弹奏的辩证统一。在头脑发出“一连串”细节指令以后,手指才去尝试实践,而非“以慢慢拖沓弹奏音乐”为慢速的练习要求。高速思考包括例如:弹奏前后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两个音演奏法之间的异同点,如何权衡而采取“兼容”的演奏方法来流畅、自然地连接。又如:现有的贴弦角度是否能够体现出作品情绪所需要对应的音色等等,最大降低练琴所消耗的时间代价。当动作衔接流畅、音乐能够准确表达作品情绪时,快而不仓促,是很容易做到的。相反,欠缺思考的慢练和快奏,都必将使音乐走入仓促、不稳定、慌张的表达之中,演奏者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弹琴生涯中,练琴心态的自我调整是极为重要,甚至是最为核心的,它不仅能够提高练琴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耐心、恒心、信心的损耗,更能让音乐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荡出动人、美妙的乐音。
【关键词】古筝;课后练琴;方法
当今,习筝者越来越多,而能够真的能够感悟到筝乐之美者较少。在习筝漫漫长路中,有很大一部分习筝者的兴趣、兴致、努力、恒心都被“练琴”损耗大半。日日夜夜苦练筝的孩子们如果能找寻到一点练琴的乐趣,我想必是一件美差。在看起来枯燥、周而复始的练琴周期中,如何合理地依托高效地方法提高单位时间练琴质量。在练琴的过程中,习筝者常常会因为某个技能技巧而产生不自知的焦虑情绪,感觉自己无法达到一个相对完美作品呈现的终点,而逐渐远离练琴本应具备的宁静和平和的心态,与其这样和一个“失控”的自己较劲,不如冷静下来好好分析,练琴时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应该如何改善,使练琴成为习筝路上的一条正确的途径。
当练琴成为日常的习惯之一,那么也就是说,练琴是不需要“抉择”、“判断”、“纠结”的,仅仅凭借着直觉,就完成了演奏过程,这是正常的练琴状态吗?在最初学习“新”的演奏技能阶段,习筝者通常比较容易完全投入自己的身心去做多种尝试,不仅包括听觉、触觉等感官,更是觉得练琴时间过得飞快,没有任何麻木演奏状态的呈现,这种警觉的状态在演奏技法相对熟练以后,逐渐变成不假思索,手指飞速在琴弦上跑动,重复再重复,使手指肌肉机能逐渐脱离智力思考的过程,从而养成一种演奏习惯,这样的演奏习惯是否有利于“音乐美的发生”呢?换句话来说,手指能够按作品标示的速度、力度,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是习筝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吗?显然这只是机械形式的练琴,而不是充满灵性、开放、自我性地演奏。当程式性的练琴成为演奏固定模式时,毁掉的不仅仅是演奏者对音乐美的感受,更是离自如表达音乐气质越来越远。之所以要探讨练琴时应具备的心态,恰恰是为了延长演奏者对音乐美打动而持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乐趣。
过度练琴的习筝者不在少数,而能够演奏出充满自信的音乐的筝者却少之又少。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习筝者在练琴时的心态呢?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式练琴,往往适得其反,一阵阵袭来的恐惧感,使演奏者在高强度压力下,不放过任何间歇和休息的时间,如此以往,练琴量化的积累反而成为“正式表演”时恐惧感的来源之一。在登台演出或者表演的当下,每当想起日积月累刻苦无休止的练习,必然会对即将演奏的作品投射最完美的预设,然而音乐表演的不确定性常常会毁了演奏者的自信,演奏结束以后往往会认为自己一定是练琴不够刻苦,花费的时间不足,用来否定自己练琴的成绩。这一恶性循环,常常成为演奏者的噩梦,如何练琴都不完美,如何练琴都不够,逐渐偏离了演奏者呈现“音乐”本体的初衷,反而成为一场比速度、比力度的竞技项目。
以下将分三点来阐述练琴时如何拥有良好的心态:
第一,客观、高度敏锐地去感受身体给出的反馈,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打开耳朵,让听觉这一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感知能力得以发挥。在不断重复的乐句或者乐段的练习中,习筝者十分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练习的遍数多少来衡量练习的效果,很容易就被某一乐句或乐段卡住而停滞不前。用眼睛反复看手在运动中的跑动,而完全忽略了音乐的可听性。而正因为如此,音乐可听性被降低的同时,手指运动的流畅度必将受到一定阻碍。音乐的律动消失,手指运动的节律也随之消失。如此用“观感”去感受手指弹奏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必将失去听觉审美。在倾听音乐乐音从谱面流淌出来的时候,扎扎实实地听到每一个音发声的完整过程,是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例如:在低音区某一个音上做一个单音托的演奏,那么,这个音发出以后,共鸣时长有多久,音质的变化如何体现,贴弦时的杂音是否可以避免,过弦是否振动充分,放松与松懈对发音有何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种种。对乐音高度敏锐的判断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练琴的心态一定是平和、宁静不可动摇的。
第二,调整身体状态,尽可能让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得以充分发挥,做到冷静、清醒地控制每一个音的发声。身体状态的稳定性与弹琴时的心态有极大的关系。试想:在身体状态僵硬、紧张、憋屈的时候,说话、写字、甚至饮食、睡眠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那么,在弹琴如此精细的、高敏锐度的操作细节中,速度、力度、情绪等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练琴之前,用5-10分钟的时间做一些肢体的伸展预热活动,让身体处于温暖、舒适地等待状态中,轻松、愉快地落座,闭上眼睛,感受身体肢体每一个部分的柔软和沉着,使手指能够水到渠成地完成每一个音的演奏。在一定周期的练琴时间内,也要不断寻找“氧气”的供给,自然地在音乐找到呼吸的节律,如此“寻找氧气”的感受,一定程度上会释放演奏者的肌肉紧张紧绷的状态。在感知到“缺氧”时,明确、刻意提醒自己暂停演奏,重新载入充满氧气的演奏状态,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作品所谓的完整性,屏住呼吸不间断的反复演奏,轻则乐曲木讷、没有生命力、感染力,重则必将使得肢体产生不必要的伤痛。
第三,尽可能保证慢速练琴的有效性,头脑能在高速运转思考的同时,精细地完成每一个演奏技法。在练琴心态中,最不容易保持的就是“慢而不拖沓,快而不仓促。”所以,厘清慢练与拖延,快速与仓促的差异,是培养良好的练琴心态的关键点。慢速演奏具体指:高速思考与慢速弹奏的辩证统一。在头脑发出“一连串”细节指令以后,手指才去尝试实践,而非“以慢慢拖沓弹奏音乐”为慢速的练习要求。高速思考包括例如:弹奏前后两个音之间的关系,两个音演奏法之间的异同点,如何权衡而采取“兼容”的演奏方法来流畅、自然地连接。又如:现有的贴弦角度是否能够体现出作品情绪所需要对应的音色等等,最大降低练琴所消耗的时间代价。当动作衔接流畅、音乐能够准确表达作品情绪时,快而不仓促,是很容易做到的。相反,欠缺思考的慢练和快奏,都必将使音乐走入仓促、不稳定、慌张的表达之中,演奏者的心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弹琴生涯中,练琴心态的自我调整是极为重要,甚至是最为核心的,它不仅能够提高练琴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耐心、恒心、信心的损耗,更能让音乐走进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荡出动人、美妙的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