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夫人”留给别人的太太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等。)
  现在就把其中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让大家学习:
  (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反倒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于男性。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糟老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我认识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写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的另一种含义。■
  (2010年6月2日摘自
  《响当当经典学堂》)
其他文献
最近为了一张照片险些崩溃。先是把办公桌的三个抽屉细细清理了一遍,像回忆自己的工作史一样翻遍了打着近五年酸甜记忆的一张张有用没用的纸片;再把自己的书柜彻底倒腾了一次,用尽两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照片还是没找到。半年前采访过一位女士,她遗憾地告诉我在她年轻时没留下几张像样的照片。她拿出一张定格她年轻漂亮的照片给我,嘱咐我千万要放好。由于照片不符合杂志要求我们无法刊发,于是我找了一本书,将照片夹在其中,好
期刊
某次饭局,酒酣耳热,我吹自己如何英雄,如何好汉。一位年轻朋友问我,韩老师,你能不能说说,你这一生为人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这才是最宝贵的。  稍作思索徐徐言道:“没人会将就你”。旁边的另一位朋友说,愿闻其详。举个小例子吧。三年前在北京举办一个中学新教材的研讨会,来的大都是中学教学方面的专家。第二天的会上,时间短,发言的人多,会议主持人宣布,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五分钟。我大概是第三个发
期刊
一个朋友问我,你说现代人怎么就不会感动了呢?我想了半天,竟然张口结舌答不上来。  他抱怨说,前两天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候,一个中年人说他患了耳鸣,整晚耳边呜呜鸣响,有如千军万马在奔腾,睡不着觉,很难受,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效果。  朋友是个热心人,一听就急了,说,如果耳朵不鸣,神经睡死了,就有聋的可能,我认识一个大夫,治耳聋耳鸣很有一套。这样吧,我带你去他那儿看看吧?中年人听了,原本一张平和的脸上
期刊
章太炎大骂袁世凯的故事,曾经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为了讨要办公经费,章太炎到总统府找袁世凯,一言不合,在总统府掀了椅子,踹了桌子,砸了花瓶。袁世凯派人把他拉走,软禁到北京钱粮胡同一所新居。但软禁归软禁,给章太炎送吃送喝,还允许他的朋友和学生前来探视。章太炎憋得难受,天天靠骂袁世凯消愁解闷。他常常一边嚼花生豆一边咬牙切齿地喊,杀了袁皇帝!袁世凯的儿子送来的被子也被他烧了无数的窟窿,扔出墙外。章太炎因为
期刊
一个星期天,我去一位很有些格调的朋友家拜访,正逢这位朋友在教训自己的儿子。看见我的到来,朋友告诉我:“昨天刚搞了一幅蒙娜丽莎挂在墙上,儿子非要说这是个丑女人,真没格调。百十年来,多少人为她倾倒,看不懂她的美只能说明自己的格调不高,素养不够,我正教训他。”  朋友的儿子显然没把“格调”和“素养”当回事,对着我说:“蒙娜丽莎就是很难看嘛。你看她那么黑的一张脸,五官也不好看,如果添上点儿胡子,当男人也是
期刊
市里来了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学校辗转联络邀其过来做场讲演,我和同事开车去接。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这位叫怀特的专家倒也和蔼可亲,上了车不断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们开玩笑。  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地会被溅得泥头土脸。尽管路面还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这段路前,我们还是小心地提醒怀特先生要
期刊
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朋友请我去看歌剧。我满心欢喜穿了一套白色的礼服准时赴约。我们约定先到他家会合再一起出发。到了他家,我一看,不好!其他人都穿得很随便。我穿着礼服显得格格不入。原来这天的歌剧在一个运动场演出,大家都将坐在草地上。可以说是一次正规但轻松的演出,所以不用穿礼服。都怪自己没有问一问朋友,结果出了洋相。  说起洋相这个词儿,里面所包含的东西真可谓概括了中国近百年的变迁。出洋相,就是出丑的意思。
期刊
2006年李炳容加入美敦力并任大中华区总裁。此前先后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工作9年、任强生公司北亚区副总裁10年。2008年荣获“1978~2008影响中国跨国企业领袖评选先锋领袖奖”。197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专业,荣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亨利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李炳容总是随身带着一张写有50多个人名的名单,这上面是他认为公司最有潜力的50多个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注明了上次与他碰面的
期刊
刘涛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这与他的职场期待相差甚远:凭着自己的高学历,至少应该是一个高级主管,而不是整天面对枯燥乏味的产品。因此,成为公司的部门经理,是他的三年职场规划。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因为对质检工作的轻视,导致了几次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刘涛两次被通报批评,差一点丢了饭碗。慢慢地,刘涛的工作热情开始消退,他觉得凭着现在的状态,
期刊
表弟今年大学毕业,现在正忙着找工作。  前几天表弟到我家,他说我步入职场多年,经验一定丰富,让我给他作应聘时的形象顾问。我对表弟说应聘时只要穿着得体就可以了,没必要那么讲究包装。表弟说自己应聘的是知名企业的公关经理,对方对应聘者的形象气质要求相当严格。  我带表弟去成衣店,表弟花4000元专门订做了一套合体的高档西装,又用2000元配上名牌衬衣、领带和皮鞋。  面试那天,表弟起了个大早,到发型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