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化工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并以此引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本文分析了对于当前同时存在的毕业生求职难和用人企业招工荒的双向难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最后,对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工程认证;成果导向教育;环境工程专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9-02
从总量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类人员位居世界前列,但从质量来说,合格的工程类人才在世界的排名却并不靠前。以环境工程为例,现实中,环境工程类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方面,我们的学校用过时的教材,过时的教育理念,过时的培养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学生;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需要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俱强的复合人才。因此,导致高校教育产出(毕业学生)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符合度不高。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培养产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凸显。工程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和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改变当下的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现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工程认证的专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1.以目标为导向,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目标,建设具有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环境工程专业,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内部评价标准、相应的反馈及改进与发展方向,提高学校在环境领域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保障[1,2]。通过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建设,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置,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从反向设计入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需求。反过来再说企业需求,由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所具备的要求看,强调学生具有现场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但我们的传统工程教育体系,却是试图以19世纪的大学教育、20世纪的课程体系来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3]!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由于技术上狭窄且又狭隘于技术,偏重通识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类课程,重视数理基础,理论学时偏多,科学教育导向明显强于工程教育,导致实践操作和经验不足,工程实践训练逐步边缘化,由软化、虚化、弱化而走向形式化。最终,工程教育沦为科学教育的附庸,背离了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
反观企业需求,我们可以借助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方式、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专业体系建设工作。
在上述正向需求、反向设计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因此,建设立足于学科发展、面向社会需要、体现区域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势在必行。无论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高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需要,都迫切要求对原有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进行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彻底的改革与实践,以适应国内外、行业产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1.整体设计培养计划。对专业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环节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考核方法、考核标准、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
2.改革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环境工程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下,重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的显著优势,研究本专业与给水排水、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三个领域交叉的课程内容和配置特点,合理配置本专业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分别形成通识、基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和社会对环境类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
3.构建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新建校内工程模拟和校外实战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以此为基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教学组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从根本上满足认证标准对学生在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质的提高,符合以学生為根本、以教育产出为目标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
4.建设新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部分直接从博士阶段进入工作,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明显偏弱,可能导致学生工程设计教育出现环节缺漏。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建立持续改进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同时,强化人才引进工作,招聘资深环保工程师来校任教。
三、环境工程专业体系目标实施方案
1.制订并完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具有引导性、导向性的专业培养计划。使学生具有雄厚知识基础、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人才。
2.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特点,起源于化学,依托于化工,交叉于生物,联系于安全,综合考虑各相关领域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融合及联系,确定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专业实验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和实训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通过校内工程模拟建立实验平台,进行专业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概念;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系列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工程和研究模拟项目、自主研究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通过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战中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4.打破常规师资培训方法,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多方联系,增加专业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验;将企业界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对学生实践和教师实验项目设计进行实际指导,及时修正和改进,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
5.改革课程的授课方式,对某些专业性强,直接体现工程能力的课程,除聘用企业界资深技术人员授课外,可以使用嵌入式模型教学,将工艺中涉及到的构筑物、设备、管道、管网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出实物模型,采用卡扣衔接及完整对接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概念上有清晰的认识及理解,对下一步的进入场地现场实习起到先期指导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
[2]李志义,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迟子芳.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环境工程教改初探——以吉林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
[4]蓝惠霞,张恒,王晓红,等.环境工程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J].黑龙江造纸,2015,(3).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并以此引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本文分析了对于当前同时存在的毕业生求职难和用人企业招工荒的双向难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最后,对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内容、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工程认证;成果导向教育;环境工程专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9-02
从总量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类人员位居世界前列,但从质量来说,合格的工程类人才在世界的排名却并不靠前。以环境工程为例,现实中,环境工程类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方面,我们的学校用过时的教材,过时的教育理念,过时的培养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学生;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需要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俱强的复合人才。因此,导致高校教育产出(毕业学生)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符合度不高。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培养产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凸显。工程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和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改变当下的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现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工程认证的专业体系构建的意义
1.以目标为导向,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目标,建设具有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环境工程专业,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内部评价标准、相应的反馈及改进与发展方向,提高学校在环境领域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保障[1,2]。通过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建设,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配置,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从反向设计入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需求。反过来再说企业需求,由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毕业生所具备的要求看,强调学生具有现场工作能力、设计能力、工程项目实施能力以及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但我们的传统工程教育体系,却是试图以19世纪的大学教育、20世纪的课程体系来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3]!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由于技术上狭窄且又狭隘于技术,偏重通识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类课程,重视数理基础,理论学时偏多,科学教育导向明显强于工程教育,导致实践操作和经验不足,工程实践训练逐步边缘化,由软化、虚化、弱化而走向形式化。最终,工程教育沦为科学教育的附庸,背离了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
反观企业需求,我们可以借助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方式、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专业体系建设工作。
在上述正向需求、反向设计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因此,建设立足于学科发展、面向社会需要、体现区域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势在必行。无论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提高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需要,都迫切要求对原有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进行系统的、与时俱进的、彻底的改革与实践,以适应国内外、行业产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1.整体设计培养计划。对专业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环节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考核方法、考核标准、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
2.改革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环境工程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下,重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的显著优势,研究本专业与给水排水、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三个领域交叉的课程内容和配置特点,合理配置本专业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课程,分别形成通识、基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和社会对环境类工程人才的需求标准。
3.构建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新建校内工程模拟和校外实战训练两大实验实践平台,以此为基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教学组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从根本上满足认证标准对学生在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质的提高,符合以学生為根本、以教育产出为目标的成果导向教育模式。
4.建设新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部分直接从博士阶段进入工作,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明显偏弱,可能导致学生工程设计教育出现环节缺漏。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建立持续改进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同时,强化人才引进工作,招聘资深环保工程师来校任教。
三、环境工程专业体系目标实施方案
1.制订并完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具有引导性、导向性的专业培养计划。使学生具有雄厚知识基础、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人才。
2.根据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特点,起源于化学,依托于化工,交叉于生物,联系于安全,综合考虑各相关领域与环境工程专业的融合及联系,确定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课程改革的关键,建立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立相对独立的纵向联系的专业实验课程,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专业实验课体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和贯通;设计接近工程实际、知识交叉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和实训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通过校内工程模拟建立实验平台,进行专业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概念;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系列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工程和研究模拟项目、自主研究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通过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战中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
4.打破常规师资培训方法,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多方联系,增加专业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和培训的经验;将企业界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对学生实践和教师实验项目设计进行实际指导,及时修正和改进,弥补教师工程经验的不足。
5.改革课程的授课方式,对某些专业性强,直接体现工程能力的课程,除聘用企业界资深技术人员授课外,可以使用嵌入式模型教学,将工艺中涉及到的构筑物、设备、管道、管网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出实物模型,采用卡扣衔接及完整对接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概念上有清晰的认识及理解,对下一步的进入场地现场实习起到先期指导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
[2]李志义,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迟子芳.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环境工程教改初探——以吉林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
[4]蓝惠霞,张恒,王晓红,等.环境工程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J].黑龙江造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