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众人物名誉权之实证研究

来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公众人物”的相关立法,学界关于公众人物的论述大都借鉴国外的相关学说、立法和判例.这些论述也影响到我国法院的相关判决,以致于有些法院在裁判相关案件时直接引用有关学者的论述.出于维护公共利益需要,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如何限制,却很难找到明确的边界.分析中国裁判文书网关于公众人物名誉权纠纷的判例,可以为完善公众人物名誉权法律保护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近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了深化阶段,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成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2015年为时间划分点,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有研究偏向上的区分.通过系统的文献归纳与可视化对比分析发现,分类保护、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法律保护、教育性保护六种主要保护模式凝聚为热点单元,肯定与争议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模式探索阶段;在传承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传承人认定到注重传承人素质提升的过程,传承人主体地位得到明显提升.面对新情况,学界对产业化、最佳保护模
岩洞葬是将死者放置于天然溶洞之内.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且已传承千余年.岩洞葬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祖先崇拜,其所衍生出来的“跳洞”活动是增强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而所葬岩洞被看作先民的魂归之地,各种棺画则被视为已逝亡魂在死后世界的所用之物.
“巴狄扎”(bad deib zhal)是苗语对苗族地区存在的法事种类和祭司群体的一个分类术语,其意涵是以汉语为媒介的祭司和他们操办的法事.按照神辞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使用苗汉语夹杂的语言,神辞是“词体”口传文本;二是完全使用汉语,神辞是“词体+诗体”的复合型文本.“巴狄扎”应是“巴狄熊”的一个分支,是苗族“巴狄”文化适应时代大势和社会变迁进行自主演进,主动接纳与融合汉语世界之同类功能民间信仰而形成的一个文化活体.从“巴狄熊”分支出来的“巴狄扎”与母体存在三个梯度关系:一是神辞使用的语言和神辞的
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兼具应用人类学和“基于社区”的参与项目的特征.在目标方面,应用人类学和参与人类学均以社区福祉和发展为本.在参与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方面,介入与参与的含义又是不同的.不过“介入”与“参与”并非水火不容,相反,恰恰是应用人类学的实践孕育了参与的萌芽.更为宝贵的是,民族文化生态村在参与的学理范畴取得了突破性创造.正是从介入到参与的摸索和实践中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担当,人类学才得以蹒跚起步.
通过民国时期北平的冰雪文化及其冰雪体育文化,从“日常生活文化”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北平的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英与百姓、国家与民众的文化交融与并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西交融、雅俗共赏、官民同享的文化转型特点,他不是以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反抗和颠倒的方式,而是以共主体的共谋方式,成为社会转型中的润滑剂,由此在理论上提出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另类辩证法.
为了探究师生关系和友谊质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共同影响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 524名农村儿童的社会适应、师生关系和友谊质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师生关系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消极维度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师生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还通过友谊质量间接作用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友谊质量在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文化生态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人类行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资源在文明进程中的传承发展.文化生态所具有的开放性、均衡性特征决定了整体性、系统性观点在相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空间重构、产业融合与文化重塑,有着艺术对文化内核表达与传播的天然优势,决定了艺术介入作为新时代文化生态成长路径的价值表现形式,还影响着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对艺术介入文化生态进行系统性研究,有利于从系统自身的演变规律角度去理解社会发展中物质与文化进程的差序关系,进而理解并创新艺术介入文
批评类言语行为最能洞见言说者的话语策略和交际理念,研究孔子的批评类言语行为对揭示孔子语用思想大有裨益.逐条摘录《论语》中孔子的批评类言语行为,建成封闭语料库,进行筛选、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孔子批评类言语行为的语料样态较为丰富,有针对对方观点的批驳,有针对某种现象的批评,也有因对方语言表达不准确作出的纠正.孔子的直接批评策略可以概括为否定判断、负面判断两类;间接批评策略可以概括为宣称不合作和质疑性反问两种类型.综观全部语料,单纯性批评较少,事理阐释是孔子批评类言语行为的高频策略,也是最高目标.
错误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亟待澄清.我国司法实践对具体打击错误问题总体偏向采取法定符合说.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分歧根源是故意认识要素的认识程度中特定对象和抽象对象的对立.在厘清前提争议与立论逻辑的基础上能够澄清论战中双方的误读与曲解.具体符合说的真正问题是具体化程度标准在侵犯财产法益、着手时无法明确故意指向对象、追问具体到哪个被害人时难以贯彻.法定符合说的真正问题是脱离事实的评价故意导致过失拟制为故意的量刑不均衡、正当防卫打击错误场合出罪结论晚、扩张结果加重犯范围.故意归责理论理顺了错误论的体系位置,但模
传统的月亮山地区相对与世隔绝,然而山区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山路系统,这套系统与当地的社会秩序相关:山地民族在山路要枢盟誓,形成栽岩组织.现代公路进入月亮山地区后,尤其当公路穿过山地聚落时,路边空间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话语、资本话语、灰色经济话语充斥其中.这些话语在路边空间竞相角逐,塑造了新的社会空间,进而形成了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