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与周王朝八百年天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人生的一所大学。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用世间最美的语言歌颂母爱。古代汉语里,“太太”是尊称,是“大圣人”的意思。所以有大德说,教育女孩最重要,因为女孩子长大后要当母亲,是人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几乎交在母亲手中。
  这样的经典故事,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的周王朝。
  三个女人的影响力
  周王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共一百二十一后妃。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朝建立前三位君王的妻子,都以母仪天下的德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数位君王。这三位是: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乃古公亶父(本名姬亶)之妻,季历(本名王季)之母,周文王(本名姬昌)的祖母。太任乃季历之妻,周文王之母。太姒是周文王之妻,周武王(本名姬发)之母。
  太姜外貌端庄美丽,性情贞静柔顺。为古公亶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太姜以相夫教子为己任,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始之时最贤德的良母。
  周王姬亶特别钟爱小儿子王季之子姬昌,周王朝都是嫡传,为了让王位给弟弟王季,以便传位于姬昌,身为哥哥的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一起,主动逃到荆蛮之地,以成弟弟儿子继承之大业,此举成为中国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子孝母贤,这一切,无不是母亲太姜自小教导他们的结果。
  有公婆的贤良与美德作表率,更何况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太任将婆婆的贤良发扬光大。受太任教育的姬昌不负厚望继承大统,为周王朝八百年基业铺下了一块极其关键的基石。
  而为周王朝大厦铺下又一块基石的,就是太任的儿媳妇太姒。身为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太姒的名字我们或许有些陌生,但她的十个儿子大都很有名。长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发(姬发),三子管叔鲜(姬鲜),第四子周公旦(姬旦),第五子蔡叔度(姬度),第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第七子郕叔武(姬武),第八子霍叔处(姬处),第九子康叔封(姬封),第十子冉季载(姬载)。
  十个儿子中,长子伯邑考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明星,因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王杀害。次子姬发、四子姬旦左右辅文王。及文王驾崩后,立姬发为武王。而武王驾崩后,姬旦又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为周成王(姬诵),姬旦就是“周公”。
  从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主动出逃礼让周文王姬昌登基,到周公作为叔父辅佐侄子上位,周氏一脉树立了礼制下家道人伦的典范。
  我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周王朝的三位女人,为周王朝八百年基业的巩固,联袂上演了一台大戏。
  表面上看,周王朝硕大的舞台之上没有她们的影子,她们却在另一个舞台,淋漓尽致地履行着属于自己的职责,让后世永远牢记,流芳千古。
  有一种说法,我们今天把妻子称为“太太”,就是为了纪念这三位伟大的女性以身作则,力行八德。不知这说法是真是假,有无来历,但无论如何,都反映了人们对她们的崇敬之情。
  《列女传》有诗赞曰:“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大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意思是说,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周王朝的兴起与这三位伟大的母性分不开,大姒最为贤德,号称文母。
  不仅周王朝国内一片祥和,还引得诸多他国贤德士人归附于周王朝。“德”已经泛化为周王朝的外交“软实力”。古籍上还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为争夺土地,久难分胜负,就想找贤君文王主持公道。来到周王朝边境,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他们难以置信的景象:农夫相互让田,路人相互让路,男女分开走路,士人礼让大夫,大夫礼让卿相。他们蒙着脸惭愧地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羞耻的。”彼此主动把土地全让了出来。
  这个传说,较为生动地诠释了周文王治下的版图上,百姓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而那些从百姓身上体现出来的生活细节,正是德行教育的结果。
  为什么是周朝
  周王朝为何如此注重于“德”,主要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夏桀寡德,商纣失心,才相继走向覆灭。能够把“德”推向极致的,便是太姒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姬旦)。
  周王朝酷似三国时的蜀国,相对弱小。周公可谓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在领导一个相对较弱的国时,就不得不小心翼翼,个人的人格魅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德”的威力在这个时候便凸现出来。周公曾发表《康诰》,语重心长地教育同胞弟弟姬封(排行第九,卫国国王),要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他“遵循父王的传统,弘扬父王的美誉,继承父王的遗志”,认为“天命是无常的,天威是可怕的”。显然,他们的道德楷模并非天授,除残酷的江湖环境外,更多的或许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对于政权而言,周人于道德与其说是一种品质,不如说是一种智慧。说白了,相对于他们之前的夏朝与商朝而言,只是在“通过损人来利己”和“通过利人来利己”之间,做了明智的选择,可谓“聪明的自私”。这种聪明,于己,于人,于社会均有利。
  周人的独到之处,是把“德”变成了治国理念。他们已经知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才使得他们用“道德倒逼”,残酷无情的生存危机告诉他们,只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周王朝“三母”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个价值链条中最为重要的那一环。
  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什么不是夏,不是商,而是周?历史学者易中天归结为周王朝地处“两河之间”。世界上的“早期文明”,比如西亚、印度等古文明,都诞生在两河流域。西亚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印度是印度河与恒河,而西周文明发轫于泾水与渭水之间,后扩展为长江与黄河之间。
  易中天认为诞生于“两河之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就在于“周人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也是最健全的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这些制度环环相扣,配套互补,相得益彰。堪称一个“系统工程”。易中天也承认,这些制度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在于观念体系——从“君权天授”,到“以人为本”,到“以德治国”,再到“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
  这些观念的背后,是以“周朝三母”为代表所派生的“非制度体系”和“非权力影响力”的东西,我们今天把它叫做“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辐射作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习惯和良好风气的养成更是如此,太姜、太任、太姒不仅仅是三个“周王”的母亲。一国之母的示范作用在遥远的周王朝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像太姜、太任、太姒接力棒似的“母仪天下”,方可能培养出像周人那样的成熟民众,也才可能诞生周公那样的文化始祖。
  德治加法治成就了周氏天下,八百年的周王朝,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其他文献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迫于天主教会的强大压力,在欧洲封建国家放贷收取高息是明令禁止的,但在教皇眼皮底下的意大利却活跃着相继统治欧洲金融业数百年的巨贾望族,佩鲁奇、巴尔迪、美第奇和热那亚的家族是个中翘楚,唯一能与意大利银行家比肩的是德国的富格尔家族。  与当时的商人和自由城市相比,欧洲君主王侯们的借贷信用很差。君主的早死、军事失败和意外灾难都会导致贷款人血本无归。如果王室恶意违约,贷款人无权要求法庭审判
期刊
中国有漫长的农业社会,这种社会的生产组织,始终是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为单位组织的。家庭越大,在竞争中的优势也越多。等到子女们长大,家里积攒的财富,往往要进行一次分家。惯例是,女儿由于出嫁,没有任何继承权,财产则在儿子们中间进行分配,核心的原则是做到公平,即每个人要分一样多。  有朋友到英国游玩,看到像电视剧《唐顿庄园》中那样美丽气派的庄园,在英格兰有很多,往往有几百年的历史。他问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社
期刊
在“竹林七贤”这个偶像天团中,人气最高,名头最响,最多才多艺的人,非嵇康莫属。就算比他大14岁,同为国民男神的阮籍,也只能排位屈居嵇康之下。  而《广陵散》就算这位国民男神的代表作啦。虽说这位一人顶起半个时代的巨触代表作品是一部接一部(比如《养生论》《管蔡论》《明胆论》《声无哀乐论》;《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等,还有一堆七七八八的诗歌),但在广大人民
期刊
风景秀丽的彭州,史称为诗书礼仪之地,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名垂星汉的名字,都曾在这方故土成长。其中,有辛亥元勋、曾经的四川都督尹昌衡,这个在乱世中潇洒自如的传奇将军;也有川剧大师、被誉为“川剧梅兰芳”阳友鹤;这里更是孕育著名科学家的地方:朱清时、曹文宣、李吉均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都是出自彭州……  昌衡村的传奇将军  提起彭州先贤,尹昌衡是不能错过的名字。他是诛杀镇压保路运动罪魁祸首赵尔丰的辛
期刊
中国近代最早由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是1894年清政府为了筹措甲午战争军费而进行的“息借商款”。后来,清政府又推出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但都因为应募不足而中途停募。清朝结束其统治后,1912年至1926年,北洋政府扩大了内债的发行规模,总共发行了28种国内公债,发行总额高达6.2亿余元。  北洋政府敢如此大规模地发行内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支持的。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遭到破坏,资产阶级的
期刊
自行车曾经是最为普遍的世界性代步工具。1896年,三个英国人骑自行车从伦敦出发环游世界,于1897年12月22日抵达上海,当时住在上海的外国人骑车几百辆出城迎接。那个时候,中国人对于滚动的两个轮子还很陌生,观者如潮,诧异不已。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98年4月1日的《申报》却突发奇想地发表评论称“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预言竟然真的成真了。  曾经一度,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自行车
期刊
去年夏天,成都人的朋友圈被“通济花海”刷屏了。这个位于彭州通济镇的花海,号称是成都人的“俄木塘”。很多成都人可能并不清楚俄木塘是四川红原的草原花海,但“俄木塘”这三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名字把他们的好奇心勾起来了,于是纷纷驱车来到通济镇。  不过,说这里是俄木塘,有什么依据呢?其实是没有的。通济镇书记曾正泽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缘由,这其实是他想出来的一个宣传小妙招,竟成就了一场相当成功的旅游营销事件。  原
期刊
2008 年北京奥运期间,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型文物展《长江文明展》上,来自四川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人面牛纹大铜罍单独陈列在显要位置,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示出远古神秘的巴蜀王国和灿烂的蜀地文化。  深受震撼的人们纷纷追问它的来历,但是除了“出土于彭县竹瓦街”这样简单的介绍,人们所知并不多。  01  彭州竹瓦乡,位于成都平原上的成灌铁路以南,青白江区以北。这是一片安静的土地,它的发展似乎并不突出。但在这
期刊
如今的彭州市金彭大道西段,在车水马龙与林立的高楼之间,坐落着一栋红墙青瓦,古香古色的建筑, 这就是彭州博物馆。尽管它很袖珍,但却不乏精彩。十年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全额出资,邀请彭州博物馆赴京,以“宋韵”为题,展出了两馆珍藏的宋代金银器和瓷器。一时间观者如潮,可谓一展动京城。  01  1993 年11 月5 日,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就在这天晚上,彭州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考古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青年骑马上山狩猎, 忽然发现一只美丽的白鹿在河边饮水。于是,他静静地靠近白鹿,伺机捕捉。机警的白鹿似乎嗅到了猎人的气息,转身向山上跑去。白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眼看白鹿就要消失在绿色的山林中,青年猎人马上搭弓射箭,箭落之处一声巨响,白鹿化作一团白烟消失了。青年猎人便骑马在山中寻找白鹿的踪迹,忽然发现一个白胡子老人正端坐在河边的青石上看书,他便下马施礼,问道:“老人家可曾看到一只白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