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背村(散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578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劃入大河背村,心灵立即被这湾绿岛般的宁静祥和所俘虏。漓江对岸———兴坪镇码头,船舶拥挤,人声鼎沸的熙攘场面,扔掉什么似随江远去。渡船中,那个面带微笑,手推车上托着大半袋稻米的老头,不觉间已赶在我前头。
  手推车的吱呀声,鸡鸣狗吠声,竹林的嘻笑声同时奏响。随即,乡间小景一幕幕拉开,绿竹,幽径,灯笼花与竹篱笆盘根错节交织欢唱。低矮古屋,院前古碓,深井,粽粑叶,高高悬挂的金色柚子十分养眼。随即来了几个孩童,风也似打眼前卷过,划进深巷,有老人迎出,想必,她们为串门而来。
  前行小道旁,展开另一幅田园诗画,小洼菜地,尿桶,黄皮果树相互戏虐。
  猛抬头,仰见碧空中两尊擎天般巨峰,正诧异间,出现一位白胡子老人,见我惊讶,忙介绍说,它们是俩位神仙,一尊为僧,一尊为尼,我们叫她僧尼相会。说着,老者笑了!骄傲自然的笑,世人借物喻神的想象力在此获完美诠译。
  又见芭蕉林,南方的芭蕉林,小道在浓荫四蔽的林间穿行。
  一座仅残存半人高的古老墙基撞入眼帘,这座纯粹泥土冲积的古宅土墙已倒下多年。不知世人有否想过,倒下一座房子,仅仅是房子吗?它应当是建造者的智慧与心血。它的倒下,让我想起许多心酸往事,当年上小学时,我曾参与推倒过这样的古宅城墙,那座规模宏伟,纯粹泥土冲积建造的炮楼群,造型独特,颇具欣赏韵味。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且具防贼,防盗功能,它出生在一个名叫大罗的地方;我的出生地也是一座泥土城墙土炮楼,它是我奶奶的父母亲建造的,我奶奶为继承人。后来,奶奶赐给了我两个叔父。另一座与我奶奶沾亲带故的炮楼群,同样为泥木结构,同样雄伟,同样具有防贼,防盗,冬暖夏凉功能。它也没能逃脱被推倒的命运,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破四旧,立四新。实则,只为取走一些楼梁瓦片;没想到,于大河背村,让我再次看到土城墙遭遇推倒的一幕。
  墙外,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正在砍柴。老者身手利索,身后码有很高的两堆柴火。乡民喜爱柴火,烧柴做饭,烧柴取暖,烧柴烘焙,柴火烧制的饭菜散发出缕缕溢香,远闻之,即让人顿生食欲快感。
  老者健谈,说起大河背村,说起日子,说起他的家族,说起村里的鸡零狗碎,言语中透出亲切。
  老者冯姓,祖居广东罗定县,数百年前祖上从广东罗定县迁移来此,生下五个儿子,长大后,两个重回罗定安家,三个留下,至今已发展到第九代人。老者说,留居这里的族长,因某次火灾事件,族谱遭焚毁,曾一度与罗定老家族人失联。前些年,罗定大朗根族人寻访到此,经多方查证,核定中断联系的宗支族谱重新建立。冯姓后裔分三处定居,一支在杨堤,约三百口。一支在水洛,约七百口。还有一支在大河背,约四百口,总计千余口。


  大河背原有文昌阁古庙,老者指着树木葱笼深处说,古庙香火很是鼎盛,四乡八邻前来焚香祭拜者络驿不绝,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被红卫兵抢砸,无数菩萨遭劫,古庙因此元气大伤。后,虽然仍有拜谒者前来,已凄清不少。没想到,前些年村里有人要拆掉古庙。说到这,老者顿了一下,脸上飘过一丝暗然神伤……
  我寻到操场上,古庙变成一面宽敞球场,遗趾消弭无形。不知道捣毁者们心存何念,因古庙占尽了村中风水宝地,又或古庙碍他们手脚,不拆之不快?诸不知,人生需要安生之所,人的灵魂、精神更需要一块小小的安生地。人希望诉诸他们的遭遇与困顿,前往拜庙,与神交谈,与身心交谈,求赐平安,有何不好?或许年轻人单纯,他们的人生微澜不惊,很平顺,以至做下铲除庙堂之举。多少年后,当他们心生疑惑、疑难,或心中有所托付与祈求时,或许对当日所作所为将生发不安。或许有一天他们意识到,被推倒的古庙,亦是推翻人的精神家园。
  老者说,捣毁古庙前,巧遇外地来了一位女士,想在岛上开办一所幼儿学校,听说有人要拆毁庙宇,立即给相关部门去电阻止,可惜古庙后来还是被毁,原因是那位女士在岛上办学的事遭撂浅,她一走,古庙即遭灭顶之灾。
  老者叙说这些时,表情异常平静,看不出喜怒悲伤。我让老者背倚着残存墙基拍了一张照,远景老寨山等群峰巍峨。老者饱经世事的双眼沧桑明亮,神态自若,一口口地吸着香烟,目光深邃处,颇显凝重感。
  墙如老人,老人如墙,这是他的家族根基所在,血脉气场所在,他生长这座倒塌的屋子里,他的思想情感维系于此,他的内心忧伤感亦系于此。
  墙基上生长出许多细碎的小草,诸如牵藤草之类。一辈辈先人不在了,祖居不在了,塌掉的墙体成了小草们的家。小草们的生命力强,无论何时,均可旺盛生长,就这点而言,人类显然难以企及。老者发现我对残存的古墙基结构感兴趣,便介绍说,冲垒墙体,工序并非简单,除了用糯米水调和泥浆,墙壁间还使用了竹篾片,树枝等等,即如今日建房所用钢筋一样。
  我感受着岛屿上的一切,即如感受古人遗风。老者说,从前的岛上人家,建造的是土坯茅草房,说起茅草房,老者心升一股深深的留恋之情,有酸楚感慨,有甜蜜回味。老者回到他的柴禾堆旁,平静地砍着他的柴禾说,古屋不在了,他现在的房子建在漓江边不远的地方,他让我上他家做客。我说下次一定去的。
  站在乡间小道上,回望江对岸的老寨山,仰望泥僧相会,它们欲吻未吻,一副含羞状。我仰望着一旁的圆宝山,它是第二套人民币版面图案山。圆宝山,成为国宝之山。
  这时,妻子给我送来了一杯热水,是一位大嫂给的,喝下热水,口渴顿然减轻不少,在兴坪镇上吃的油炸鱼及虾米粑太咸,以至口渴难耐。
  走在漓江边上,我感受到漓江浪涛般的潮涌,走在村庄的心脏地带,我能感受到村民们的心跳,感受村庄的心跳,感受植物们的心跳。
  又见古香樟,此前,行走大圩镇浮石村,我拜谒过一棵古香樟,它身上有着许多苍桑故事,这棵古香樟身上的故事也一定不少。
  进村前,我从白胡子老者口中,听他对古香樟神采奕奕的描述。我想给他拍张照片,遭谢绝,理由是为他拍照的人多了去了,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已为他拍了不少。我问他岛上风物传说,老者张口便说起这棵古香樟,想来,香樟是老者和村人们骄傲的缘由吧。刚抵香樟树下,立即感受到一袭神秘幽森气韵,仿佛什么香味漫溢过全身那般。香樟周遭雄峰罗列,比如圆宝山,僧尼相会等诸峰环立,漓江悠悠,将村庄团簇环绕,给村庄以旺盛生命鲜活力,及精神向度。
  香樟英雄般伫立于村庄的心脏地带已达千五百余岁,人的生命显然无法企及和享受。
  我感受周遭雄峰被比下去了,无数的新旧房屋的高度被比下去了,香樟巨臂仿佛可揽天边云霞。
  我揣着敬畏之心绕着香樟划了好几圈,我伫立香樟身前的两块石碑下,碑刻间撰写着香樟年岁功绩。


  表面上看,这棵香樟与其它香樟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形态,肌体,无论精神气质,无论挺拔气势,以及所遭遇的岁月风霜的侵蚀磨砺。我仍然震惊了,我发现香樟身上长出一块凸出部分,细端详,神似人之眼脸,脸庞,眼睛,鼻子俱全,且炯炯有神。该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香樟一定经历了太多的事,太多的不幸,吃了太多的苦,当然也有太多的幸福欲与世人分享。这些,找谁说,怎样说,全写在脸上,写在香樟厚重的知识智慧里。难怪,树下有人焚香化财求保平安,求赐福禄。
  早时,这里曾叫龙盘洲,什么时候改成大河背村,大河背村在前,或龙盘洲村在前,无从考证,也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有着历史韵味,经历过烟尘滚滚的村庄,有着人类居住历史的村庄这就够了。有庙宇,有人家,有学堂,有神灵一般的古香樟护佑就够了。
  我再次抬头仰望,直逼苍穹的香樟,粗壮的枝桠勇士一般直指苍穹,生命年伦在香樟身上凸显着沧桑感,分量感,历史重任感。
  别以为世界只有人英雄,与人齐肩的英雄多了去了,比如这棵古香樟,其才气豪情,胸襟气度,如同一位通晓阴阳之智者,享受着大河背村的敬意!大河背村亦享受着香樟的敬意!享受着人类的敬意!

其他文献
虽然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漓江的诗词散文,现代也有不少有关漓江的散文游记,但是,作为在漓江边长大的我,总觉得文学史上的漓江书写与这条河流的人文内涵和知名程度相比远远不够。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张宗栻、沈东子、梅帅元的小说有不少漓江的元素,可称得上漓江书写,但这些作品多是小说家言,作为虚构文本,毕竟与历史和现实的真实仍然隔了一层。二十多年前,与一些桂林本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谈到应该有人来专门书写漓江,不仅写漓
期刊
我在船上,船在江上,水在天上。  漓江———我生命的江,梦幻一般的江,打天上奔腾而来的江。  山是江的梦,江是山的情人。  江生于忧患,行于喜色与欢快。江的身上,浮泛着与众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调;江,柔情似水,亦勇猛顽强,有时还会怒火冲天,颇含气吞山河之态势。  我随江而下———  我看山的时候,山也在看我,我看江水的时候,江水亦在看我。我不知道,我读懂了江有多少,而江一定深黯我心。  船体通透,
期刊
娘娘、老房和猫  老猫叼着两只耗子回来了,开始在门外“喵呜、喵呜”的低吼。刚才还在炕头睡得昏天黑地的猫崽忽然就急得上蹿下跳、“喵呜”乱叫。  看着娘俩儿各自躲在墙角埋头享用完大餐,又搭头拢背鼾然入睡,我不禁想起了年近百岁的娘娘。  “娘娘”这个对奶奶的称呼有很多地方都在用,我也打小就叫顺口了,很难改口。娘娘养了一辈子猫,所以打父辈到我们这一茬儿都骨子里爱猫,四个爹爹和五个姑姑几乎家家都养,我小时候
期刊
蓝蓝的沁河湾  沁河流到土岭,就再也不想往前流了,就在那里容与,迂回,曲折。曲折来去,便折出一个很大的湾儿,直把一座青山湾成一个孤岛,“一个绿草如茵的小岛”。  倘或从土岭的山头上侧了身子望下去,蓝蓝的沁河湾诚若英文字母中的一个G字。  站在土岭的山头上,有人很激动,惊叹说那是亚洲第一湾。有人很冷静,确乎握有证据说,那是世界第一湾。  是说那个湾儿很大吗?我想不是的。沁河,不管怎么说,也只是黄河的
期刊
我曾多次试着演唱《三国演义》里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我甚至听过万山红的版本,可我觉得那是武则天的版本,不属于那个三国时代;我也听过杨光模仿刘欢演唱的版本,甚至还听过其他的各种版本,比如,龚玥的版本,比如大衣哥朱之文的版本。要么洒脱欢快,要么似水柔情,要么刚硬有余深沉不足。  解我忧愁,唯有杜康。唱好这首歌的唯有杨洪基。我甚至一度以为杨洪基就是《临江仙》作者杨慎的后人。要不,他怎么能如此演绎好
期刊
不知道著名的风光摄影高地———老寨山在此!  不知道老寨山下有一令人惊心动魄,有关水怪曾在此兴风作浪的故事。  更不知道散发幽香气息的古镇在此拓展胸襟,让人流连往返!  十二月的空气中,透出缕缕体温般人间旷味,这是漓江的风带来的,十二月的江风带着色彩,带着暖意,带着缕缕溢香,游龙走凤一般在堤岸上畅享人生。  再次遇见乌桕树,古老的乌桕树,情感丰富的乌桕树,给人以热血激荡的乌桕树。我感觉我的精神,被
期刊
一个地方被名人造访过,是件幸运的事,尤其被名人流连叨光驻足,更不一样。比如杭州,因为有苏东坡的叨光驻足;比如桂林,有范成大的驻足叨光;阳朔则有旅行家徐霞客的叨光,画家徐悲鸿的叨光,伟人周恩来的叨光;再比如晚唐诗人曹邺生于斯长于斯,让阳朔人吐气如虹,有了骄傲的本钱。  阳朔之名始于唐代,如今,游者们趋之若鹜,许多人一到桂林,脚未立稳,便直奔阳朔。可见,阳朔魅力之盛。  有言为证: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
期刊
冬季有冬季的理想。  冬季有冬季的情操。  冬季有冬季的和煦。  清晨,我来到距大圩古镇十来公里的一个紧傍漓江,名叫竹江的村子,村前名叫乌桕滩的开阔地———远近雄峰环峙,漓江于乌桕滩肺叶间喜悦穿流。  所谓乌桕滩,即乌桕树成林矣,每年12月中下旬,雨后或温差较大时,乌桕滩呈现开一派朦胧景致。  朦胧的乌桕滩,朦胧的漓江,朦胧的乌桕树林,偶见游船擦着江洲划过。逆水行舟,冬日喜见这般景色。  太阳徐徐
期刊
留公村———给人以敞亮、宏阔的想象,没想到却如此玲珑剔透,温蕴、娇颜而多姿。  我在幽幽的漓江畔散漫着寻找风景,一草一木,一花一瓣,江滩,峰峦,以及古韵人家瓦脊上的炊烟,让我感受着村庄的灵性秀美与生命脉息的鲜活跃动。我踩着江岸上兴奋的细软黄沙和卵石,听它们歌吟,听江水流动的袅袅梵音,回头眺望着村里十分耀眼的古建筑物———得月楼。  领略留公村,最好上得月楼。欣赏村庄的古朴风韵最好上得月楼。得月楼乃
期刊
人与人,人与动、植物有各自的情感表达方式。  平等、博爱———世间最伟大的情怀。  爱他人,爱他事、他物,人与自然沟通,与他物沟通,生命本体的需求。假使世事万物之间缺少沟通,人不爱他物,只爱自己;或者其它动、植物,心中只有自己,那么,会是怎样的世界。互爱,互敬,互通,互融,互相关照依存,亦是这世界的基本原则及需求。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当属此理。  狗是认生的,猫也认生,鸟更认生,更怕人了,但都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