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知青的437封老情书蹿红网络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_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两位老知青在40年前写的437封老情书正在网络上蹿红——短短一个月内,人流量就达到了4万多人,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在每一篇老情书上网后,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纷纷抒发感动之情……这437封信正是崔积宝和李桂茹在1968年到1977年这10年间写的两地书。如今记录这段荒诞年代里感人至深爱情故事的《十年》一书已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十年》也创作完成,等待合作拍摄。
  10年如梦写尽痴情
  今年61岁的崔积宝曾是哈尔滨学院文学系教授,57岁的李桂茹曾从事文秘工作,目前也退休在家。而这437封信是他们在1968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写的两地书。
  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崔积宝和李桂茹都是哈尔滨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崔积宝读高三,李桂茹读初二。有一天,因出校报,李桂茹拿着蜡纸到学生会向崔积宝借油印机,通过几句交谈,两人发现彼此的"立场"和"观点"非常一致,当时年已20岁的崔积宝立即对眼前这位小自己4岁的女生有了好感。此后,崔积宝以送材料、发通知、开会等各种理由与李桂茹接触,还找机会到李桂茹的家里帮着干活。
  1968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崔积宝到了和平农场,李桂茹到了云山农场,后来这两个农场都归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他们呆的地方同属密山虎林地区,但由于交通不便很难相见。于是两个人靠通信保持联系,交流思想,发展感情。
  1969年,崔积宝回哈尔滨探亲,便以李桂茹父母的名义给李桂茹所在的兵团发了封假电报,于是李桂茹也有了探亲的机会。可回哈尔滨后,她发现这是崔积宝的主意,便很生气,立即返回兵团,并给崔积宝写了封“绝交信”。这下子崔积宝慌了,为了求得原谅,他不断地写信解释,足足坚持了一年,李桂茹终于被打动。1971年的春节,二人一同回哈尔滨过年,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此后,两个人通信更加频繁。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互相鞭策。1974年,崔积宝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鸡西市上学。1977年,李桂茹也幸运地被招工回到哈尔滨,这对热恋多年的情侣终于结了婚。此时他们已相互通信419封,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保存着对方的来信。婚后,他们写信更是对两地分居生活的寄情。直到1978年崔积宝调回哈尔滨时,他们已累计通信437封。
  随着时代的变迁,崔积宝夫妇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期间,他们搬了四次家,扔了许多旧东西,可唯独对这一摞已经变黄的旧情书不弃不离,夫妻两人还按时间顺序将旧情书一封封地编上号。每次翻看这些老情书,夫妻两人都非常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热恋中。
  朝花夕拾温暖一生
  1995年,老两口买了台电脑,他们想找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来练打字,便想起了那一摞旧情书。当敲到第403封信时,崔积宝对李桂茹说:从相识到结合整整10年,如果写一本小说取名《十年》,我相信会感动读者的。于是夫妻俩有了出书的念头,不过此事因种种原因一直搁浅着。
  后来,崔积宝遇到一位年轻朋友,他告诉崔积宝,完全可以将这些老情书传到网上,肯定能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受此启发,崔积宝于2006年12月中旬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博客。没想到,这些情书真的在网络上火了。
  为了便于网友阅读,崔积宝夫妻还将博客里的这些情书分为《初经风雨》、《人有彷徨》、《爱在生长》、《谋事在人》、《经历苦痛》、《命途多舛》、《金石为开》、《红了樱桃》等八章。每章的标题大体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历程和每个阶段的状况,真实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两个小人物鲜活的梦想与追求,奋斗与挣扎;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爱与乐,苦与愁……
  一位名为“70年代生人”的网友说:“我生于1970年,文革结束时我6岁。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我对文革的体会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父亲挨整,二姐夭折……童年时期的变故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模糊的印记。而今我已近不惑之年,这些印记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文革是全民族的一出闹剧和悲剧,每一个家庭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过文革。从崔积宝夫妇的信中,我读到一对普通男女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靠着爱情保持着生活的勇气、激情和希望。在那样一年代,保持这样一种感情,弥足珍贵。在他们这些通信中,所传递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坚贞,同样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样会促使我们去反思那个年代。”
其他文献
通化县农行坚持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强化内控管理为重点,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积极开展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小额货款深受农民的欢迎,一共发放1934笔,货款金额5077万元,覆盖全11个乡镇一个开发区,覆盖率达75%。  该行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在坚持稳健经营原则指导下,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推销小额货款。支行成立客户部。客户部经理深入
期刊
通化县农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存款兴行,存款强行,存款立行之本。扎扎实实的开展营销活动。到2009年12月31日为止各项存款突破5.5亿元大关,是恢复农业银行30年来新高。  支行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建设新农村,为“三农”服务的有利时机,依靠地方党政部门,取得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大力开展存款工作。该行取得优异成绩的作法就是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为方便客户舍得
期刊
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辽源办事处按照省联社党委“送温暖活动”的安排部署,工会组织对全系统广大员工、离退休老干部及遗属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针对困难员工、离退休老干部和遗属的实际状况,制定详细的走访慰问办法,并于春节前对他们逐一进行走访慰问。2月1日,唐忠民主任代表省联社到东辽和郊区联社,对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困难员工及遗属进行了走访慰问,送上了省联社的慰问信、慰问金和春节物资,同时代表省
期刊
吉林省前郭县哈达山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企业坐落于吉林省前郭县三江平原交汇处,距302国道长白公路4公里处,也是在全国著名灌区之一的前郭尔罗斯灌区、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所在地,是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哈达山米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成品库房800平方米,原料仓储库1800平方米,有国内著名的精加工生产设备,年加工水稻30000吨,
期刊
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是双辽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新举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使农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做大做强花生产业,重点发展绿优水稻、红鲜椒等高产作物,以项目带动,基地拉动,招商引资为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期刊
甜高粱,也叫“二代甘蔗”。因为它上边长粮食,下边长甘蔗,所以又叫“高粱甘蔗”。它株高5米,最粗的茎秆直径为4厘米-5厘米,茎秆含糖量很高,因而甘甜可口,可与南方甘蔗媲美。甜高粱可以生食、制糖、制酒,也可以加工成优质饲料。亩产甘蔗2万公斤,产籽种450公斤。它上边长粮食,下边长甘蔗,叶子可作饲草喂牲口,高粱穗脱粒以后所剩的苗子还可以制作笤帚、扫帚、炊帚,真可谓全身是宝。  甜高粱生长在干旱地区,具有
期刊
择 业  苏阳:“有人说我疯了,放着养尊处优地工作不做,辛辛苦苦地跑农村。可我心里始终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尽我的努力报答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把它变得更加富饶。”   2005年,任职于长春市某工商分局干部的苏阳陪同父亲观摩农博会,他驻足在微生物产品种植和养殖展台。通过介绍了解到,微生物生态菌系列产品从研发到市场推广,前景广阔,微生物生态菌的普及将引发一场改变现代化农业结构的巨大革命。这一信
期刊
一、育苗营养基(块)的优点   1.增产增收:内含多种幼苗生长需求的营养,保证80天的营养均衡供应,平均增产12-20%,每亩增收1000-2000元。   2.省工省时:不需要取土、加肥、加药、混拌、装填等繁杂的操作过程。   3.无缓苗期:定植带营养块一同移栽,不伤根、不缓苗,蔬菜可提前15天左右上市。   4.无病虫害:公司独家随箱附带覆盖土,产品有效地阻断了土传病、虫、草害对植物幼苗的侵害
期刊
沈阳市沈新蔬菜种苗购销中心是专业从事蔬菜良种研究、场地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蔬菜种子专营企业。主要品种有沈新958、沈新901、沈新绿宝888等豇豆系列;沈新四号、沈新七号、沈新覃王、唐山秋瓜、唐和一号、夏丰一号等黄瓜系列;花叶苦苣、碎叶菊花苦苣、美国大叶苦苣、美国大速生菜等叶菜类系列。还有大紫袍,七寸参9715六豆等蔬菜种子品种。本单位以诚信为根本,质量为生命,始终坚持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愿与各界
期刊
塑造优秀企业、优秀产品、优秀人物形象  本刊企业大拜年、产品大聚会活动邀请函     ——让您的客户领略不同寻常的祝福   ——让您的员工感受不同寻常的企业文化   ——让您的企业展示不同寻常的企业形象   ——让您的产品有非比寻常的推广媒介   ——让我们一起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各有关单位:   年关岁末,新春吉祥,新的2009年,新的希望!   新年里送祝福、贺新禧、预祝一年好兆头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