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需要,阜阳市的短季棉种植近年来成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促进短季棉健康有序发展,探索研究了阜阳市的短季棉生产的现状,分析了短季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短季棉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短季棉;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78-02
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4′,辖颖州、颖泉、颖东3个区和临泉、阜南、太和、颍上4个县及界首市,国土面积9 775 km2,可耕地面积57.4万hm2。阜阳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14.5~15.0 ℃,平均降水820~950 mm,是安徽省棉花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历史上阜阳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曾经达到6.67万hm2。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业从业者多为老、弱、病、残,再加上原来的棉花种植方法费工、费时,种植面积快速锐减。但随着土地的快速流转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种植大户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收入的要求变得较为迫切,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种植模式,短季棉的种植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1 阜阳市短季棉生产现状
阜阳市的短季棉生产由2010年进入群众视野,2011年、2012由于科研机构的介入,短季棉的种植快速被群众接受,面积不断发展壮大,由2010年的试验示范0.67~1.33 hm2种植发展为2015年的约666.67 hm2,经认真分析总结,阜阳市短季棉的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短季棉品种需求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较为充足,农村创收渠道较窄,农民只有通过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来增加收入,棉花套种、套栽成为农民喜爱的种植方式之一,因此大棵稀植、单株产量高的杂交棉品种成为首选。随着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壤板结,土壤的蓄肥、蓄水能力大幅下降,再加上棉农后期管理跟不上,棉田大面积出现早衰,棉花产量逐年降低,农民收入逐年递减,迫切需要新的种植方式和品种出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创收渠道的拓宽,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耕地面积下降,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常接到农民咨询电话,询问麦后接茬的棉花品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但市场上并没有短季棉品种出现,临泉化集、苗集、阜南方集、太和坟台等地均采取春棉品种育苗、麦后带水移栽的方法进行,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增加,而棉花单产不增反降,依然无法解决单位面积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问题,导致小麦接茬移栽棉无法大面积推广。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土地的相对集中,麦后机械直播,轻、简、化栽培为主的短季棉品种(代表品种为中棉50),因其生育期短,种植管理技术简便,可机械化操作,省工、省时的栽培模式正在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农民喜爱的棉花品种之一。
1.2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以前,市场上销售的杂交棉品种约占市场份额的98%;常规棉品种占2%左右;短季棉品种没有。2010年起,杂交棉品种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常规棉份额逐渐增大,短季棉品种进入市场。以2014年为例,杂交棉品种(中棉29和中棉48为代表)约占市场棉花品种的68%;常规棉品种(以鲁棉研28、复棉研29为代表),占市场棉花品种的31%左右;短季棉品种(以中棉50为代表)约占市场棉花品种的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从业者对短季棉品种的需求和棉花轻简化栽培的需求逐渐上升,短季棉品种因其生育期较短,可麦后接茬机械化直播,后期轻、简化管理,大量地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效益,深受农民欢迎。短季棉配套品种的出现,为阜阳市农业生产提供了一条调整种植结构的新路子,改善了麦—玉米和麦—大豆的种植习惯,拓宽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渠道,创新了一条提高收益的路子,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1.3 短季棉配套栽培技術日益完善
通过对短季棉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短季棉中棉50以优良的品种特性被群众接受,该品种生育期105 d左右,主要特性是生育期短,对土壤肥力要求较小,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可以在不同肥力的田块达到目标产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逆性。2012年以来,以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单位的阜阳市棉花试验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徽省棉花研究所结成产、学、研团队,开展了短季棉品种展示试验、密度试验、播期试验,中棉所50的大面积展示示范等工作,进行了短季棉的成果转化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探索在阜阳市气候条件及农民种植习惯下适宜的播种密度和适宜播期,总结归纳短季棉中50的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为阜阳市短季棉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
2 短季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短季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群众接受较为困难
由于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较短,株型较小,单株产量相对较低,要想取得目标产量,必须提高种植密度,同时,由于密度较大的原因,一定要结合当年的气候特征,进行合理的化学调控,防止田间遮荫,减少落蕾、落铃,获得田间高产。多年以来,阜阳地区棉花种植多以大棵稀植,单株结铃较强的杂交棉品种为主,为18 000株/hm2左右,突然间种植密度增加到约15万株/hm2,农民接受起来较有难度。主要体现在田间间苗上,即使种植大户接受培训后基本认可该种植密度,在请工人进行田间间苗时,几乎所有的田块密度都会偏稀,无论如何要求,间苗的群众都说棉花太稠,人为地降低田间密度。有的群众购买了短季棉品种,依然按照过去杂交棉品种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达不到目标产量,影响棉农的收入[2]。 2.2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播种密度难以达到高产要求
通过阜阳市连续3年试验、示范,短季棉品种中棉50的田间密度15万株/hm2,在同等管理条件下产量最高,种植密度等于大于180 000株/hm2,田间烂铃增加,产量、品质下降;密度小于75 000株/hm2时,产量也会降低。由于,阜阳市棉花播种机械采用的是玉米点播机,即使株距调到最小,加上阜阳市土地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麦茬堵耧腿现象又较为严重,在大面积的田间机械播种中,出现田间缺棵断垄现象,再加上传统的种植密度已根深蒂固,人为地间苗,导致田间密度很难达到高产要求。
2.3 短季棉品种类型需更加丰富
通过近几年对短季棉的研究,短季棉中棉50的结铃集中性、品质相对较好,但用于接茬直播生育期偏长,对下茬小麦的播种有影响,不能做到适时播种;同时叶片偏大,在棉花生长盛期会出现遮荫,导致蕾铃脱落,影响产量。根据本地区的茬口和气候情况,生育期95 d左右,叶片面积较小,结铃较为集中,株型为筒形的高产、优质品种较适宜本地区的大面积机械化栽培。而市场上短季棉品种还是比较单一,需要加强和育种单位合作,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高产、优质、生育期较短的短季棉品种,用于指导阜阳市短季棉的生产。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开展短季棉配套栽培技术培训
短季棉的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阜阳颠覆了群众多年来的种植习惯,是棉花种植习惯的一场革命,短季棉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较为重要,要在有多年种植习惯的棉区加大试验、示范展示力度,逐步引导棉农适应新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模式,同时开展短季棉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和讲座,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期内,组织由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社长参加的棉花不同时期的现场观摩会,使棉花种植户逐步接受和认可短季棉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棉花种植中加以应用[3]。
3.2 引进新品种,抓好品种对比试验、示范,筛选高产、优质、生育期更适宜接茬的短季棉新品种
根据近几年的种植经验和阜阳市短季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短季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高产、优质、生育期较短且适宜本市气候特征的短季棉品种,在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示范面积,同时加大示范的范围,进行多点示范,总结不同品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进行棉花生产。
3.3 提高农机农艺融合的程度,加快棉花机械化进程
加大和农机研发和推广部门的联系,根据棉花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求,改良现有播种机械,做到一机多用,减轻农民多次购买农机的负担。同时在播种季节召开田间播种现场会,推广短季棉的机械化播种技术,同时及时和农机部门沟通棉花收获的情况,促进农机部门研发小型棉花采摘机械,降低棉花收获过程中的人工费用,增加棉农收入[4]。
3.4 强化棉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产业链
棉花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程度,决定了棉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根据阜阳市的实际情况,发现从种植大户中发展培养以棉花种植为依托的合作团队,是发展短季棉生产的有效途径。筹措资金、流转土地、加强培训、强化田管,采取“六统一”方式(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施药、统一销售),创新棉花生产的新途径。同时,在我国棉花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引导种植户棉花销售转为民用,由于阜阳市是人口大市,消费空间较大。形成以合作社为载体,以经纪人为依托的棉花销售团队,多与小型棉花深加工作坊合作,加工成棉被进行销售,同时拓宽销售渠道,注册商标,逐步进入超市,延长棉花产业链,强化产后服务,是提高棉农收益的有效途径[5-6]。
3.5 总结新模式,推广麦—棉、薯—棉种植
归纳、总结、提炼适宜本地农民种植的、能产生较高收益的接茬直播方式,用于指导当地的棉花生产。颍东区和太和县的薯—棉的种植模式,因马铃薯生育期较短,在棉花收获后即可深翻冻伐耕地,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又可进行深耕养地,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是一种既生态环保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种植方式,深受农民喜爱;阜阳市小麦面积较大,麦后直播棉的發展空间较大,由于短季棉的机械化播种过程简化,显著降低了植棉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降低了化肥农药对大气、水、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结构;再者,棉花的抗逆性较强,较适宜复杂的天气,和玉米大豆相比,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收益方面都有较高的优势,推广麦—棉、薯—棉的种植模式将为阜阳市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增收途径[7-8]。
4 参考文献
[1] 苏向华.大荔县棉花生产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72.
[2] 王艳,付桂华.当前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4(4):27.
[3] 李直兴,杨绍群,张允昔,等.江西九江棉区棉花生产的问题与建议[J].棉花科学,2014,36(1):39-41.
[4] 曹冲,杨媛媛,苏洋.我国棉花生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11):9-14.
[5]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5):331-336.
[6] 承泓良,喻树迅.试论我国短季棉的发展前景及其技术对策[J].中国棉花,1994(4):2-4.
[7] 余学科,喻树迅,黄祯茂,等.试论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2(3):4-7.
[8] 胡晓丽,姜艳丽,宋建中,等.晋南麦后直播短季棉主要性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4):401-406.
关键词 短季棉;现状;问题;对策;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78-02
阜阳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安徽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4′,辖颖州、颖泉、颖东3个区和临泉、阜南、太和、颍上4个县及界首市,国土面积9 775 km2,可耕地面积57.4万hm2。阜阳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14.5~15.0 ℃,平均降水820~950 mm,是安徽省棉花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域。历史上阜阳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曾经达到6.67万hm2。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业从业者多为老、弱、病、残,再加上原来的棉花种植方法费工、费时,种植面积快速锐减。但随着土地的快速流转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兴起,种植大户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收入的要求变得较为迫切,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种植模式,短季棉的种植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
1 阜阳市短季棉生产现状
阜阳市的短季棉生产由2010年进入群众视野,2011年、2012由于科研机构的介入,短季棉的种植快速被群众接受,面积不断发展壮大,由2010年的试验示范0.67~1.33 hm2种植发展为2015年的约666.67 hm2,经认真分析总结,阜阳市短季棉的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短季棉品种需求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由于农村劳动力较为充足,农村创收渠道较窄,农民只有通过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来增加收入,棉花套种、套栽成为农民喜爱的种植方式之一,因此大棵稀植、单株产量高的杂交棉品种成为首选。随着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壤板结,土壤的蓄肥、蓄水能力大幅下降,再加上棉农后期管理跟不上,棉田大面积出现早衰,棉花产量逐年降低,农民收入逐年递减,迫切需要新的种植方式和品种出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创收渠道的拓宽,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耕地面积下降,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常接到农民咨询电话,询问麦后接茬的棉花品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但市场上并没有短季棉品种出现,临泉化集、苗集、阜南方集、太和坟台等地均采取春棉品种育苗、麦后带水移栽的方法进行,费工、费时,劳动力成本增加,而棉花单产不增反降,依然无法解决单位面积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问题,导致小麦接茬移栽棉无法大面积推广。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土地的相对集中,麦后机械直播,轻、简、化栽培为主的短季棉品种(代表品种为中棉50),因其生育期短,种植管理技术简便,可机械化操作,省工、省时的栽培模式正在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农民喜爱的棉花品种之一。
1.2 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以前,市场上销售的杂交棉品种约占市场份额的98%;常规棉品种占2%左右;短季棉品种没有。2010年起,杂交棉品种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常规棉份额逐渐增大,短季棉品种进入市场。以2014年为例,杂交棉品种(中棉29和中棉48为代表)约占市场棉花品种的68%;常规棉品种(以鲁棉研28、复棉研29为代表),占市场棉花品种的31%左右;短季棉品种(以中棉50为代表)约占市场棉花品种的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从业者对短季棉品种的需求和棉花轻简化栽培的需求逐渐上升,短季棉品种因其生育期较短,可麦后接茬机械化直播,后期轻、简化管理,大量地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增加了效益,深受农民欢迎。短季棉配套品种的出现,为阜阳市农业生产提供了一条调整种植结构的新路子,改善了麦—玉米和麦—大豆的种植习惯,拓宽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渠道,创新了一条提高收益的路子,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1.3 短季棉配套栽培技術日益完善
通过对短季棉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短季棉中棉50以优良的品种特性被群众接受,该品种生育期105 d左右,主要特性是生育期短,对土壤肥力要求较小,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可以在不同肥力的田块达到目标产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逆性。2012年以来,以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依托单位的阜阳市棉花试验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安徽省棉花研究所结成产、学、研团队,开展了短季棉品种展示试验、密度试验、播期试验,中棉所50的大面积展示示范等工作,进行了短季棉的成果转化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探索在阜阳市气候条件及农民种植习惯下适宜的播种密度和适宜播期,总结归纳短季棉中50的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为阜阳市短季棉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
2 短季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短季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群众接受较为困难
由于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较短,株型较小,单株产量相对较低,要想取得目标产量,必须提高种植密度,同时,由于密度较大的原因,一定要结合当年的气候特征,进行合理的化学调控,防止田间遮荫,减少落蕾、落铃,获得田间高产。多年以来,阜阳地区棉花种植多以大棵稀植,单株结铃较强的杂交棉品种为主,为18 000株/hm2左右,突然间种植密度增加到约15万株/hm2,农民接受起来较有难度。主要体现在田间间苗上,即使种植大户接受培训后基本认可该种植密度,在请工人进行田间间苗时,几乎所有的田块密度都会偏稀,无论如何要求,间苗的群众都说棉花太稠,人为地降低田间密度。有的群众购买了短季棉品种,依然按照过去杂交棉品种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达不到目标产量,影响棉农的收入[2]。 2.2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播种密度难以达到高产要求
通过阜阳市连续3年试验、示范,短季棉品种中棉50的田间密度15万株/hm2,在同等管理条件下产量最高,种植密度等于大于180 000株/hm2,田间烂铃增加,产量、品质下降;密度小于75 000株/hm2时,产量也会降低。由于,阜阳市棉花播种机械采用的是玉米点播机,即使株距调到最小,加上阜阳市土地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麦茬堵耧腿现象又较为严重,在大面积的田间机械播种中,出现田间缺棵断垄现象,再加上传统的种植密度已根深蒂固,人为地间苗,导致田间密度很难达到高产要求。
2.3 短季棉品种类型需更加丰富
通过近几年对短季棉的研究,短季棉中棉50的结铃集中性、品质相对较好,但用于接茬直播生育期偏长,对下茬小麦的播种有影响,不能做到适时播种;同时叶片偏大,在棉花生长盛期会出现遮荫,导致蕾铃脱落,影响产量。根据本地区的茬口和气候情况,生育期95 d左右,叶片面积较小,结铃较为集中,株型为筒形的高产、优质品种较适宜本地区的大面积机械化栽培。而市场上短季棉品种还是比较单一,需要加强和育种单位合作,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高产、优质、生育期较短的短季棉品种,用于指导阜阳市短季棉的生产。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开展短季棉配套栽培技术培训
短季棉的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阜阳颠覆了群众多年来的种植习惯,是棉花种植习惯的一场革命,短季棉品种及配套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较为重要,要在有多年种植习惯的棉区加大试验、示范展示力度,逐步引导棉农适应新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模式,同时开展短季棉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和讲座,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期内,组织由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社长参加的棉花不同时期的现场观摩会,使棉花种植户逐步接受和认可短季棉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棉花种植中加以应用[3]。
3.2 引进新品种,抓好品种对比试验、示范,筛选高产、优质、生育期更适宜接茬的短季棉新品种
根据近几年的种植经验和阜阳市短季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短季棉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高产、优质、生育期较短且适宜本市气候特征的短季棉品种,在进行小面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示范面积,同时加大示范的范围,进行多点示范,总结不同品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进行棉花生产。
3.3 提高农机农艺融合的程度,加快棉花机械化进程
加大和农机研发和推广部门的联系,根据棉花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求,改良现有播种机械,做到一机多用,减轻农民多次购买农机的负担。同时在播种季节召开田间播种现场会,推广短季棉的机械化播种技术,同时及时和农机部门沟通棉花收获的情况,促进农机部门研发小型棉花采摘机械,降低棉花收获过程中的人工费用,增加棉农收入[4]。
3.4 强化棉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产业链
棉花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程度,决定了棉花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根据阜阳市的实际情况,发现从种植大户中发展培养以棉花种植为依托的合作团队,是发展短季棉生产的有效途径。筹措资金、流转土地、加强培训、强化田管,采取“六统一”方式(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施药、统一销售),创新棉花生产的新途径。同时,在我国棉花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引导种植户棉花销售转为民用,由于阜阳市是人口大市,消费空间较大。形成以合作社为载体,以经纪人为依托的棉花销售团队,多与小型棉花深加工作坊合作,加工成棉被进行销售,同时拓宽销售渠道,注册商标,逐步进入超市,延长棉花产业链,强化产后服务,是提高棉农收益的有效途径[5-6]。
3.5 总结新模式,推广麦—棉、薯—棉种植
归纳、总结、提炼适宜本地农民种植的、能产生较高收益的接茬直播方式,用于指导当地的棉花生产。颍东区和太和县的薯—棉的种植模式,因马铃薯生育期较短,在棉花收获后即可深翻冻伐耕地,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又可进行深耕养地,提高土壤供肥、供水能力,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是一种既生态环保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种植方式,深受农民喜爱;阜阳市小麦面积较大,麦后直播棉的發展空间较大,由于短季棉的机械化播种过程简化,显著降低了植棉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降低了化肥农药对大气、水、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结构;再者,棉花的抗逆性较强,较适宜复杂的天气,和玉米大豆相比,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收益方面都有较高的优势,推广麦—棉、薯—棉的种植模式将为阜阳市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增收途径[7-8]。
4 参考文献
[1] 苏向华.大荔县棉花生产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72.
[2] 王艳,付桂华.当前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4(4):27.
[3] 李直兴,杨绍群,张允昔,等.江西九江棉区棉花生产的问题与建议[J].棉花科学,2014,36(1):39-41.
[4] 曹冲,杨媛媛,苏洋.我国棉花生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棉花,2013,40(11):9-14.
[5]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5):331-336.
[6] 承泓良,喻树迅.试论我国短季棉的发展前景及其技术对策[J].中国棉花,1994(4):2-4.
[7] 余学科,喻树迅,黄祯茂,等.试论短季棉纤维品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棉花,2002(3):4-7.
[8] 胡晓丽,姜艳丽,宋建中,等.晋南麦后直播短季棉主要性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4):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