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天文学新纪元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即将升空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fty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航空航天局当然知道,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设计寿命只有25年,这还是一切顺利的乐观估计。因此,实际的使用情况已经令美国航空航天局很满意了,而确定“哈勃”继承者的计划,早在“哈勃”还未上天就已经立项酝酿了。只是因为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耗资巨大,几次超出原有预算,最后不得不与欧洲空间局寻求合作,所以延误了一些时间。
  近日,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最后一块镜面已经安装到位,接下来将进入发射升空前的最后检查调试阶段,2018年将择机发射升空。天文学家相信,造价接近百亿美元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一定会揭开人类天文学的新篇章。

“韦伯”肩负的新使命




  为了尽快看到宇宙大爆炸之初的情形,人类需要一个比“哈勃”更“火眼金睛”的探测使者深入太空。不仅能探测到宇宙初生时的景象,运气好的话,这“火眼金睛”还能深入地探测到大爆炸后形成的第一颗恒星的爆炸,还能解开银河系最近星系的起源,观测到孕育了恒星和附属行星的星云。而这些,都是科学家急于解开的天文学之谜。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要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镜面足够大,大到能捕获来自第一代星系发出的微弱的光。除此以外,这个望远镜还必须能抵御极低的温度,因为在低于-223℃的环境中,望远镜本身的红外热辐射会掩盖掉微弱的光量子——就像我们无法在灯火通明的地方看到萤火虫的荧光一样。另外,为了使其不要像哈勃空间望远镜那样时
  不时需要调整,再加上低温的需求,项目组决定将这个“火眼金睛”安置在地球以外150万千米轨道的第二拉格朗日点上。这是因为第二拉格朗日点是太阳和地球万有引力叠加产生的稳定区域,位于此点的航天器都处于地球投射的阴影之下,在这里,更容易让航天器保持低温。而在这样的低温下,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才能探测到已在宇宙中漫游了130亿年的光线和热量的痕迹。
  “韦伯”望远镜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丹尼尔·戈登最初将主镜面设计直径确定为8米,之后因大大超出预算,不得不将主镜面缩小为6.5米,这也是观测到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缕光线的最低要求了。即便如此,它的主镜面直径已经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3倍了,面积是后者的5倍以上。此外,项目组决定用铍元素来制造反光镜面,以使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探测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设计团队面临的难题是:超大块头的主镜片、高灵敏光探测仪以及制冷系统,以便将它保持在-223℃的极端低温以下。一旦发射,毫无退路,要么旗开得胜,要么一败涂地,一切的一切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一次成功。因为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0万千米的上空,这一距离是地月距离的4倍,根本没有维修的可能。

虽已精益求精,仍需好运眷顾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质量为6.2吨,约为“哈勃”的1/2,但它体积庞大,无法整体发射升空。借鉴了航母舰载机折叠翅膀的做法,科学家计划将它折叠起来以便装入一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狭窄的货运舱,这就对它的重量和尺寸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于是,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主镜面被分割成18块,每块镜片背部都装有7个马达,能够在10纳米的精度内调整镜片的形状和朝向。发射升空后,这些镜片会在高精度的微型马达和波面传感器的控制下展开。仅此一项,就让光学技术专家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再来看看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被分割成18块的六角形镜片。它的每个镜面的抛光误差不得超过10纳米,同时必须经过专門琢磨,使其能够在遮阳板阴影的极度严寒环境中保持正确形状。在计划的早期,天文学家曾设想可以使用超低膨胀玻璃,在温度改变时它的形变很小。但经过反复计算,就是这很小的形变也足以使望远镜完全失效。因此,项目组最终选择了铍作为镜片的材料。
  选择铍作为镜面材料,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设计时间,因为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抛光。从6年前开始,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就开始为每一块镜片进行涂层处理,要涂上厚度仅120纳米的约3.7克黄金——120纳米只有一个人头发直径的1/200。涂层一直到2016年年底才全部完成。
  但是,令制造团队备感不安的是,现在仍有一个测试无法进行,即展开巨型遮阳板的过程。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巨型遮阳板有19米长、11米宽,美国航空航天局没有足够大的低温真空舱对其进行测试。假如它无法正常展开,那么太阳的热量将使仪器设备无法探测绝大部分目标天体。无法解脱的困局使美国航空航天局不得不采用了相对冒险的方法,那就是只测试望远镜的关键部件而不进行整体测试。最终结果如何,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了。
  由此可见,再缜密前卫的科学壮举,也需要一点好运的眷顾。
  尽管如此,丹尼尔·戈登仍显得信心十足,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这个具有红外线视觉的强大“时间机器”。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工作后,不仅能够窥探135亿年前的宇宙状况,发现宇宙最早期在黑暗之中诞生的第一批恒星和星系,还会对人类搜寻外星生命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17年9月6日,太阳连续发生两次剧烈的耀斑爆发,其中第二次耀斑爆发是近十多年来最强烈的一次。  本次爆发的具体时间是北京时间9月6日20时02分左右,强度达到惊人的X9.3级。根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下设的空间天气预测中心公布的消息,此次劇烈耀斑爆发造成了无线电中断,时间超过1小时。    发生耀斑的区域位于太阳表面第2673号活动区,这是太阳表面两处大型黑子中面积稍小的那个,其宽度大约为
期刊
近日,美国科学家利用先进的荧光显微镜技术,首次对人体活细胞内细胞核的形状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发现细胞核表现出快速波动性。    之前的相關研究,只能将发育到生命周期某个点的细胞提取后进行研究,提取出来的细胞已经处于停止分裂,即“死亡”状态。纽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亚历山德拉·兹多伐斯卡及其同事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到了活细胞内细胞核形状在各个时间点快速而细微的改变。他们发现,在荧光显微镜下,核被膜每
期刊
据报道,一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数百万年前的宇宙,对一段名为“宇宙黎明”的时期展开研究。借助位于智利的美国国家光学天文臺暗能量相机直径4米的布兰科望远镜,研究人员瞄准了23个年轻的星系。它们均形成于宇宙大爆炸8亿年之后,当时的宇宙刚刚开始从黑暗的初生状态转变。    在此期间,宇宙经历了“二次电离”过程。第一批形成的星系和恒星发出的能量辐射照亮了周围宇宙,从而“吹散”
期刊
平行宇宙的概念从何而来?科幻显然是源头之一:20世纪60年代,《星际迷航》里的柯克船长在《魔镜,魔镜》一集里遇到了“另一个自己”,而菲利普·迪克的小说《高堡奇人》(1963)则幻想了一个美国是纳粹傀儡政府的平行世界。自那时起,平行宇宙的想法就进入了主流,一系列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其他世界的图景,其中包括浪漫喜剧《滑动的门》(1998),以及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美阴谋》(2004)中令人毛骨悚然的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可能会颠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物质在被黑洞吞噬之前的行为的描述理论。    过去20年间,科学家一直认为在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中可能存在處于不同程度电离状态的铁原子,但由于这些铁离子不会辐射光子,因此无法被探测到。换句话说,黑洞周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那里没有观测到光子,但是那里实际上可能存在着离子。  然而,美国桑迪亚实验室的研究员格里姆·罗塞尔在经过长达5年的验证工作之
期刊
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探测器像一颗陨星一样在土星大气层中燃烧,最后冲入土星大气层,结束了对土星系统13年的探索历史。    基于9月14日該探测器接近土星时拍摄的一系列图片,人们可以精确定位“卡西尼”探测器的位置。“卡西尼”探测器在土星天空北纬9.4°、西经53°位置烧毁。  1997年10月,“卡西尼”探测器发射升空;2004年6月30日晚,该探测器抵达土星轨道。在过去13年里,“卡西
期刊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后没几个月,系统还处在适应摸索的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闸门突然打开:望远镜第一次观测到了太阳系外与地球大小类似的一颗岩质行星。  这颗系外行星被称为开普勒10b,具有高温、质量大的特点,它的出现揭开了系外行星发现的狂潮。在之后短短20年内,我们从屈指可数的几颗确证的系外行星,到今天已经发现了3300多颗。此外,还有数千颗由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的候选行星等待确认。  
期刊
喷气推进实验室技术开发部的马库斯·里特说:“搜寻地外生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阿波罗’计划。”  为了在遥远的世界中找到生命迹象,科学家必须时刻盯着广阔太空,在探照灯似的母星的眩光中寻找萤火虫般的微小行星之光。  在探索的新时代,科学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我们只有在这些探照灯似的恒星光线变暗时才能看见行星;空间望远镜必须几乎完美地锁定目标;探测器也必须足够灵敏,以收集星际旅程中所剩不多的隐隐约约的光痕
期刊
希格斯玻色子只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能发现的物质的冰山一隅,并非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唯一搜寻目标。科学家研究弱尺度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人认为希格斯玻色子是遗留的唯一问题。物理学家希望希格斯玻色子只是一个有着更多内涵的模型中的一个元素,而该模型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物质乃至时空本身更多的性质。  只存在希格斯玻色子而没有其他新元素的事实导致了另一个巨大的谜团,即所谓的等级问题。等级问题关心的是,为什么粒
期刊
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即公元1054年7月4日,寅时。再有一个时辰,天就要亮了。身为大宋司天监的杨惟德一如往常,理好官服,缓步登上高耸的瞻星台,向微明的东方极目眺望。是夜,繁星如许,残月如钩。忽然,一颗芒角四溢、颜色赤白的大星引起了杨惟德的注意。这颗大星刚刚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上,在它的旁边,还隐约可见暗淡的毕宿天关星。起初,杨惟德还以为那只不过是刚刚东出的启明星,因为无论是颜色、亮度还是方位,这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