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你说了算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5643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迎接2013年的到来,德国旅游局设计了一条以亨利·凡·德·威尔德诞辰150周年为内容的特殊线路——威尔德何许人也?
  从性别来说,威尔德是男人;从国籍来说,他是比利时人;从身份来说,至少在1890年以前,他是画画的。1890年发生了很重大的事件,就是威尔德先生要结婚了。但是,在给自己新房挑选家具时,威尔德大失所望——那些市场上泛滥的东西也能叫家具吗?还是自己动手设计吧!威尔德的这次设计后果很严重,颇有点阿姆斯特朗登月后那句话的意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工业革命让整个西方社会秩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艺术和技术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艺术创作是回到纯手工的状态,还是投入机器生产的洪流之中?这样的命题被争论得沸沸扬扬。
  结婚让威尔德抱得美人归,但更重要的是,他从此放弃了画画,投入到了设计领域。面对全社会正在进行的纷争,他给出了他的答案——“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威尔德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艺术融入工业生产,从而引领了当时的“新艺术运动”。
  1906年,威尔德前往德国魏玛,被魏玛大公任命为艺术顾问。1908年,在他的倡导下,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为市立工艺学校。后来,这所学校演变为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包豪斯设计学院,也就是现代设计的诞生地。
  今天艺术的无处不在,真的不能不感谢包豪斯。而放眼整个人类艺术史,我们所看到的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制造的一次又一次颠覆。艺术从被神巫的专享,过渡到国王、贵族的专享,最后是全民的分享。这一过程中,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也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说,达·芬奇代表着意大利上层贵族的欣赏口味,中国古书画代表着中国帝王及文人士大夫的口味,安迪·沃霍尔代表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大众口味,那么,在中国当下,芸芸众生中,艺术品味的主流在哪里?又由谁来决定评价标准呢?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社会公众,面对五光十色的当代艺术,常怀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认为既看不懂,也无从评价。对此,我们曾试图通过和专业人士的沟通,来确定他们面对当代艺术品时的判断和选择标准。结果是,这个判断标准每个人都会存在差异,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面对一件作品时怦然心动。
  还好,从古至今,这个标准还在。
  实际上,当代艺术区别于以往艺术潮流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其多元性,表现在创作者方面,就是破除所有界限,从而无所不在,无所不用;而对观赏者来说,一是与艺术接触方式的多元,它已不局限于正襟危坐的欣赏;二是观赏品味的角度多元,你的评价可以简单而直接——喜欢或者不喜欢。
  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当代艺术,其实谁说了也不算,只有你说了算。
其他文献
提到茶禅,不免让人联想茶道的繁复和旧日的气息,但是谁说传统不能简洁大气,将日常慢慢砍去,留下自己的初心,也许才是现代设计的禅意精髓。  在洋话里,很少有人能将“茶”(cha)和“禅”(chan)分清楚,虽然聪明的译者将禅翻译为“zen”,但是说出口也少了翘舌那份余韵。在亚洲,茶和禅从来都密不可分,禅茶一味,浓茶清志,清茶清心,酽澹相宜。于是将精神与实物联系在一起,又或者是“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
期刊
在不少古代文明的世界观中,宇宙并不唯一,这点,后来被某部红极一时的漫画借鉴,并发展出一个专指个人精神能力的词汇:“小宇宙”。仔细想来,这所谓“小宇宙”说得不就是青春么?塞缪尔·厄尔曼的短文《青春》开头:“年轻,不是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也不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生机,是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从古至今,“青春
期刊
中国人自古就有建园之风。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每一座园林,都是一座终南山,进可以取仕,退可以归隐。  主人低调,让园子变得内敛。小盘古在历史上,因为过于低调而被世人忽略。直到2010年被重修后,宅被改建成了会所,园被开辟为公园,小盘古在经历几十年的蓬头垢面后才又重新恢复优雅。  小盘谷得名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篇《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友人回盘谷隐居之时写
期刊
Tamar Raban在国内恐怕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是一位来自以色列的行为艺术家。但是中国对于她却并不陌生,她曾经数次到访中国,受演出、讲座等邀请,去过北京、西安、香港等,本次在上海民间戏剧组织“草台班”的“文化站”活动邀请下,她首次来到上海。  在艺术中款待客人  Tamar非常强调行为艺术本身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关系,行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她的行为本身着重互动的亲密关系,而非单方面的“倾诉
期刊
本次“文化站“讲座结束后,5月20日至5月24日Tamar在上海K11 Art space还有为期5天的行为艺术工作坊,期间ARTY与她进行了一次对话。  ARTY:本次训练学习性质的工作坊选在开放的公共场合,“公众”是否会成为你和团队的一种压力?是否会让你感到不适?  Tamar:我并不是来寻找舒适感的,我是来寻找挑战的。当然会有一些冒险,但是对我而言是全新的体验(领域)。当然在公共环境内进行工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青春”这个词汇,成了2013年的当红关键词。一边是小屏幕上不停提示着我们正身处“最难就业季”,一边是大银幕上男女导演轮番缅怀曾经的年轻时代,台上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角逐着对青春的话语控制权,台下,看客们莫衷一是,却也瞧得津津有味。这情景像极了鲁迅在《社戏》中的点评:“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想
期刊
Studio 65 Capitello单人沙发  这款1971年由Studio 65设计的单人沙发的灵感来自掉下来的爱奥尼柱顶部。看起来很硬?你可以坐下来试试,其实十分柔软。  约RMB 52051 | www.gufram.it  Kikkerland贤内助菜板  只是裸体还不够,要的是彻底透视。该菜板由艺术家Sebastian Errazuriz设计,最妙的是,该菜板有两个版本:男款为“男人菜
期刊
张洹早年的行为艺术,以极端的方式挑战着观者的感官,对他而言,这是对残酷的生存环境的本能反应。从美国回到上海建立工作室后,张洹的作品以巨大的体量、强烈的感官冲击。对生死、历史、政治、文化等很宏大的问题发问。他的成功让很多人羡慕,他的人生经历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与杜曦云的对话中,他展开了自己对肉身、欲望、生存处境、生命、未来等的看法。  身体是生存体验的唯一直接途径  ARTY:1995年把自己关在
期刊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  ——格斯  这是一块上帝眷顾的土地,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等,他们的文化印记让“多元”成了这块岛屿的独特个性。当你踏步其上的时候,也许你脑子里什么也想不出了,这里的美景就像美酒,未饮先醉,这里的色彩比它的文化更加斑斓,彩虹在西西里不值一提。  水墨画般的轻描淡写从来
期刊
25岁时,你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又做了什么?  有一位荷兰女孩儿,25岁的时候已经经营了自己的“无人画廊”(No Man's Art Gallery)并致力于挖掘有天赋的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不仅在网上,也在世界上许多城市中进行公开的展出。继在阿姆斯特丹、汉堡、孟买、哥本哈根、巴黎成功举办展览之后之后,她与她的无人画廊的“闪现展览”(Pop-up Gallery)已于5月17日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