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4月,我从书店里买回一本《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修订版。作为床头常备书,我想每晚睡觉前读几页,看看大师的做法和想法,听听大师的建议,借以开阔视野,加深自己的理论素养。
一、重视阅读
没读几页,我就对“苏老师”的一个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接下来苏老师又提出建议:“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细细揣摩这两句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了,连续担任了四届畜牧兽医专业的班主任,并一直任教专业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吃力。专业课上的解剖学定义、药理学术语、病理学概念,特别是那些逻辑性很强的推论结果,学生常常表现出听不明白的困惑表情,有时解释好几遍,形象描述,肢体语言,再加上简笔画,多种手段齐上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有学生茫然无措地表示“不好理解”,弄得兴趣盎然的我好不尴尬。跟同事们聊起这事,大家也都有同感,但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只是直观地认为学生一茬不如一茬,甚至埋怨职业学校不受社会重视,招不来文化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也曾经撰写文章,呼吁中职学校应缩编教材,删繁就简,降低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看了苏老师的建议,我开始怀疑起来:我们是不是误读了学生?是不是只看到表象而没有抓到实质?学生的智力发育不够好,是否与阅读能力不高有关?从改善阅读入手,能否改变目前的困境?
苏老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断断续续地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这样分析:“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老师还斩钉截铁地断言:“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老师对阅读水平与智力发育、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没有完整的理论,论述也很不系统,其观点大多零星分散在不同的建议中,即便如此,也让我这个没有基础教育经验的人心头一亮,茅塞顿开。
二、发展阅读能力
有了思想准备,再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考察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名义上处于高中段,但他们读书的水准普遍很低。随手拿来一篇散文,半数以上的同学读得很不流畅,更别说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不会断句,短句子读得磕磕绊绊,稍长的句子就随意间断,根本不顾及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少数同学甚至一个字、两个字地读,有的还必须用手指比画着才能顺下来;个别同学的识字量不达标,读错音、念白字的现象不时发生。即使是学习过的课文,也有部分同学不能流利地阅读下来。这样的水平,阅读与思维严重脱节,理解与记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种情况过去我们不是没有关注过,只是一直没有跟智力发育水平挂上钩。“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仔细对照,感觉苏老师所言极是,对我而言,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被苏老师“点化”后,我心头豁然开朗: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入手;必须让学生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
我给语文教师提建议,希望从最基础的阅读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读顺当、念清楚、善思考、能理解、会记忆。过去早自习没有限制,学生读哪门课都行,我擅自决定,把我班的早自习改成阅读课,读语文课本,读报纸杂志,都行,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学生不是不喜欢阅读,但他们最乐意读的不是教科书,而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喜欢读传奇故事和幽默笑话,甚至把这些应该放在课外阅读的“小菜”偷偷地当成课堂上的“正餐”,老师们对此充满反感,认为这是学生不学无术,是浪费大好时光,不惜采取没收、撕书等极端措施。被苏老师“点化”后,我觉得应该改变看法了,只要有利于发展阅读能力,这些书都可以读,只是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需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于是,我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多读点“闲书”,并且想办法把班里的“图书角”搞得丰富多彩起来。
过一段时间,我组织班会,让学生复述读过的故事情节,谈谈读书的体会;没有体会,没有读过完整故事的,可以当众读一篇我选定的报纸文章,要求语气连贯,语言流畅,读完后,再简单概述其主要内容,让大家评议一下概括得是否准确完整。后来,我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在墙报上展出,让其他同学借鉴参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我还建议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体会和科技小论文征文比赛,期望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勤读书、善思考、能表达的氛围。
三、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尝试的结果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别。因为很多学生自觉“不是学习文化的材料”,选择职业学校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心态,目的就是学技术、找工作,对专业技术以外的事不太重视,对文化课甚至还比较排斥,文化基础训练只能是辅助性的工作;再加上中职学校学制虽然是三年,但学生要参加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他们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很多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阅读训练与智力培训的时期,所以,他们的阅读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即使如此,我也依然相信苏老师的判断和建议:“阅读能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实质的能力。”我依然经常强调阅读的意义,希望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表达和动笔表达。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锻炼后,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有了明显的变化,阅读质量有了一些提升,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了,课堂上的双边活动也变得顺畅、协调起来。到了二年级后半段,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阅读专业报刊,还学会了摘录专业资料、分析治疗方案、揣摩操作要点。阅读专业报刊,从中吸取技术精华,追踪畜牧兽医科技发展的足迹,这样的要求,起初有些勉强,后来就被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习惯。这样的习惯,很多学生一直保持下来,这为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让他们学会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写成通俗易懂的小文章,供自己积累经验,跟同行交流分享。缘于此,有几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毕业后,偶尔还能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技术文章。
苏老师对阅读的一些论断未免绝对化(如:字写得好坏取决于阅读数量和质量,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阅读不好的人;背诵不能促进智力发展),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我并不认同,但在阅读与智力发育水平的关系上,我坚信苏老师的研究和判断。被苏老师“点化”后,我对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与智力发育的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解,也一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十几年了,那本《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我床头的常备书。
(山东沂水县职业学校 王道坤)
一、重视阅读
没读几页,我就对“苏老师”的一个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接下来苏老师又提出建议:“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细细揣摩这两句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那个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了,连续担任了四届畜牧兽医专业的班主任,并一直任教专业课。但在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感到吃力。专业课上的解剖学定义、药理学术语、病理学概念,特别是那些逻辑性很强的推论结果,学生常常表现出听不明白的困惑表情,有时解释好几遍,形象描述,肢体语言,再加上简笔画,多种手段齐上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有学生茫然无措地表示“不好理解”,弄得兴趣盎然的我好不尴尬。跟同事们聊起这事,大家也都有同感,但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只是直观地认为学生一茬不如一茬,甚至埋怨职业学校不受社会重视,招不来文化素质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也曾经撰写文章,呼吁中职学校应缩编教材,删繁就简,降低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看了苏老师的建议,我开始怀疑起来:我们是不是误读了学生?是不是只看到表象而没有抓到实质?学生的智力发育不够好,是否与阅读能力不高有关?从改善阅读入手,能否改变目前的困境?
苏老师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断断续续地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这样分析:“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老师还斩钉截铁地断言:“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苏老师对阅读水平与智力发育、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没有完整的理论,论述也很不系统,其观点大多零星分散在不同的建议中,即便如此,也让我这个没有基础教育经验的人心头一亮,茅塞顿开。
二、发展阅读能力
有了思想准备,再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考察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发现,学生们虽然名义上处于高中段,但他们读书的水准普遍很低。随手拿来一篇散文,半数以上的同学读得很不流畅,更别说抑扬顿挫、富有感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不会断句,短句子读得磕磕绊绊,稍长的句子就随意间断,根本不顾及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少数同学甚至一个字、两个字地读,有的还必须用手指比画着才能顺下来;个别同学的识字量不达标,读错音、念白字的现象不时发生。即使是学习过的课文,也有部分同学不能流利地阅读下来。这样的水平,阅读与思维严重脱节,理解与记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种情况过去我们不是没有关注过,只是一直没有跟智力发育水平挂上钩。“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仔细对照,感觉苏老师所言极是,对我而言,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被苏老师“点化”后,我心头豁然开朗:要想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入手;必须让学生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
我给语文教师提建议,希望从最基础的阅读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读顺当、念清楚、善思考、能理解、会记忆。过去早自习没有限制,学生读哪门课都行,我擅自决定,把我班的早自习改成阅读课,读语文课本,读报纸杂志,都行,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学生不是不喜欢阅读,但他们最乐意读的不是教科书,而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喜欢读传奇故事和幽默笑话,甚至把这些应该放在课外阅读的“小菜”偷偷地当成课堂上的“正餐”,老师们对此充满反感,认为这是学生不学无术,是浪费大好时光,不惜采取没收、撕书等极端措施。被苏老师“点化”后,我觉得应该改变看法了,只要有利于发展阅读能力,这些书都可以读,只是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需要有正确的阅读方法。于是,我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多读点“闲书”,并且想办法把班里的“图书角”搞得丰富多彩起来。
过一段时间,我组织班会,让学生复述读过的故事情节,谈谈读书的体会;没有体会,没有读过完整故事的,可以当众读一篇我选定的报纸文章,要求语气连贯,语言流畅,读完后,再简单概述其主要内容,让大家评议一下概括得是否准确完整。后来,我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在墙报上展出,让其他同学借鉴参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我还建议学校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体会和科技小论文征文比赛,期望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勤读书、善思考、能表达的氛围。
三、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尝试的结果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差别。因为很多学生自觉“不是学习文化的材料”,选择职业学校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心态,目的就是学技术、找工作,对专业技术以外的事不太重视,对文化课甚至还比较排斥,文化基础训练只能是辅助性的工作;再加上中职学校学制虽然是三年,但学生要参加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他们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很多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阅读训练与智力培训的时期,所以,他们的阅读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即使如此,我也依然相信苏老师的判断和建议:“阅读能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实质的能力。”我依然经常强调阅读的意义,希望学生多读书,在阅读中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口表达和动笔表达。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锻炼后,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有了明显的变化,阅读质量有了一些提升,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了,课堂上的双边活动也变得顺畅、协调起来。到了二年级后半段,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阅读专业报刊,还学会了摘录专业资料、分析治疗方案、揣摩操作要点。阅读专业报刊,从中吸取技术精华,追踪畜牧兽医科技发展的足迹,这样的要求,起初有些勉强,后来就被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习惯。这样的习惯,很多学生一直保持下来,这为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让他们学会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其写成通俗易懂的小文章,供自己积累经验,跟同行交流分享。缘于此,有几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毕业后,偶尔还能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技术文章。
苏老师对阅读的一些论断未免绝对化(如:字写得好坏取决于阅读数量和质量,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阅读不好的人;背诵不能促进智力发展),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我并不认同,但在阅读与智力发育水平的关系上,我坚信苏老师的研究和判断。被苏老师“点化”后,我对中职学生阅读水平与智力发育的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解,也一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十几年了,那本《给教师的建议》一直是我床头的常备书。
(山东沂水县职业学校 王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