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忽视的自己

来源 :现代世界警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本期,让我们继续“弥散的紧张情绪”话题。
  欢迎林松老师,欢迎刘警官。
  林松:大家好,我是林松。
  主持人:您好,林老师。上一期,我们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到很多紧张感其实是一种弥散的情绪。同时,我们也知道作为人的自然情绪之一,紧张是人们在面对危险、困难等应激压力事件时的心理反应,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来讲,积极的一面是应激情况发生时,大脑发出紧张信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肌肉紧绷,让人处在最佳备战状态,从而面对压力、化解压力。
  那么,当紧张情绪来临时,我们如何鉴别是“好”的紧张,还是“坏”的紧张?有什么方式可以化解“坏”的而转向“好”的,从而发挥紧张情绪积极的作用?
  林松:紧张是面对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如果区分好坏的话,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就可以说是好的紧张,对身心健康消耗的就是不好的紧张。比如,看电影看到扣人心弦的甚至危险的情节后会很紧张,过后却会很愉悦;参加棋牌、打电子游戏、体能运动等竞技活动时也会释放紧张情绪;健康的紧张还有工作中面对的适度挑战等。这些对我们心智和身体都是有好处的。
  不好的紧张是那些关乎生理现实纬度和心理纬度生死存亡的紧张,比如灾难、危险、战争、失业、恶性竞争,比如那些在心理层面给自己的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带来危机的事件和情境。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紧张中却得不到舒缓,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面对“坏”压力,获得社会关系的支持,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锻炼适应挑战的能力,在心理上和现实中坦然面对,并努力转化给自己造成紧张的环境,就会将“坏”转向“好”。
  主持人:好。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刘警官有哪些关于“紧张”的困惑,并请林老师解惑。
  刘警官:主持人、林老师,你们好!
  我是一个有着20多年警龄的“老”警察,现在是局里的中层干部,负责指挥调度和办公室工作。我的岗位,注定要与领导经常打交道,特别是“一把手”局长,我几乎每天都要听取他的工作指示或向他汇报工作。可是,近几年,我发现面对局长时就会特别紧张,很担心自己因哪方面工作没做好而受到了批评。如果是在休息时间接到他的电话,我就更紧张了,心跳加速,生怕自己是不是出了啥纰漏,担心他会不满意。相反,只要局长出差,我就高兴,心里会感到莫名的轻松。
  我都是40多岁的人了,还见到领导紧张,说起来也挺不好意思的,不知其他民警是否也有同感,我该如何消除这份紧张,从容地工作?
  主持人:刘警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
  刘警官:我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宝”。我还有一个弟弟,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五年前,妻子到邻县工作,周末才回家。我们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儿子,他本来挺黏我的,不过最近不大理我了,更喜欢和他妈交流。儿子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读小学后了才回到我们的身边。我至今对他都有很深的愧疚,以至于想生个二宝,在亲自抚育二宝的过程中弥补心中亏欠老大的遗憾。
  主持人:您和妻子的感情怎么样?
  刘警官:其实一直都还不错,我在她眼中是一个对生活没什么太大追求的人。不过,前段时间我俩差点儿出了大事!5月13日,我记得太清楚了!那天是周末,她从邻县回家已经很晚了,我都睡了。当时,也不知她怎么想的,进门摇醒我就开始大喊大叫,我迷迷糊糊的,再一听,竟然是怀疑我有了外遇!还找来一些莫须有的“证据”质问我,大吵大闹。我当然很恼火,没多解释什么。后来,我俩就开始冷战,再后来,就什么也不提了,也算不了了之。
  林松:您见到领导就紧张的情绪持续多久了?
  刘警官:准确地说,有五年了吧。中途好了一些,但去年换了新领导,这个领导对各项工作要求都很严格,结果,我的紧张感就又来了。实际上,我对自己的岗位还是挺满意,可就是事情太多,很容易出岔子。我就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出错、单位追责。其实,在生活中,我是标准的乐天派。
  林松:领导之前批评过您吗?
  刘警官:批评过多次,但总体上还是表扬、肯定得多。
  林松:您的父母对您要求高吗?
  刘警官:当然高!其实,说自己是父母的“掌中宝”,也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我排行老大,加上读书时的成绩又不错,他们对我的期望就高于弟弟,希望我能跳出农门。而且,他们在期望我好好学习的同时,也会安排我做一堆的农活,还要求必须按时完成。
  林松:您的父母对您一直有所期待。换句话讲,您从小是背负着家族使命的。
  刘警官:还真是这样。小时候,我单纯地认为父母是希望我成为弟弟的榜样。没想到,我后来竟成了同村所有比我小的孩子和同龄人的榜样——这是我多年后听村里老人说的。
  林松:您现在觉得自己完成父母的期待了吗?
  刘警官:完成了!不仅跳出了农门,人民警察的身份也一直让我颇具职业荣誉感。很多同村人都特别羡慕我、羡慕我的父母。
  林松:那您觉得父母现在对您认可吗?
  刘警官:很认可啊。我母亲没什么文化,父亲也只是读过初中,曾在中学做事。如今,他們依然在鼓励我要不断进步!
  主持人、林老师,我还想跟你们分享一个秘密!
  主持人、林松:好,请讲。
  刘警官:自从5月13日妻子跟我吵了一架,冷战了一段时间后,她竟然主动跟我和好了,我俩也都对那次吵架避而不谈。她也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生二宝!她之前可一直都不同意呢!生二宝其实也是我父母的愿望。
  其实,那天跟妻子吵架,我自认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以前我几乎不看电影,最近这一个多月,只要有空,我就陪她去看电影。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我其实特别想对妻子好,她答应生二宝,我非常感激她……
  林松:您做得特别好!妻子先前之所以对您误会了,是因为她被您忽视了。建议您保持现在与妻子相处的状态,多与她沟通,多关注妻子的内在需求,增进二人感情。   主持人:林老师,关于刘警官见到领导就紧张的情绪问题,与他的夫妻关系有直接联系吗?心理学上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与领导的关系对应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林松:从家庭能量系统的角度讲,在单位,领导的角色就相当于家中父亲的角色。“掌中宝”也分多种类型,其中之一就是被父母寄予了颇高的期望。显然,刘警官在此是将原生家庭的关系移情到工作单位了。
  主持人:林老师,请您详细地解释一下“移情”这个概念。
  林松:“移情”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客体关系反应的重复,为的是让受挫或受创的情绪体验寻找相关机会以获得满足。
  在家庭能量系统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剧本”和一个“放映机”。刘警官的“剧本”就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和期待一直都很高,同时十分疼爱他。他一直努力在做父母期待中的那个儿子,但却忽略了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在“放映机”前,一个是客体现实,一个是心理现实。对刘警官来说,客体现实是虽然领导的要求很高,且多次批评他,但“总体上还是表扬、肯定得多”,这就证明领导对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刘警官的心理现实依旧是童年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够好,成绩落后或农活没做完,不仅父母会不开心、不满意、失望,他也成不了弟弟的榜样,等等。现在,刘警官就把这种自责和焦虑的体验带到了工作中:领导是父母,同事是弟弟,他不能落后甚至犯错,因为他必须成为同事们(弟弟)的榜样。
  主持人:劉警官见领导时的紧张情绪,其实是源自父母的期待,和他自己在这个期待下一直如履薄冰的感受?
  林松:对!见到领导就紧张,其实就是一种怕——怕领导不满意——实际就是怕父母不满意。
  主持人:那刘警官现在要怎么做,才能缓解或消除这份紧张?
  林松:领导要求高,不代表会“不满意”。“不满意”只是刘警官自己的解读。
  建议刘警官与自己内在的小孩(也就是那个感受还停留在小时候、依然肩负家族使命的自己)进行一个对话,肯定这个小孩:“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好!现在,你在工作单位可以相对放松得工作,不必太紧张。领导就是领导,不是父母。领导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也不是只针对你一个人的,你更无需做所有同事的榜样。你就是你。”
  这段话会释放刘警官的紧张情绪。在现实中,他已经完成了父母的期待,这段话是他心理上的成人礼。
  主持人:刘警官的紧张是不是也算一种弥散的情绪?
  林松:是的。在把这个紧张具象化之后,发现它是源自刘警官童年的感受,源自他的父母。事实上,他已经完成了父母的期待,父母也很满意。现在,刘警官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一点,分清领导就是领导,把“移情”到领导身上的体验还原到父母身上,给自己的这段童年感受画一个句号。同时,肯定现在的自己。
  主持人:林老师,那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看一下刘警官的夫妻关系。他说妻子终于答应生二宝了,而这也是父母的愿望。
  我的感觉是,这相当于刘警官又完成了一项家族使命!同时,我也看到这是他妻子的妥协,希望借此修复与刘警官的关系。
  林松:妻子对刘警官的怀疑,事实上也是一种紧张情绪,她很焦虑、多疑。因为她被丈夫忽略了,她是没有安全感的。在她看来,答应丈夫的请求,再生一个孩子,就能找回安全感。
  主持人:童年时被父母寄予高期望、现在见到领导很紧张,以及刘警官现在的家庭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林松:当然有。
  在刘警官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的其实是期待中的那个儿子,忽略了真实的这个儿子,以及儿子的需求。作为刘警官本人,真实的那个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取而代之的是“跳出农门”“上进”“榜样”。因此,成年后的刘警官在其亲密关系中,就习惯性地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忽略了妻子的感性需求,这就导致他的妻子没安全感,甚至怀疑他出轨。
  从刘警官和妻子的现状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在是匮乏爱与被关注的,那个感性的自己和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被忽略了。因此,刘警官一直希望再生一个孩子,这其实是“让我再爱一次”的呼唤,是他自己内心那个被忽视的自己的呼唤。从潜意识里,他希望从第二个孩子的养育中疗愈自己。
  因此,建议刘警官要多关注、陪伴妻子和儿子,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同时,要关照自己的内心感受,做真实的自己。
  主持人:看得出刘警官受原生家庭影响颇大。请问林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可以自我觉察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指的是因原生家庭所受的心理创伤,并去疗愈它?
  林松:心理师或家庭治疗师会关注原生家庭对人的塑造与影响,并帮助每一个来访者。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开始愿意认识、了解自己的内心,并关注心灵的时候,自我成长就开始了。从家庭能量的视角看,我们每个人都会承接来自父亲母亲先辈的心理动力,其中包括家族的课题(创伤)与礼物(能力与资源)。一般来说,心理创伤是通过情绪呈现出来的,比如,刘警官通过自己的一个苦恼可以回溯来自童年、来自家族动力的模式。这个模式我们称为“心灵剧本”。了解它是疗愈的第一步。每个人内心会有多个不同的人格角色和不同的剧本,当我们知道潜意识中剧本的力量在支配、影响自己的时候,疗愈就发生了。我们也可以改变这个动力,从而修复、治愈创伤,就像刘警官开始关注剧本中那个被忽视的自己(孩童和妻子),开始肯定那个被期待的自己,不再对严格的长辈心怀愧疚和恐慌,从角色中蜕变,属于他的这个剧本就开始发生转化与发展。而对他个人而言,这个影响是深远的。
  主持人:您刚才建议刘警官与自己内在的小孩进行一个对话。请问这个“内在小孩”是谁?是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是童年的自己?
  林松:内在小孩实际上是我们潜意识中留下的童年经验与印记。因为这些鲜活的记忆留存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存于内心里,所以我们称为“内在的小孩”。虽然,我们是成人,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童年时孩童的自己。同时,这个孩童也是一个心理象征——象征着生命力、新生、潜能和无限可能。
  在本觉家庭能量的视角,内在小孩是一个人格角色。他(她)是我们生命之初的体验,每个家庭剧本的环境所影响的孩童都有不同的内心体验,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健康的内在孩童角色有一颗好奇而简单的童心,充满创造力、升扬动力和无限可能。当我们了解到内心受伤、受挫的童年经验(受伤的、孤独的小孩)还在对自己产生影响时,我们可以链接这个孩子角色,疗愈他(她)。
  主持人:看来,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期待林老师再次做客心理场与我们聊聊“童年的秘密”。
  感谢林老师的精彩解析和刘警官的参与。
  下一期心理场,不见不散。
其他文献
过去20年,执法界的防守战术层出不穷,有关防守的战术方法和嫌疑人控制技术体系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其中不乏一些很棒的体系和方法。它们可以为你提供真实且容易执行的技战术来对抗嫌疑人的攻击,并最终控制嫌疑人。可惜的是,这些体系和方法呈现出明显的责任驱动型特征,其支持者没能真正认识到这些体系和方法对街面执行勤务的警官带来的潜在危险。  这些责任驱动型体系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强调保守使用武器。我们就直说吧——犯
期刊
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和体育部长坎纳在巴黎举行欧锦赛安保问题发布会上表示,本届欧洲杯尽管是在恐怖主义危险相当高的情况下举行的,但从安保上来讲,本届欧洲杯是一届相当成功的足球体育盛会。“虽然法国队没有赢得胜利,但法国作为欧洲杯这样一个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应该说 赢得了欧洲杯。”  卡泽纳夫表示,本届欧洲杯法国一共投入4.2万名警察、三万名宪兵、6.3万名保安参与安保,另外法国还派出一万名军人以加强重
期刊
巴西警察抗议拖欠工资和官员的死亡震惊了来到里约热内卢旅游的游客。日前,在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大厅出入口,即奥运期间主要的旅客出入境通道,超过100个紧急服务人员,包括消防员抗议示威。他们举着横幅,上面写着:“欢迎来到地狱,警察和消防员拿不到工资,任何人来到里约都没有安全保障。”  里约警察说,政府已经数月未能支付薪资报酬了,政府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当地新闻报道说,政府并未履行对紧急服务人员、教师、医院
期刊
休斯敦美南银行近日举办小区服务讲座,邀请华裔警官汪得圣帮助民众预防犯罪,建立防窃、防抢和遇到紧急事件时应如何应变等相关概念。由于日前达拉斯发生了严重枪击事件,因此前来参加讲座的民众人数远远超过主办单位的预计,许多民众宁可站着也要听讲。  讲座中,汪得圣播放了一段由休斯敦警察局所制作的“逃跑、躲藏、搏斗”影片来提醒民众,发生如枪击、爆炸等紧急事件时,首先就是要往安全的地方逃跑,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也要
期刊
2016年5月29日,这天除了下着小雨,和往常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8时10分,桑日麻派出所所长申德沁接到辖区牧民才旦的电话报警:昨晚一个藏族男人到达日县桑日麻乡牧民扎西家借宿,今早5点来钟,这人持枪将扎西夫妇杀死,抢走其妻、长女脖子上的项链、现金和枣红马,向四川方向逃跑了。报案人才旦是离受害人家最近(三公里)的邻居,事发后被害夫妇的两个女儿找到了他,他骑摩托车赶到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报了案。  
期刊
近来发生在美国的多起警察使用武力导致平民伤亡及有针对性的袭警、杀警事件把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到警察与民众关系上。虽然多数人认为现有的警察与民众的关系和谐稳定,但对于少数民族和贫民而言,警察与民众的关系依然充满着尖锐的冲突。当前,美国警察与民众的关系问题并非仅由系列惨案引起,在以往的诸多事件中,执法队伍的种种行为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对待民众缺乏公平的不良印象,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和贫民群体。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
期刊
作為统领一方警务的警察局长,压力、责任之大可想而知。作为西方国家的警察局长,需要具备什么要求,面对什么挑战?且来看看他们真实而虐心的一面。  成为“一把手”之前:  必须面对三个残酷现实  竞聘美国警局“一把手”职位之前,要首先对不断轮岗、权力受控以及无理而有害的政治这三个现实性问题扪心自问、诚实回答。在冒出竞聘的念头或者在《警察局长入职申请书》上签名之前,必须要回答一个残酷的问题:你真的想要那个
期刊
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宋达夫。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他去世之后采访过他的事迹。  好几年了,我不知不觉地消化了他的事迹,如同柳宗元说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个“石”,就是宋达夫完美的人格。在世风颓败的今天,宋的品格愈发鲜明。  宋不收礼。如果有人拎着礼物企图让他的家人和同事收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一件事。他的家人会苦苦求你把礼物拿回去。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宋达夫坚定自觉地认为:公安局就是要为老百姓
期刊
提高街面上的“见警率”,让群众随时能看到警车、警灯和警察,这样既能有效地震慑犯罪分子,降低发案率,也能让群众切身体会到警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有保障的。警察数量、勤务时间和空间位移速度等,都是影响“见警率”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街面“见警率”?民警个体如何提高巡查效率,为“见警率”添砖加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是新的想法,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成立专门巡防机构  安徽省淮
期刊
2015年1月以来,有走私犯罪团伙在缅甸、越南采购大米并从云南河口、瑞丽等边境非设关地偷运走私入境,在改换包装后,通过铁路、公路运输等方式,将走私大米运往我国重庆、湖南、贵州等地销售牟利。  今年3月5日,海关总署缉私局统一指挥协调重庆、昆明、长沙、贵阳海关缉私局,会同地方公安民警,在重庆涪陵、秀山,云南河口、瑞丽,湖南怀化,贵州遵义等地实施集中查缉抓捕,一举搗毁涉嫌走私大米团伙七个,彻底斩断了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