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了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应该坚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环境资源法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或环境后果包括对各种环境因素或环境介质的影响、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时还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的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概况
  自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IA)──规划计划层次──政策法律层次──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发展过程,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已通过立法或国际条约采纳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1.外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到1996年初,有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已构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例如,瑞典《自然资源管理法》(1987年第12号法律)第5章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开发设施或措施的许可申请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第5章第1条)、开发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2条)、“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做到对开发计划的整体评价”(第3条)。根据瑞典环境法的规定,一切开发建设项目的行为人,均要申请许可,并在申请许可时,提交环境影响报告(自1991年起);政府部门在审查许可证时,不但要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更重要的是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当一般的开发建设项目与敏感的生态环境保护或珍稀物种保护矛盾时,保护敏感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处于优先地位。
  2.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主要是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9月)的颁布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3月)颁布前,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试验、探索阶段。《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之后,包括《关于基建项目、技措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的通知》(1980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内的许多法规性、政策性文件都强调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从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3月)至颁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的阶段。1986年3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该《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之后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大都规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措施和要求。例如,《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第13条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国家环境保护局“三定”方案》(1994年2月)提到,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对重大经济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规定:“在制订区域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1990年6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1994年12月)等行政规章,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内容、程序和保障措施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的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10月1日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到规划的法律制度的全面建立。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1.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作为环境法和可持续发展法的重要法律制度,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对政策法律等宏观性、战略性行为的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影响重大决策的重要工具。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较之对宏观行为进行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简便易行,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环境的全面、长期、重大影响主要是由政府宏观行为所引起的,对政府宏观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抓一带百、事半功倍的效益。
  第二,强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一体化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与机构项目活动中心的官员佩吉?威尔逊等人认为:“进一步采纳、执行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是各国国家环境立法的最重要的一个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迹象”,“全世界都普遍把环境影响评价看作是将环境与发展纳入政府决策的主要手段,因而有助于各国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调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例如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非常重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第四,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效。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取决于三个基本机制:公众参与,内部部门间的协调和对可选方案的考虑。通过这些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在发展政策和计划上可逐渐起到综合性的预防作用。
  三、对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建议
  1.坚持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第一,在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和范围方面,应该坚持从具体项目评价到宏观活动评价(如区域开发性活动评价、政策法律评价、规划计划评价)、从具体行政行为评价到抽象行政行为评价的转变的方向。
  第二,在环境监督管理思想方面,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应该逐步实现从末端控制到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从综合利用“三废”到清洁生产、从适应计划经济的监督管理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监督管理的转变。
  第三,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监督管理手段方面,应该实现从着重行政手段到全面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等手段的转变,加强公众参与管理和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的追究与惩罚。
  第四,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监督管理机构方面,坚持政府审批监督管理与专家审查相结合、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专门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皮质酮对C57BL/6N小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反复皮下注射皮质酮模拟高皮质激素血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
会议
  目的 探讨开郁胶囊抗抑郁作用.方法 ICR小鼠分为对照组,开郁胶囊(6.6g生药/kg),(13.2 g生药/kg)和(26.4 g生药/kg)组.分别给小鼠ig给药2周,末次给药1.5h后进行小鼠悬尾试
  目的 评价BJ-263的抗焦虑效应.方法 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孔板、自发活动测试3个模型,每个实验均为50 ICR小鼠,♂,随机、双盲分为正常对照、阳性药组(DZP)、BJ236-1(5、10
会议
为探讨人体职业性接触环境中三氯乙烯(TRI)和四氯乙烯(PER)的吸收率、推荐接触TRI和PER的生物学指标,作者测定了5家干洗店工人血、尿中TRI、PER及其代谢物的浓度。研究对象
  目的 评价TSPO配体化合物YL-IPA08抗焦虑、抗抑郁活性。方法 采用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大鼠Vogel饮水冲突两个焦虑行为模型评价YL-IPA08的抗焦虑作用;采用小鼠悬尾、大鼠强
  目的 比较07103B光学异构体的抗抑郁作用。方法 建立071031B手性合成方法并获得光学对映体,采用体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和行为药理学等研究手段,比较071031B
  目的 研究XBXT-2抗PTSD的效应,探讨其可能分子机制和关键环节。方法 在大鼠单程长时应激(SPS)和小鼠单程短暂电击两个PTSD特异性行为学模型上,XBXT以及XBXT-2慢性伴随给
  目的 研究新型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5-HT/NE)双重重摄取抑制剂S-(-)-071031B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悬尾试验和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两个经典的行为绝望模型,评
会议
目的 分析2018年西北某熔断器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工序中矽尘浓度和作业人员接触水平,分析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改善作业环境及保护作业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或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截止到2003年7月,涉及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有34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这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