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真菌感染临床标本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生化试验卡鉴定,并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的药敏试验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真菌180株,以白色念珠菌(59.44%)为主要菌株;分布以痰标本(65.00%)为主;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白色念珠菌略高于其他真菌。结论 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患者的相关部位或导管的护理。重视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真菌抗药性微生物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S435.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近年来,抗菌药物、免疫制剂、激素及创伤性治疗的广泛应用,使真菌引起的感染明显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我们对本院2006年1月到2009年6月的各科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鉴定
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临床各科患者的送检标本,包括痰液、粪便、尿液等。菌种的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所有菌株鉴定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至种。
1.2 药敏试验
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的真菌药敏试验卡测试,所测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两性霉素B(AMB)、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TC)6种。
2 结果
2.1 真菌分布
痰液117株,占65%;粪便27株,占15%;尿18株,占10%;其它标本18株,占10.59%。
2.2 真菌的种类
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59.44%,其它种类的真菌占40.56%。
2.3 药敏试验
180株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真菌在正常的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均可分离到,多为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常导致致死性终末感染[1]。本组资料表明,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痰标本占65.00%,这可能是临床创伤性诊疗手段的广泛开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因素削弱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为自然界真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临床上ICU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这是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极度低下,且大多有导管留置,并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制剂,破坏可自然保护屏障,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2]。提示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患者相关部位或导管的护理。
本研究的18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59.44%。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机理可能与其对宿主细胞有很强的黏附性相关。据文献[3]报道,黏附是引起致病的前提,而纤维蛋白在白色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白色念珠菌能分离出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前者能将机体上皮细胞破坏;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后者由该菌株分离出来,以保护其自身的生长繁殖[4]。白色念珠菌的这种侵袭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成为念珠菌感染的主要菌种。
180株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MIC,ECO和KTC的耐药率分别为17.39%,17.39%和19.57%。有文献[5]指出,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与咪类药物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改变相关;而真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可导致对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基因又导致了对该类药物亲和力的下降。白色念珠菌对AMB,NYS,5-FC的耐药率较唑类药物低,其他真菌的耐药率比白色念珠菌略高。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加,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微生物检验室要重视及加强治疗前后的真菌培养鉴定,且应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为知道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3):485—487.
[2]刘永碧,马厚勋,曾凡荣,等.深部念珠菌等2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1):31—32.
[3]胡文强,何为东,邹飞,等.白色念珠菌感染现状与实验室诊断进展[J].江西医学检验,2009,17(2):104—105.
[4]张正,赵素蕊,庞玉锦,等.临床标本分离475株酵母样真菌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6,29(1):267—269.
[5]Rex J H , Rinaldi M G, Pfaller M A ,et al . Resistance of Candida species to wfluconazole[J]. Agent Chemother,2005,49(1):1—3.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413000
【关键词】真菌抗药性微生物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S435.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近年来,抗菌药物、免疫制剂、激素及创伤性治疗的广泛应用,使真菌引起的感染明显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我们对本院2006年1月到2009年6月的各科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鉴定
收集本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临床各科患者的送检标本,包括痰液、粪便、尿液等。菌种的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所有菌株鉴定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至种。
1.2 药敏试验
采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的真菌药敏试验卡测试,所测抗真菌药物:5氟胞嘧啶(5-FC)、制霉菌素(NYS)、两性霉素B(AMB)、咪康唑(MIC)、益康唑(ECO)、酮康唑(KTC)6种。
2 结果
2.1 真菌分布
痰液117株,占65%;粪便27株,占15%;尿18株,占10%;其它标本18株,占10.59%。
2.2 真菌的种类
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59.44%,其它种类的真菌占40.56%。
2.3 药敏试验
180株真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真菌在正常的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均可分离到,多为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常导致致死性终末感染[1]。本组资料表明,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痰标本占65.00%,这可能是临床创伤性诊疗手段的广泛开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因素削弱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为自然界真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临床上ICU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这是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极度低下,且大多有导管留置,并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制剂,破坏可自然保护屏障,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造成菌群失调[2]。提示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或侵入性操作患者相关部位或导管的护理。
本研究的18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59.44%。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其致病机理可能与其对宿主细胞有很强的黏附性相关。据文献[3]报道,黏附是引起致病的前提,而纤维蛋白在白色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白色念珠菌能分离出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前者能将机体上皮细胞破坏;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后者由该菌株分离出来,以保护其自身的生长繁殖[4]。白色念珠菌的这种侵袭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成为念珠菌感染的主要菌种。
180株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对MIC,ECO和KTC的耐药率分别为17.39%,17.39%和19.57%。有文献[5]指出,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与咪类药物靶酶(细胞色素P450L1A1)改变相关;而真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可导致对抗真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基因又导致了对该类药物亲和力的下降。白色念珠菌对AMB,NYS,5-FC的耐药率较唑类药物低,其他真菌的耐药率比白色念珠菌略高。随着真菌感染的增加,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将逐渐增加。因此,微生物检验室要重视及加强治疗前后的真菌培养鉴定,且应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为知道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3):485—487.
[2]刘永碧,马厚勋,曾凡荣,等.深部念珠菌等2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1):31—32.
[3]胡文强,何为东,邹飞,等.白色念珠菌感染现状与实验室诊断进展[J].江西医学检验,2009,17(2):104—105.
[4]张正,赵素蕊,庞玉锦,等.临床标本分离475株酵母样真菌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6,29(1):267—269.
[5]Rex J H , Rinaldi M G, Pfaller M A ,et al . Resistance of Candida species to wfluconazole[J]. Agent Chemother,2005,49(1):1—3.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4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