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鉴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社区群众的民主自治。本研究从不同方面探索优化社区环境的渠道,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文明、和谐的社区建设。
关键词 共驻共建 优化环境服务
社区概念本身就是地域和人口的结合,社区具有一定特定的地域空间,有一定的边界,是社区中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同一社区生活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方面的具有相似性以及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以人为本,优化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浇树先浇根,要创建文明社区首先要优化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文明居民。为达到这一目的,社区一班人充分发挥社区义事委员会、工会、妇联、物业等各类社区组织的作用,依靠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骨干组成的政治工作网络,齐心协力做好育人的文章。
一是靠教育提高人,以社区市民学校和单位离退处活动中心为阵地,请离退休的老党员、老教授及社区干部为社区居民上市民教育课,播放有关教育录像片,组织居民开展“人人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大讨论,举办文明家庭创先活动。并通过社区宣传栏、阅报栏、科普栏等有效宣传载体,对社区居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二是靠活动凝聚人,以道德、法律、科学、文化、体育进家庭和“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家庭、创文明社区”为活动主题,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群众喜爱的科普、法律和丰富多彩文体娱乐活动。如“爱老敬老树新风”、“看武汉、爱社区、比贡献”活动,弘扬家庭美德,使社区内逐步形成一种邻里和谐,守望相助,困难相帮,疾病相扶,及富爱人的社区人际和谐关系。
二、以民为根,优化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
社区应有“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因我帮”的为民思想,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
社区服务的服务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老、残、孤、因、优抚等民政对象和社会求助对象。二是全体社区民居。社区服务要做到设施服务与外展服务相结合。专职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总之,社区应以民为根,心系群众,通过为群众办实事架起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在社区营造出一个情感相通,关系相融,家庭温馨和谐的文明环境。
三、共驻共建,优化绿静美安的生活环境
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的利益共同体,如何发挥社区单位和居民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料,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是搞好文明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区与驻社区各单位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健全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建设,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治理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区组织、辖区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是一种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参与的过程。[1]
一要由原来的“全能政府”逐步过渡到社区自我管理,即在日常事务中由社区自己来发现和解决问题。[2]二要实现社区资源效益最大化,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资源要素的效益。从社区全体成员,包括政府、驻社区各单位、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形成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共同受益的和谐发展态势。三要搞好社区品牌建设,社区品牌相当于一种对外名片,包括社区名称、社区象征物、社区建设等等,形成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使其独具一格。同时社区文化也是一种凝聚力,社区居民只有在共同文化的指导下才能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
实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可以使社区内的资源统筹安排,合理调配,避免一方面闲置无用,另一方面却因需要不得不重新投资而造成浪费。一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相互交流,增强团结,强化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和辖区单位在运用共同资源、共同建设共有家园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互相支持。才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参考文献:
[1]刘承伟.宋辉.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社区建设主要模式特征探析[J].行经学报,2003,(6).
[2]张宝峰.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J].晋阳学刊.2005(1)
关键词 共驻共建 优化环境服务
社区概念本身就是地域和人口的结合,社区具有一定特定的地域空间,有一定的边界,是社区中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同一社区生活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方面的具有相似性以及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以人为本,优化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浇树先浇根,要创建文明社区首先要优化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文明居民。为达到这一目的,社区一班人充分发挥社区义事委员会、工会、妇联、物业等各类社区组织的作用,依靠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骨干组成的政治工作网络,齐心协力做好育人的文章。
一是靠教育提高人,以社区市民学校和单位离退处活动中心为阵地,请离退休的老党员、老教授及社区干部为社区居民上市民教育课,播放有关教育录像片,组织居民开展“人人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大讨论,举办文明家庭创先活动。并通过社区宣传栏、阅报栏、科普栏等有效宣传载体,对社区居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二是靠活动凝聚人,以道德、法律、科学、文化、体育进家庭和“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家庭、创文明社区”为活动主题,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群众喜爱的科普、法律和丰富多彩文体娱乐活动。如“爱老敬老树新风”、“看武汉、爱社区、比贡献”活动,弘扬家庭美德,使社区内逐步形成一种邻里和谐,守望相助,困难相帮,疾病相扶,及富爱人的社区人际和谐关系。
二、以民为根,优化便民利民的服务环境
社区应有“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民因我帮”的为民思想,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
社区服务的服务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老、残、孤、因、优抚等民政对象和社会求助对象。二是全体社区民居。社区服务要做到设施服务与外展服务相结合。专职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
总之,社区应以民为根,心系群众,通过为群众办实事架起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在社区营造出一个情感相通,关系相融,家庭温馨和谐的文明环境。
三、共驻共建,优化绿静美安的生活环境
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的利益共同体,如何发挥社区单位和居民作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料,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是搞好文明社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区与驻社区各单位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健全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建设,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全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治理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社区组织、辖区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区居民,是一种多个独立组织共同参与的过程。[1]
一要由原来的“全能政府”逐步过渡到社区自我管理,即在日常事务中由社区自己来发现和解决问题。[2]二要实现社区资源效益最大化,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资源要素的效益。从社区全体成员,包括政府、驻社区各单位、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形成齐头并进、共同贡献、共同受益的和谐发展态势。三要搞好社区品牌建设,社区品牌相当于一种对外名片,包括社区名称、社区象征物、社区建设等等,形成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使其独具一格。同时社区文化也是一种凝聚力,社区居民只有在共同文化的指导下才能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
实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可以使社区内的资源统筹安排,合理调配,避免一方面闲置无用,另一方面却因需要不得不重新投资而造成浪费。一是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相互交流,增强团结,强化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和辖区单位在运用共同资源、共同建设共有家园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互相支持。才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参考文献:
[1]刘承伟.宋辉.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社区建设主要模式特征探析[J].行经学报,2003,(6).
[2]张宝峰.城市社区自治研究综述[J].晋阳学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