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管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题,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不需要积极主动的思考,只要做到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按时完成作业,也就达到了教师和传统语文教师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逐渐产生了惰性,拒绝尝试新鲜事物,逃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敢正视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能力无从提高。
几年来,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改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环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二、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的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营造有亲和的语文堂课教学气氛,促进各个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个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工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其实,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机器性的记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過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与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自主性学生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浩主编.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2. 余文森.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几年来,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改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环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二、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的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营造有亲和的语文堂课教学气氛,促进各个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个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工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其实,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机器性的记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過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与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做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自主性学生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浩主编.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2. 余文森.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