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至今的三年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疑惑,逐渐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历史教材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必修专题模块和六个相互联系且都与必修密切相关的选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编写,把古今中外放在一册中,与传统高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大不相同。
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个别知识点加深、拓宽。如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叙述,新教材解释详细,旧教材只是讲述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没有叙述三权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新教材还恢复了世界古代史部分,这对学生了解世界有所帮助。新教材既有课堂思考题,又有课后知识链接,既有活动课,又有探究课等安排,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
令人疑惑的是,新课程必修教材好像是知识提纲,好多知识叙述比较简略,系统性不是很强,应该掌握的知识细节和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讲述不清楚,有的编写在选修教材之中,使人觉得选修是必修的补充说明。新教材跳跃性大、难度大,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二者相互交叉,空间和时间转换太快,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各模块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有时还与政治、地理科的内容重复。学生听讲时常表现出似懂非懂的表情,缺乏新鲜感,认为是对旧知识的复习,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导致的课本数量增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利于节约。
教材编写无论用什么体例、有什么意图,都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要有利于他们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产生和知识应用主动性的形成。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了解其特点,同时吸收旧教材的优点,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体例教材的长处,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适时进行纵横对比,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笔者认为,教材体例不能为改而改,要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初高中的教材体例要通体考虑,二者的知识能力衔接要完整,逻辑要紧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整体较差,学习的能力有限,许多高中生对专题史的学习感到“难”和“乱”。因此,现实要求教师在新课学完后,必须指导学生从通史体例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然后再回头进行专题复习。
学生易被生动的、精彩的故事吸引。新课程教材中的音乐、绘画、书法内容,多了一些专业名词,增加了服饰、建筑等内容,却难称精彩,趣味性不强。在教学中联系身边事情及时事材料进行导课,使学生有现实感、亲近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并很快融入历史课堂。要把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外现实的变迁相结合,以现实为材料,引导学生从眼前活生生的现实中找到历史依据,从历史中看待现实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成就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实性是历史学的功能性特点之一。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若历史与现实割裂,便是“死”史,“读史使人明智”便难以实现。现实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根源和出处。如“9·11”事件,可从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国际恐怖主义日渐猖獗方面得到解释。
新教材对历史事件很少给比较确定的结论,且往往不知所云或模棱两可、或只给材料而没有结论,使学生云里雾里,既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学生负担,又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面对涉世未深、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极浅的中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年龄特点、情感和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他们学习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对历史有个科学地认识,千万不可放任自流,使其误入歧途。
新教材也有许多不妥之处,现举几例,以与同行商榷。
1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第3页图中注镐京今址为“西安西北”,其实应在西安西南;第94页“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在重庆成立”,据《盟章》应在1941年3月19日。
2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40页“万能蒸汽机1885年开始在工厂使用”,应为1785年。
责任编辑 丁洪刚
新课程历史教材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必修专题模块和六个相互联系且都与必修密切相关的选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编写,把古今中外放在一册中,与传统高中历史教材——通史体例大不相同。
新教材的优点在于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个别知识点加深、拓宽。如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叙述,新教材解释详细,旧教材只是讲述独立后的美国,实行了三权分立制度,没有叙述三权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新教材还恢复了世界古代史部分,这对学生了解世界有所帮助。新教材既有课堂思考题,又有课后知识链接,既有活动课,又有探究课等安排,有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
令人疑惑的是,新课程必修教材好像是知识提纲,好多知识叙述比较简略,系统性不是很强,应该掌握的知识细节和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讲述不清楚,有的编写在选修教材之中,使人觉得选修是必修的补充说明。新教材跳跃性大、难度大,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二者相互交叉,空间和时间转换太快,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各模块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有时还与政治、地理科的内容重复。学生听讲时常表现出似懂非懂的表情,缺乏新鲜感,认为是对旧知识的复习,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导致的课本数量增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利于节约。
教材编写无论用什么体例、有什么意图,都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要有利于他们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产生和知识应用主动性的形成。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了解其特点,同时吸收旧教材的优点,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不同体例教材的长处,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适时进行纵横对比,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
笔者认为,教材体例不能为改而改,要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初高中的教材体例要通体考虑,二者的知识能力衔接要完整,逻辑要紧密。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整体较差,学习的能力有限,许多高中生对专题史的学习感到“难”和“乱”。因此,现实要求教师在新课学完后,必须指导学生从通史体例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然后再回头进行专题复习。
学生易被生动的、精彩的故事吸引。新课程教材中的音乐、绘画、书法内容,多了一些专业名词,增加了服饰、建筑等内容,却难称精彩,趣味性不强。在教学中联系身边事情及时事材料进行导课,使学生有现实感、亲近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并很快融入历史课堂。要把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外现实的变迁相结合,以现实为材料,引导学生从眼前活生生的现实中找到历史依据,从历史中看待现实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成就感,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现实性是历史学的功能性特点之一。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若历史与现实割裂,便是“死”史,“读史使人明智”便难以实现。现实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根源和出处。如“9·11”事件,可从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国际恐怖主义日渐猖獗方面得到解释。
新教材对历史事件很少给比较确定的结论,且往往不知所云或模棱两可、或只给材料而没有结论,使学生云里雾里,既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学生负担,又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面对涉世未深、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极浅的中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年龄特点、情感和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以使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他们学习研究历史的正确方法,对历史有个科学地认识,千万不可放任自流,使其误入歧途。
新教材也有许多不妥之处,现举几例,以与同行商榷。
1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第3页图中注镐京今址为“西安西北”,其实应在西安西南;第94页“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在重庆成立”,据《盟章》应在1941年3月19日。
2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40页“万能蒸汽机1885年开始在工厂使用”,应为1785年。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