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小学数学中我们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我们教师更是要明白:“放手”也是爱。
一、教学氛围开放——让课堂充满灵动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倡导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创造开放灵动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其次,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数学知识有趣而有益
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这是教学内容开放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为教学所用,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有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织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小亮、小强获奖,现在要他们分别为一二三等奖,有几种不同的排序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开放——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成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的开放——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五、课堂练习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条件的开放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 )+( ),9=( )+( ),B-( )+(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问题的开放性。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第三、思路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四、结论的开放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到讲台前来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请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答案。
总之,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和实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今天的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学氛围开放——让课堂充满灵动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倡导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创造开放灵动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个学生。教师不要长期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而应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上才喜欢提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灵感才容易被诱发,擦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其次,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而是一池融融的“活”水。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数学知识有趣而有益
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这是教学内容开放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为教学所用,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有位二年级数学老师在学生初步了解并解决数的排列组织问题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小亮、小强获奖,现在要他们分别为一二三等奖,有几种不同的排序方法请你们排一排。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的开放——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成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两种目标更为和谐地统一,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开放。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介绍和自己网上查找搜集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和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的开放——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气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目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网络交互教学、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五、课堂练习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条件的开放性。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10以内加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0=( )+( ),9=( )+( ),B-( )+(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掌握了10、9、8的组成和10、9、8的加法算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二、问题的开放性。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对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允许以不同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第三、思路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解法不唯一的习题,让从不同思路入手。去探索多种解法。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有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四、结论的开放性。有的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必须将已知结构进行组合与重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萌芽时期,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所以他们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此类习题,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利时期。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到讲台前来3个男同学和3个女同学,请下面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怎样对他们进行分类。通过本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答案。
总之,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和实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今天的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