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抗战史研究异彩纷呈,成果迭出.但是,对抗战时期的矿业史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尚属少见.尤其对西部矿业的综合考察,更是一块亟待开拓的荒地.广西师范大学唐凌教授经过12年的辛勤耕耘,写成32万字的大著,于2000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令人欣喜的事.综观全书,不难发现如下几个特点:rn第一,体系完整.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旧中国经济关系复杂,经济活动呈现多样化,给矿业史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故以前面世的矿业史较多地局限于个别厂矿史和矿工血泪史的撰写,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缺憾.唐凌教授的大作以恢宏的气势,纵横整个抗战时期,涉及当年我国矿业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全书计分11章, 对矿业的布局、政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矿工生活,华侨与国际社会对矿业的支持 ,矿业损失的估计及原因、特点等,进行了系统、充分的论证和阐述.书中内容的选取 ,次序的编排,框架的构建,张弛有度,合理完备,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研究体系.可以说,这样完备的体系是该书成功的重要前提,它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rn第二,资料翔实.作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的人选,唐凌教授肩挑教学与科研两副担子,任务重,时间总被安排得满满的.为了本书的写作,他走遍了云南个旧及广西南丹、河池、富川、贺州、钟山的各个矿区,还到上海、四川、贵州、广东和桂林、南宁等地的图书馆与科研单位,查阅各种资料,并与各地的专家进行交流与研讨.经过不懈努力,唐凌教授掌握了大批难得的珍贵资料.经比较甄别,科学选裁,这些资料成了书中有说服力的依据.读者不难看出,基础扎实,资料丰富,是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rn第三,观点独到.矿业史虽早已有学者研究,但仍有不少关键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凌教授以自己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国民党政府实施的统制政策,长期以来被认为主要是适应四大家族的需要,压制了民族工矿业的发展,只会对工矿企业生产有破坏作用.唐凌教授不囿于传统观点,把当时的矿业置于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具体统计了该时期石油以及各种金属矿的产量,发现19 41年比1936年产量增加了2~5倍,说明国民政府在当时形势下实施的统制政策保证了矿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使大后方国民经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免于最后崩溃,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矿商的利益.此外,通过大量的资料、充分的论证,本书对国民党的易货偿债政策、民营企业的管理、矿业布局的形成、矿产市场等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诸如此类的见解和创新,书中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创见,正是的价值所在.rn第四,适应时势.抗日战争前,中国的矿厂(场)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抗战爆发后,情况发生了急剧而重大的变化,大部分矿厂(场)集中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这就形成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和西北的”大开发”.在这次“开发”中,国民政府采用了先西南后西北的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计划的实施在中国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促成这次”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抗战大后方的矿业生产布局是怎样形成的?这种生产布局有何特点?是否合理?该书一一作了探讨.历史是一面镜子.当21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高瞻远瞩的中国共产党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出版问世,对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好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n掩卷之余,我遐思联翩:前人说先坐十年冷板凳再去打造惊世之作,此话一点不假,一书的出版,便是明证.问题是:当今经济大潮涌动,越来越多的人再也受不了做学问的清贫、冷板凳的孤独,学人浮躁,学术遭劫,像唐凌教授这样不受干扰,潜心治学,无疑是需要一定信念和勇气的.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