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交叉教学中的首饰艺术课程,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思维。每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美术基础,都具有创作的潜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练习与实践,力图将这种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更加活跃;让首饰造型的特点具有更多的表现方式;让首饰设计成为作者表达自由心灵的一种语汇。
在清华大学,非艺术类的学生在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之大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随着首饰艺术选修课2008年在全校的开设,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熏陶和首饰设计与制作,舒缓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使其心情放松,让艺术起到净化身心,修身养性的作用。
在首饰设计,制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享受到制作的快乐,体会到创造的自信,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功。用艺术化解学生不良的情绪,用创造释放压抑的情感,让首饰设计与制作走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来,让首饰的造型具有更多的表现方式,让首饰设计成为学们表达自由心灵的一种语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
这就是清华大学探究,美术学院选修《首饰艺术》课程力图实施的核心目标。
刘骏遥:“手中的蜡有着翡翠一样的绿色,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正在琢玉,延续几千年来琢玉匠人的神圣传统。那么多人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只为了磨好一块玉。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动作使玉石慢慢带上了琢玉人的印记,也让琢玉人的心灵开始向玉石靠近,变得温润而坚实。最后,玉与人融为一体。与人的这种特殊联系,才是玉真正的珍贵之处吧。同样,我这枚小小戒指的珍贵之处,在于我与它的联系。”“第一次做首饰从戒指入手,主要是因为戒指的工艺更容易上手。不过对我来说,这种安排有另外的含义戒指代表着一种承诺,一种约定。我在刚进大学时做的这枚戒指,是我对我自己的承诺,是我与未来的约定……”
何婷:可以自己做一个戒指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幸运的事,可以亲手窥探艺术的唯美是一件快乐的事。虽然连续几天下来做得很累,有时候做到眼睛疼得睁不开,但还是很用心在做,希望能将自己一直以来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这枚戒指是想送给妈妈的,戒指的戒面上刻了HT,也就是我名字的英文缩写,把这枚戒指铸好,戴在妈妈的手指上。我在北京读书,不能陪她,就让这枚积聚了我所有祝福的戒指代替我陪在妈妈身边。在大三,一切都很繁忙,每周的作业和试验报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的时候真的想放弃做这枚戒指,但是想做给母亲的愿望太强烈了,鼓舞着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努力做下去,每刻一刀就在心中默念一句对妈妈的祝福。
也非常感谢老师能够开设这个课,让我这种整天鼓捣机器的人能够接触这些细小的手工制作。
首饰艺术,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其他人无数的称赞,而是包含了历久不变的情意。
路平:“要有自己的想法,按着这想珐一步一步地做下去,这样你才能快,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得比别人好。”老师在课上把类似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也正是老师这有意无意的重复提醒我不得不注意自己做事的条理性和效率了。戒指的设计(变体19)我早就想出来了,但我直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最终方案,我总觉着它还不是那么令我满意,总希望自己还会有灵感。在时间本来就不充足的课堂上,我仍又花费了一些时间搜索自己的灵感,最终还是选定了变体19,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把它和其它的事情联系起来,就成了我认识自己的一个窗口。
我们的生活正如液体的结构一样,短期有序,长期无序,或者既有经典力学的必然,也有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无序和不确定是我无法左右的。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把有序的和必然的做到最好。但同时,我们生活也许并不是牛顿描述的那样,知道了初始的速度和方向一定有确定的轨迹,但我至少可以决定我怎么上路,带着勇敢,爱和一双能够看清自己看清环境的眼睛,在每一个交叉路口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样,我相信,愚笨懦弱的我也可以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张新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多元化智能》这个讲座上老师曾经说过,自己动手参与的课才会是印象最深的。的确如此。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我的思路还很局限,我的生活空间还很狭窄,我们需要多去看看专业以外的世界,多在书籍杂志上寻找灵感。
丁蔚然:课程开始,老师通过幻灯片向大家展示了首饰艺术的美。这些图片让我们了解到原来首饰可以做得如此夸张,它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概念中的“一点一环一线”,制作者有多宽的想象力,它就能有多广阔的延展力。孙老师邀请来的程学林和于晓红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想法。程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举动都散发着活力与快乐。他的作品也如其人,天真童趣,一些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在他手下变成有趣的首饰。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会玩才能搞设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这门动手的课程,我还体会到做事不简单,而做好一件事更是不容易。从开始设计构思到操作实践,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甚至预料不到,需要随时想出应对的方法。我想,我们也都是从这些思考中成长起来的吧。
我们注意到,教师在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的同时,也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熏陶,引导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其心情放松,让艺术起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同情心,将美好的情感传达给同学们。
在清华大学,非艺术类的学生在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之大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随着首饰艺术选修课2008年在全校的开设,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熏陶和首饰设计与制作,舒缓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使其心情放松,让艺术起到净化身心,修身养性的作用。
在首饰设计,制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享受到制作的快乐,体会到创造的自信,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功。用艺术化解学生不良的情绪,用创造释放压抑的情感,让首饰设计与制作走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来,让首饰的造型具有更多的表现方式,让首饰设计成为学们表达自由心灵的一种语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
这就是清华大学探究,美术学院选修《首饰艺术》课程力图实施的核心目标。
刘骏遥:“手中的蜡有着翡翠一样的绿色,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正在琢玉,延续几千年来琢玉匠人的神圣传统。那么多人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只为了磨好一块玉。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动作使玉石慢慢带上了琢玉人的印记,也让琢玉人的心灵开始向玉石靠近,变得温润而坚实。最后,玉与人融为一体。与人的这种特殊联系,才是玉真正的珍贵之处吧。同样,我这枚小小戒指的珍贵之处,在于我与它的联系。”“第一次做首饰从戒指入手,主要是因为戒指的工艺更容易上手。不过对我来说,这种安排有另外的含义戒指代表着一种承诺,一种约定。我在刚进大学时做的这枚戒指,是我对我自己的承诺,是我与未来的约定……”
何婷:可以自己做一个戒指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幸运的事,可以亲手窥探艺术的唯美是一件快乐的事。虽然连续几天下来做得很累,有时候做到眼睛疼得睁不开,但还是很用心在做,希望能将自己一直以来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这枚戒指是想送给妈妈的,戒指的戒面上刻了HT,也就是我名字的英文缩写,把这枚戒指铸好,戴在妈妈的手指上。我在北京读书,不能陪她,就让这枚积聚了我所有祝福的戒指代替我陪在妈妈身边。在大三,一切都很繁忙,每周的作业和试验报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的时候真的想放弃做这枚戒指,但是想做给母亲的愿望太强烈了,鼓舞着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努力做下去,每刻一刀就在心中默念一句对妈妈的祝福。
也非常感谢老师能够开设这个课,让我这种整天鼓捣机器的人能够接触这些细小的手工制作。
首饰艺术,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其他人无数的称赞,而是包含了历久不变的情意。
路平:“要有自己的想法,按着这想珐一步一步地做下去,这样你才能快,才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得比别人好。”老师在课上把类似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也正是老师这有意无意的重复提醒我不得不注意自己做事的条理性和效率了。戒指的设计(变体19)我早就想出来了,但我直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最终方案,我总觉着它还不是那么令我满意,总希望自己还会有灵感。在时间本来就不充足的课堂上,我仍又花费了一些时间搜索自己的灵感,最终还是选定了变体19,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件小事,但把它和其它的事情联系起来,就成了我认识自己的一个窗口。
我们的生活正如液体的结构一样,短期有序,长期无序,或者既有经典力学的必然,也有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无序和不确定是我无法左右的。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把有序的和必然的做到最好。但同时,我们生活也许并不是牛顿描述的那样,知道了初始的速度和方向一定有确定的轨迹,但我至少可以决定我怎么上路,带着勇敢,爱和一双能够看清自己看清环境的眼睛,在每一个交叉路口重新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样,我相信,愚笨懦弱的我也可以走得很远,走得很好。
张新蕾: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多元化智能》这个讲座上老师曾经说过,自己动手参与的课才会是印象最深的。的确如此。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我的思路还很局限,我的生活空间还很狭窄,我们需要多去看看专业以外的世界,多在书籍杂志上寻找灵感。
丁蔚然:课程开始,老师通过幻灯片向大家展示了首饰艺术的美。这些图片让我们了解到原来首饰可以做得如此夸张,它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概念中的“一点一环一线”,制作者有多宽的想象力,它就能有多广阔的延展力。孙老师邀请来的程学林和于晓红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想法。程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举动都散发着活力与快乐。他的作品也如其人,天真童趣,一些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在他手下变成有趣的首饰。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会玩才能搞设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通过这门动手的课程,我还体会到做事不简单,而做好一件事更是不容易。从开始设计构思到操作实践,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甚至预料不到,需要随时想出应对的方法。我想,我们也都是从这些思考中成长起来的吧。
我们注意到,教师在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的同时,也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熏陶,引导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其心情放松,让艺术起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定的同情心,将美好的情感传达给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