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当代中国公民的货币观

来源 :兰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第一次作了彻底的揭露。首先,马克思揭露厂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使得生产商品的无差别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为价值后在交换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同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也不能直接-丧现出来,而是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
其他文献
<正> 除去一些大型的出版社、期刊社和报社专设校对人员之外,一般一二十人的期刊编辑部和小报社,其校对工作都是由编辑人员兼做的。这些单位实行编校合一,是由于受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基本特征,如何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出发,认识我们的时代,从而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战略,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邓小平
<正> 编辑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计算机系统中,有一对“硬件”和“软件”的概念,近几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语言中来,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引申和演变,于是一对对新的词汇就诞
交往作为人类普遍实践的形式,它的产生与语言的产生一样悠久,而且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渗入到个体生活实践的每个领域。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语文有家吗?它的家在哪里?追寻语文的家园,言下之意是不是说语文迷失于异乡的小路上?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路的?为什么会迷路?如果要去寻找,北斗在哪里,灯光在哪里,路径在哪里?
思家的冲动───性文化热探源李安纲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更重要的是人心灵的复苏,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心灵复苏的标志,首先是人类本性的觉
摆在我面前的,是台湾《中华日报》的一篇台胞在大陆的旅游记事,题目是《‘呆胞’看大陆》,作者杨小云,这位台胞一行十八人,做为期十二天的华东之旅,他在大陆看到了些什么呢!?
早在50年代,我们就试行过编辑定额制;80年代,不少出版单位又在大搞编辑承包制。《编辑工作改革的出路是什么》一文的作者指出:“编辑定额制的结果,是数量压倒质量的倾斜,而编
根据200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2的实测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pCO2分布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江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