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对于新时代的职业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踏入职场的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如何认识高职外语教学的新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的外语语言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要采取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两方面来分析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
关键词:外语教学 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语言能力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74-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已经逐渐退出了职业教育的舞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对于新时代的职业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于应聘员工的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毕业生踏入社会的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如何认识高职外语教学的新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的语言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要采取的语言教学方法两方面来分析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
一、 高职外语的特点
1. 高职教育的外语教学起点参差不齐
高职学院的招生生源比较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两部分生源是春季高考生和与秋季高考生。大部分春考生是从中等专科学校考入高职院校就读的;而秋考生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完毕的基础上由考生自愿报名就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在外语学习上,突出反映在外语语言整体水平不高,外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偏低,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高专的统一外语教学要求。
2.在校时间短,学习效率低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但3年级学习主要以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且大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职场工作的需求,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课上的教学效率成为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职业外语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存在惰性
由于生源问题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而这种偏低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外语学习从学生进校就成为部分人的学习难点。很多学生认为由于自己所选的专业与外语关联不大,有的学生因为外语基础差,从而彻底放弃学习外语,抱着消极的态度应付外语课,造成了外语课堂学生学习被动,教师的外语知识推进困难的局面。
4.高职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大部分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是:在应用外语与外国客户交流的问题上,存在着胆怯,不敢与客人进行语言交流的现象;某些专业性外语词汇成为学生工作后的盲点,学生看不懂专业性的产品介绍,听不懂外国客户的产品说明,无法正确表达个人的意图,或传达上级的指示,导致工作中障碍重重,影响了个人的发挥,从而阻碍了个人的事业发展。这种对语言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是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急需要解决的严峻课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表达能力,成为了几乎所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普遍讨论的话题。
二、 高职外语教学的方法
1. 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外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在职业教学中,不应该将它仅仅作为一门知识进行学习,而同时要将它作为学生的一种必须要掌握的社交语言能力进行培养。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好的语言交际能力都会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成功。因此,作为高职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场所中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外语教师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让学生能够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来成为了教师课程成败的关键。
目前的职业外语教学中,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提高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存在着某些偏差。比如,在外语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会设置场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语言会话和语言表达,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的外语语言场景的搭建与本专业的特点相脱节。例如,一个学习商务外语的班级,教师设置的语言场景是“一起去看电影”,“周末去野餐”等大量日常会话表达,学生看不到与自己专业的相关性,自然缺少学习动力去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在职业外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各自职业学科的特点设定特定的语言场景,让学生感觉他们每天所学的东西都能成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这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既不会脱离本专业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大量的今后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外语词汇。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专业词汇的积累
这也是由职业院校的特点决定的。外语作为一门区别于母语的语言系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记练习是学习外语的必要环节。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需要以大量的词汇学习为基础。而进入高职院校后,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每门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外语专业词汇,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下时间去学习和消化这些专业词汇。这都取决于学生是否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于教师,避免帮助学生包揽所有的学习任务,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自觉性。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外语语言能力去完成它,并辅以必要的考查手段。在此时要避免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进行批评,多告诉学生如何去完善自己的课题,少评论学生学习成果的缺陷;对于学生,要让他们了解到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不光是学习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其踏入社会后,衡量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考察点。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学习阶段的暂时任务,而是决定其今后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长远技能锻炼。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时,学生才会主动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才会事半功倍。
3.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外语语言背景知识的介绍
无论学习任何一门外语,对这种语言所使用的国家以及国情的介绍都是必要的。有些高职教师只注重专业外语语言的学习,而忽视对这种语言的知识介绍,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语言所使用的国家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这实际上也造成学生知识面狭小,个人素质较低的重要原因。而对学生传授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介绍,并辅以相应的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能够图文并茂的去了解这些国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4. 提高教学效率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研究者对教学实效的定义不同,总结起来,围绕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等三个基本量进行分析,主要定义为三种,即:
(1)以教学时间为条件,确定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与教学消耗之比。沿用经济学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2)以教学消耗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下,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比。
(3)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时间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和教学时间内,实际教学效果与应得教学效果之比。1
以上三种教学效率的定义都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因此教师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方法、情感和意志等。作为高职外语教师,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要找出他们中的共同点从而进行最有效地课堂外语教学。教师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课下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教育也是提高不同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提高各自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当学生有了外语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时,教师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5. 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
开展外语教学研究工作是高职学院外语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外语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也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外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通过收集最先进的职业教育信息,将之整合,提取出适合中国职业外语教育的有效信息,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去,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教师要把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列入自身的议事日程,这样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使其外语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外语知识,并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就业岗位中去。
总体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外语作为中国与国际接轨后踏入国际社会与各国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高职教育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外语教学必须能够切实符合“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原则,使学生在外语课堂上学有所长,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外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切实能够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注:1.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2. 浅析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3. 蒋玲,浅析教学研究在高职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方法
4. 王金玉 谢元态 王树柏,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5. 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孙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
关键词:外语教学 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语言能力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8-074-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已经逐渐退出了职业教育的舞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对于新时代的职业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于应聘员工的外语语言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毕业生踏入社会的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如何认识高职外语教学的新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的语言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要采取的语言教学方法两方面来分析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
一、 高职外语的特点
1. 高职教育的外语教学起点参差不齐
高职学院的招生生源比较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两部分生源是春季高考生和与秋季高考生。大部分春考生是从中等专科学校考入高职院校就读的;而秋考生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完毕的基础上由考生自愿报名就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高专学生生源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在外语学习上,突出反映在外语语言整体水平不高,外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外语知识的欠缺,外语的应用能力偏低,外语学习兴趣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高专的统一外语教学要求。
2.在校时间短,学习效率低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较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但3年级学习主要以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且大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客观现状,为满足学生在职场工作的需求,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课上的教学效率成为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职业外语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 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存在惰性
由于生源问题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而这种偏低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外语学习从学生进校就成为部分人的学习难点。很多学生认为由于自己所选的专业与外语关联不大,有的学生因为外语基础差,从而彻底放弃学习外语,抱着消极的态度应付外语课,造成了外语课堂学生学习被动,教师的外语知识推进困难的局面。
4.高职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差
大部分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是:在应用外语与外国客户交流的问题上,存在着胆怯,不敢与客人进行语言交流的现象;某些专业性外语词汇成为学生工作后的盲点,学生看不懂专业性的产品介绍,听不懂外国客户的产品说明,无法正确表达个人的意图,或传达上级的指示,导致工作中障碍重重,影响了个人的发挥,从而阻碍了个人的事业发展。这种对语言方面存在的不适应现象,是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急需要解决的严峻课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职业学生的特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表达能力,成为了几乎所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普遍讨论的话题。
二、 高职外语教学的方法
1. 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外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在职业教学中,不应该将它仅仅作为一门知识进行学习,而同时要将它作为学生的一种必须要掌握的社交语言能力进行培养。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好的语言交际能力都会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成功。因此,作为高职外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场所中进行交际的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外语教师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让学生能够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来成为了教师课程成败的关键。
目前的职业外语教学中,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提高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却存在着某些偏差。比如,在外语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会设置场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语言会话和语言表达,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的外语语言场景的搭建与本专业的特点相脱节。例如,一个学习商务外语的班级,教师设置的语言场景是“一起去看电影”,“周末去野餐”等大量日常会话表达,学生看不到与自己专业的相关性,自然缺少学习动力去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在职业外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根据各自职业学科的特点设定特定的语言场景,让学生感觉他们每天所学的东西都能成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这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既不会脱离本专业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本学科的专业特点,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大量的今后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专业外语词汇。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专业词汇的积累
这也是由职业院校的特点决定的。外语作为一门区别于母语的语言系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记练习是学习外语的必要环节。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都需要以大量的词汇学习为基础。而进入高职院校后,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每门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外语专业词汇,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下时间去学习和消化这些专业词汇。这都取决于学生是否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于教师,避免帮助学生包揽所有的学习任务,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自觉性。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外语语言能力去完成它,并辅以必要的考查手段。在此时要避免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成果进行批评,多告诉学生如何去完善自己的课题,少评论学生学习成果的缺陷;对于学生,要让他们了解到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不光是学习的必要手段,同样也是其踏入社会后,衡量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考察点。让学生意识到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学习阶段的暂时任务,而是决定其今后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长远技能锻炼。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时,学生才会主动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过程才会事半功倍。
3.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外语语言背景知识的介绍
无论学习任何一门外语,对这种语言所使用的国家以及国情的介绍都是必要的。有些高职教师只注重专业外语语言的学习,而忽视对这种语言的知识介绍,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语言所使用的国家缺乏最基本的常识,这实际上也造成学生知识面狭小,个人素质较低的重要原因。而对学生传授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介绍,并辅以相应的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能够图文并茂的去了解这些国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4. 提高教学效率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研究者对教学实效的定义不同,总结起来,围绕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等三个基本量进行分析,主要定义为三种,即:
(1)以教学时间为条件,确定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与教学消耗之比。沿用经济学概念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2)以教学消耗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下,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比。
(3)以教学投入和教学时间为条件,即在既定的教学消耗和教学时间内,实际教学效果与应得教学效果之比。1
以上三种教学效率的定义都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因此教师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有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习惯、方法、情感和意志等。作为高职外语教师,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要找出他们中的共同点从而进行最有效地课堂外语教学。教师除了课堂授课之外,课下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教育也是提高不同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提高各自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当学生有了外语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时,教师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5. 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
开展外语教学研究工作是高职学院外语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外语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也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外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学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通过收集最先进的职业教育信息,将之整合,提取出适合中国职业外语教育的有效信息,将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中去,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教师要把外语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列入自身的议事日程,这样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使其外语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外语知识,并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就业岗位中去。
总体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外语作为中国与国际接轨后踏入国际社会与各国交流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高职教育当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外语教学必须能够切实符合“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原则,使学生在外语课堂上学有所长,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外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切实能够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注:1.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2. 浅析职业教育改革下的英语教学
3. 蒋玲,浅析教学研究在高职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方法
4. 王金玉 谢元态 王树柏,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5. 舒白梅,陈佑林,外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孙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