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初中信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初中信息 课堂教学 兴趣培养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好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育学家们经常把兴趣两字挂在嘴边来说教家长及学生,可见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就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了。俗语说:“不怕学不好,只怕不想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问题。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将学生引入趣味的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在讲《动手做网页》时,我先让学生浏览《合兴初中》网站,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画面赫然呈现在眼前,同学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都惊讶地问道:“生活中自己这么熟悉的画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去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教师再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就会很乐意接受,效果也会很好。例如在学习Flash时,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些专业术语、图层、背景等时,学生会有很茫然、不理解。为了让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新课前先用Flash做一个漂亮的动画,上课时先给大家播放,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背投上,个个满怀着好奇、喜悦,对Flash产生了兴趣,大家都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每一个环节,跟着学习每一个步骤,在兴趣的指引下这节课就会上得很成功。
二、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承认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知识准备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也差异很大,教师如果对他们作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今后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上尽量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他们作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作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答案。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中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不易理解,于是课程中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重在让学生上机动手练习,但盲目地上机练习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边讲边练。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 如果上课时生怕哪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给学生的则是简单模仿、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讲过的问题都能解决,而一旦遇到难题便会束手无策。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上课时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四、实施学科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关键词】初中信息 课堂教学 兴趣培养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好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育学家们经常把兴趣两字挂在嘴边来说教家长及学生,可见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就被更好地体现出来了。俗语说:“不怕学不好,只怕不想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问题。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将学生引入趣味的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在讲《动手做网页》时,我先让学生浏览《合兴初中》网站,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画面赫然呈现在眼前,同学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都惊讶地问道:“生活中自己这么熟悉的画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去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教师再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就会很乐意接受,效果也会很好。例如在学习Flash时,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些专业术语、图层、背景等时,学生会有很茫然、不理解。为了让学生对Flash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新课前先用Flash做一个漂亮的动画,上课时先给大家播放,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背投上,个个满怀着好奇、喜悦,对Flash产生了兴趣,大家都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每一个环节,跟着学习每一个步骤,在兴趣的指引下这节课就会上得很成功。
二、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承认个体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知识准备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也差异很大,教师如果对他们作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今后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上尽量采用少讲多练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他们作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作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答案。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中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点难度,不易理解,于是课程中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重在让学生上机动手练习,但盲目地上机练习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边讲边练。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 如果上课时生怕哪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给学生的则是简单模仿、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讲过的问题都能解决,而一旦遇到难题便会束手无策。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上课时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四、实施学科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