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与老北京茶馆斗法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人喝茶跟现代人差不多,以茉莉花茶为主,通常喝茶主要是在家里自饮,只有朋友来了,一起谈事儿才去茶馆。
  但就茶馆本身的味道来说,老北京的茶馆跟现在的茶馆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现在的茶馆讲究雅致和清静,要的是情幽和私密性;老北京的茶馆喜欢热闹,要的是红火劲儿。
  其次,现在的茶馆讲究喝茶的品位,喝茶要有茶道,追求的是禅意,茶的种类也是多样的。老北京人喝茶对茶本身并不在意,一壶“满天星”(低档的茶叶末)能喝上大半天,要的是喝茶的热闹氛围。
  老北京茶馆兴盛期是在清末民初,当时的茶馆主要集中在繁华的商业街,还有公园、寺庙、天桥等游客多的地方。当时的茶馆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清茶馆,也叫大茶馆。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写的就是这类茶馆。
  茶馆专卖茶水,有提梁的大茶壶,也有小茶壶,以及盖碗。茶馆的设施比较简单,方凳木桌,干净利落。
  一般到了夏天,茶馆门口会搭起凉棚,棚架或房檐下面挂着长条木板写的“香片”“毛尖”“明前”“大方”等招牌。
  大茶馆有点儿现代的“沙龙”和“活动中心”的味道,喝茶的茶客涵盖各行各业,三教九流,而且多是老主顾。
  人们到这儿来,似乎不是来喝茶的,而是跟老朋友见面,聊天,聚会,说事儿。所以有拎着鸟笼子遛早回来,在大茶馆里泡壶茶,坐一会儿,相互聊聊“鸟经”,谈谈家常,评论时政,互通信息。


茶馆记忆

  在这儿喝茶的有清朝的遗老遗少闲来无事,有在这儿闲磨牙的;有“引车卖浆者”,有在这儿喝茶歇歇脚的;有买卖人在这儿谈生意;有老北京的“大了”在这儿给人说“和”的;有算命看相的给人道破天机的;还有保媒拉纤的在这儿牵线的。总之,大茶馆如同一个小“社会”。
  老北京的大茶馆多以“轩”字起字号,有名的大茶馆有:
  前门外的“天全轩”“裕顺轩”“高明远”“东鸿泰”等。
  崇文门内的“长义轩”“广泰轩”“广汇轩”“天宝轩”等。
  崇文门外的“永顺轩”;阜城门内的“天福轩”“天德轩”等。
  宣武门内的“龙海轩”“海丰轩”等;北新桥的“天寿轩”;安定门内的“广和轩”等。


  老北京的第二类茶馆是书茶馆。这种茶馆通常是上午接待喝茶的茶客,下午和晚上请说书的和唱大鼓的来说唱。茶客到这儿来,主要是来听评书和大鼓,但也把茶品了。
  书茶馆的设施比大茶馆要讲究,有的书茶馆还备有藤椅方桌,并且卖一些瓜子、煮花生、炒栗子、杏仁、果脯等干果,供茶客们磨牙。
  老北京的书茶馆很有特色,而且特别受大众喜欢,许多说书的名家都在书茶馆说过书,同时,茶客也捧红了一些艺人。
  老北京比较有名的书茶馆有:天桥的“二友轩”、花市的“青山居”“三友轩”等。
  第三类茶馆是棋茶馆。这种茶馆跟书茶馆类似,不过,是把说书唱大鼓的换成了下象棋的。
  来棋茶馆喝茶的茶客,主要是来下棋的,喝茶是次要的。
  北京人管下相棋,叫“杀一盘儿”。一个“杀”字,可以看出下棋是相互较劲儿的事儿。所以下棋比喝茶要费时间,因此一般棋茶馆的经营方式是上午接待一般茶客,下午和晚上接待棋友。
  棋茶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茶馆,备有棋桌,茶客可以点上一壶茶,一边下着棋,一边喝着茶。另一种以下棋为主,喝茶为辅,先下棋,过完了棋瘾,再坐下来喝茶。
  通常的棋茶馆条件比较简陋,有的甚至就是一个棚子,摆一个10多米长的木桌,上面画(刻)上10多个象棋的棋盘,能让20多个茶客可以同时对弈,茶馆提供茶,当然按茶收费,不另收下棋的費用了。
  第四类茶馆是野茶馆。野茶馆的这个“野”字,是田野的“野”,既有郊外的意思,也有路子“野”的意思。什么是路子“野”呢?是指这种茶馆的随意性。
  野茶馆多开在离城门比较近的城外,有的在“关厢”,有的在城边的村落,但一定是每天走人或走车的路边。
  野茶馆的条件相对简陋,有的甚至就是一个茶棚,茶客多是走路或坐车累了,在这儿喝茶歇脚的主儿。
  所以,这类茶馆,还给茶客提供一些小吃,或者一些简单的如炒饼、面条之类的“快餐”,类似京城后来出现的“二荤铺”。
  第五类是季节性的临时茶馆。这类茶馆多设在庙会或者夏天的河边湖岸,人们避暑纳凉的地方。
  这类茶馆比较有名的有什刹海的荷花市场、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北海公园的“漪澜堂”“五龙亭”,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后河等。
  这五类茶馆虽然在1927年民国政府迁京,开始逐渐衰败,但它是经过市场考验,被老北京人认可的京味儿茶馆。


  现在北京人开的茶馆,有的依然传承了这种茶馆的模式,比如有名的“老舍茶馆”就是把这几种茶馆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又有所创新形成的有京味儿特色的茶馆。
  由此可见,老北京的京味儿茶馆还是有生命力的,但是由于京味儿的老茶馆地域文化色彩浓郁,所以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外来茶馆文化的挑战。
  民国初年,在前门外大栅栏商业区开设了四座茶楼,它们是:廊房头条首善第一楼的三楼,西河沿劝业场的三楼,古观音寺宴宾华楼的三楼和青云阁的三楼。
  老北京喝茶的地方叫茶馆,茶楼是南方的叫法。四座茶楼都设在三层楼上,大概是一个巧合。茶楼的设备是典型的“南派”,而且带着洋味儿。
  怎么说它是“南派”呢?从茶馆的设计风格上就能看出来,桌椅也都是滕竹,而且是按江南的风俗,泡茶一律用盖碗,一客一份,茶资按碗计价儿。   为什么说它有洋味儿呢?茶楼备有西餐便饭。来宾喝了茶,涮完了肠胃,如果饿了,扭脸可以叫餐。
  什么餐?西餐。牛奶、面包、鱼子酱、烤牛排、红菜汤,都是动刀叉的吃食,而且还配有红酒、啤酒。有意思的是,茶楼里用留声机不停地播放着外国音乐,让人在“靡靡之音”里陶然。
  您说这是茶馆呀,还是“番菜馆”?当时的北京人管西餐叫“番菜馆”。
  此外还有新鲜的,茶楼备有躺椅、烟具,还有麻将桌。来宾在茶楼可开设单间,甚至还可以“叫条子”。“叫条子”是一句隐语,即把妓院的妓女带过来当陪客。
  看到这种茶楼,会让人想到老舍的话剧《茶馆》里,小刘麻子的新式茶馆,当然也会让《茶馆》里的老王掌柜望“楼”兴叹了。
  四
  1920年代,随着辛亥革命推倒了封建皇帝,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古老的中国正处在觉醒年代。当时,国门开放,西方文化开始浸染皇都的古韵,京城出现了少见的崇洋弃古之风。您现在看到的胡同里的小洋楼,洋式的院门的门楼,老商业街上店铺的洋式门脸等建筑,都是那会儿留下来的遗风。
  在这种崇洋风气下,茶馆也未能幸免,茶楼的应运而生便是一例实证。
  显然这种新派茶楼,跟老北京的茶馆比起来要新颖独特,所以茶楼在京城亮相后,受到了那些赶时髦、追时尚之人的青睐。
  当年光顾“四大茶楼”的多是在京的外国人,北洋政府中的南方籍官僚,还有京城南方籍的商人,此外,有钱的富家子弟也会来茶楼,感受一下新奇。
  茶楼的主人在经营上,透着比开茶馆的老北京人精明,他们不但花钱在电台打广告,而且还发放礼券,时不时地搞酬宾活动。在這些广告宣传下,“四大茶楼”开业之后,在京城确实火了一阵子。
  “一炮打响”之后,让“四大茶楼”的东家们燃烧起进一步扩张的欲望,他们透着有魄力,憋着继续在北京开几家茶楼,而且选好了位置,大有亮出“底牌”,跟京城的老式茶馆叫板的意味。
  当时,北洋政府执政,各方势力相互争斗,总统跟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内时局不稳,经济凋敝,咱们前边说的老北京的几类茶馆生意都不好做,甚至有数家棋茶馆和书茶馆关张歇业了。
  虽然老北京茶馆经营惨淡,而且面对新式茶楼的冲击,他们处于被动局面,但他们心里有数,知道老北京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茶馆,所以处之泰然,一直在坚守自己的阵地。
  谁也没想到新派茶楼在京城开了一年多,北洋政府倒台了,热闹一阵子的所谓“国会”也跟着解散了。
  “国会”完蛋,崇洋之风也随之锐减,新派茶楼的茶客们也如霸王的兵,漫散了。没多久,茶楼便门可罗雀,硬扛了些日子,最后关张了。
  到奉系军伐进北京的时候,“四大茶楼”彻底改头换面了。廊房头条第一楼成了名票雅集清唱之地;青云阁和宴宾华楼随之效仿;劝业场将茶楼改为杂耍场。如此支应了一阵,随后又相继倒闭。
  相反,老北京的茶馆却依然故我,虽然往日的热闹劲儿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古朴之风一点儿没伤耗。北京的大茶馆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式茶楼跟老北京茶馆斗法,最后谁是胜利者不言自明。“四大茶楼”在老北京栽跟头,说明了一个问题:甭管干什么都要接地气,不能离开当地的风土民情,脱离了大众,您也许能风光一时,但很难维持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文化出版市场涌现出大量国耻书籍,数量不下189册。作为应对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这些书籍以唤醒国人“知耻明辱”“雪耻教战”为宗旨,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编排新颖。编者既包括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又有爱国志士,具有身份多元、职业多重的特点。然而,囿于相关文献资料的缺乏,出版传播效果实难准确评说。  【关键词】清末民国 国耻书籍 出版旨趣 编辑特点 群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G237
近年来,开办超高清频道成为电视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超高清升级使电视从“冷媒介”向“热媒介”逆转.然而,分辨率和清晰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电视竞争力的增强,超高清频道亦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且“热电视”具有与以往电视不同的传播偏向,必然走向“贵族化”、高端化,因而发展受限.在网络时代,新兴媒介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融合性,既不“冷”也不“热”.电视业应超越频道思维,将超高清应用融入互动式数字媒介及产业链的大范畴中,把“热”(高分辨率、高清晰度)与“冷”(强参与度、强介入性)结合起来,拓展传播偏向,以拥
【摘要】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
塞尚(Paul Cézanne)之后,现代主义(Modernism)飓风席卷艺术领域,即便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元现代主义(Metamodernism)顺理成章的出现,也改变不了现代主义的母体本质.与之并行出现的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成为现代物理学支柱.二者对人类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艺术呈现出哲学、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叠态.本文基于艺术与量子的哲思,探讨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关联与衍生性,为当下媒介艺术研究提供更广视阈的思路
【摘要】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極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
【摘要】文章探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关注的版权问题,以及学术界对版权问题的关注、版权理论和实践。文章在梳理当前版权研究的议题与方向时发现,中国版权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建设、技术应用以及版权运营三个层面,并在数字化背景下进一步丰富了版权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当前实践探索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法理层面的解决思路和措施,但总体上缺乏对版权商品化及其贸易背后权力关系运作等更深层面的探
在电影构建的“场”内,个体声音元素在纵向空间层次上产生点—线—面相关的结构特征,于横向时间维度蕴含着多样的律动.声音结构内部存在相互作用的矢量力,体现为形式的差异与简化.在偌大的电影声音系统里,声音元素可以看作力场中的事件,声音动态指向有序的力量呈现.观影过程实质上是一次受众情感对电影银幕的心理投射,以期达到物理场—生理场—心理场的异质同构.
小时候住在胡同中的平房,是那种老式的大杂院,花花草草星罗棋布.从小就管杨树花叫作“毛毛虫”,因为它们掉在地上,扭曲的形状还有那一身的茸毛,像极了爬来爬去的毛毛虫.曾经和伙伴们恶作剧,捡了几条放进女同学的铅笔盒里,看着她们打开那小铁皮盒子瞬间惊叫的反应,一众坏小子躲在角落里偷笑.
期刊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老了不让孩子们养着,还能让谁养?”这是坊间常见的言语。其实,古代中国社会,存在着官方或民间养老机构的。这样的地方,于北京域内便有。别个不谈,我们只来聊聊明代的救济养老措施与京城的救济养老之所。朱元璋的养老政策  早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便下诏“民年七十之上者,许一丁侍养,与免杂泛差役”。这项诏令讲的是,百姓家若有年满70岁(虚龄)者,允许一个儿子赡养老人,且将这个
期刊
本研究通过梳理关于监控和影像两者关系的研究,发现多数此类研究的切入点为监控社会的发展对影像叙事的影响,却极少有人研究社会学意义上的监控技术发展对影像视觉语言的特殊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和片例分析,本文将监控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隐喻式监控时期、全景敞视时期、监控泛化时期和监控图像统治时期,按照时间逻辑把监控实践在各个阶段对影像视觉语言的特殊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影像的机械美学、摄影机从隐形到“自反”的转变和观影媒介角度归纳了当下监控影像的视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