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人生:尼德霍夫和他的投机世界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克多?尼德霍夫是华尔街的一个传奇人物,这位先后出道于哈佛大学统计系、芝加哥大学,以及在加州大学授课的高材生,在做副教授时,受到学生的攻击后毅然离开校园,彻底投身于他早就感兴趣的投机市场,从此在华尔街声名鹊起。他管理的对冲基金曾经的年回报率平均达到惊人的35%,一度成为投机世界传奇人物索罗斯的交易员、系统设计员和合伙人,名列全球十大基金经理,“业绩最佳的基金经理”,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华尔街之星。
  跌宕投机经历
  在尼德霍夫的声望达到最鼎盛的199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一本书《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中文名《投机生涯》,台版译名《投机者养成教育》,新版名《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翻译得比旧的大陆版好一点),写下了他对投机和投机世界的思考。
  不料风云突变,在出版了此书不到一年内,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尼德霍夫出现重大失误,先是进入他并不熟悉的海外股票市场,买入最后跌到价格只剩几美分的泰京银行(尼德霍夫认为泰国政府不会对一个国有银行的股价放任不管),吞噬了尼德霍夫大量的储备资金。
  接着到了1997年10月27日,这个“黑天鹅”来临的日子,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美国股市一日间狂泻554.26点,日跌幅达7.2%,跌幅创华尔街史上第二,以7161.15点收盘,日跌点数创华尔街历史之最;并且,由于跌幅过大不得不首次启用股市停盘的规定,当天两度停盘并提前收市,而在之前操作期权做错方向的尼德霍夫迅速被这股海啸所吞没,旗下基金被爆仓清盘。整整二十年的投机事业的丰硕成果一日内损失殆尽,名誉度丧失,恶名度暴增,可谓是一日间让尼德霍夫体会到了什么叫身败名裂。
  30年的成果在55岁一夜丧尽。一夜间,尼德霍夫成为他书中的华尔街不可接触的人(华尔街的习俗,还存活的或将要进入的投机者不愿再接触失败者,以免感染“霉运”),尼德霍夫失去了一切,却留下了迫切需要他的新收入的妻子和六个孩子,于是他接受了一个邀请,和CNBC《金钱》栏目记者肯纳女士一起撰写关于股市的专栏。
  在尼德霍夫顽强地顶住了无数读者对这个华尔街失败者的冷嘲热讽之后,这个被万人鄙视、同情或者期待的专栏在2003年结集出版,这就是《Practical Speculation》(大陆译名《华尔街赌局》中信出版社)。
  所以一起看这两部都属于尼德霍夫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前一本的尼氏踌躇满志,满纸透露出一股极度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的气息;而后一本的尼德霍夫温良谦恭,耐心细致地向普通投资者将他对美国股市的思考娓娓道来。风格不同的两部书体现了尼德霍夫风格的变化,跌宕的经历下,尼德霍夫的文字也给我更多关于投机世界的启示。
  投机者养成术
  《回忆录》一书中,全书一开始的感觉是架构非常杂乱无章,尼德霍夫有点信马由缰,给人一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之感,尼德霍夫把他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亲人、学习、游戏、下棋、运动、音乐,甚至是性,都和“投机”相挂钩。他告诉读者,投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投机是无法回避的,只能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面对。而在生活中每个方面所提炼的经验和哲理,也都能运用到投机市场之中,为投机事业服务。
  在此书中,我的感觉是尼德霍夫并不想就投机市场聊他的投机生涯,而是像索罗斯在他的几部书一样,想在书中跳出投机世界来谈投机——他们都不想被世人看做仅仅是一个投机客,我个人猜想这也许和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有关,在西方传统(东方也一样)里做投机、放高利贷之类的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索罗斯选择了讲他从波普那里思索出来的反身性理论的哲学观;而尼德霍夫干脆就说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无时不主动或被动进行投机,不可避免。如果一个读者想在这部书里寻觅到股市的“登龙术”或者“买卖方法”之类的注定会失望,但尼德霍夫其实正是讲了一个在证券市场投机者所应必备的本质,即一个投机成功者(在著书时候还是如此)的哲学观和在生活上的行为思考方式,这个最关键的地方其实往往是一般交易者所忽略的。
  他的观点是人的行为方式是一贯的,受他的哲学观所决定,不可能在生活中是一套思维方式,而在投机时间又换成了不同的另一套。因此,如要进行投机的学习,与其在投机世界学习寻找“股神”、寻找那些发现牛股的所谓的“技术”,不如在生活之中,进行对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的重新构建,这也是我读尼德霍夫此书和索罗斯的著作的一个重要启示。
  尼德霍夫正是在书中通过略显破碎的章节和段落用他的成长告诉我们他的哲学观、他对任何事物的思考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投机者的养成”。当然尼德霍夫也自信地认为自己具备了一个成功的投机者所应有的一切素质。
  那为什么此书出版不到一年尼德霍夫就落入“身败名裂”的境地呢?索罗斯曾提到一个人在读了尼德霍夫的这本书之后就预计到尼德霍夫将要失败,而事实也是如此。我仔细地阅读之后发现,书中一些段落确实感觉有所预兆。表面上看是自信能用统计数据来掌握市场涟漪的尼德霍夫的技术的失败,但更深层其实是尼德霍夫的“赌性”。
  在书中,尼德霍夫虽然也强调风险控制,却不止一次娓娓道来地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某某人下注时在输到最后一个筹码后再全部翻盘的故事,并都是以肯定的态度描述的(也许是下意识的),这对极其讲求风险控制的投机人士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的潜意识中的思维观念。终于有一天“黑天鹅”来临,涟漪突然变成滔天巨浪,把喜欢逆势操作的尼德霍夫席卷带走,不给尼德霍夫留下任何筹码翻盘的机会。无论怎样,这部书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赌性注定败局
  而第二部《华尔街赌局》,尼德霍夫经历了志得意满到虎落平阳的起落,并最终走了出来(一夜间从千万富翁到一无所有,20年奋斗一朝尽,一般人往往会自暴自弃吧),在专栏里向读者们叙述自己的思想,也是在通过文字做一个自我的疗伤。
  不过,也许是与普通投资者交流互动得太多,这本书反而失去了第一部的锋芒,内容也有些过于具体于美国股市这一狭窄面,失去了第一部书的独特之处,有点泯然众书的感觉。但是,在此书中还是可以看出尼德霍夫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并力图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他对投机世界的看法。在这本书中尼德霍夫运用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是“真理是用来证伪而不是用来证实”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真理只是在未被证伪前的暂时存在。
  尼氏运用起他所擅长的统计学,用详实的数据来论证,向流行于美国股市中的种种看似有效的“真理”发起挑战。无论是看似有效的技术分析,还是成为了华尔街神话的格雷厄姆、巴菲特,都受到了他有理有据的质疑。在颠覆中启迪读者的思路,重新审视那些似乎已经不需要证明的股市理论。
  他在书中把物理学的熵理论来解释证券市场,更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也难怪尼德霍夫在专栏之后,最终谩骂和嘲笑他的人逐渐消失,而理解和信任他和他的理论的读者越来越多了。
  但残酷激烈的投机世界中的现实不是如好莱坞励志电影那般主人公的努力总有个美好的结局。2002年,尼德霍夫成立了斗牛基金东山再起,并保持了平均近50%的收益率,不料2007年年中,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再次卷走了尼德霍夫,数年的高收益又一次一朝殆尽,斗牛基金被迫清盘。
  看来熟悉自己的操作法宝的尼氏还是没有克服自己潜意识当中那影响自己投机市场命运的最深层的东西。而有点讽刺的是,在他书中被质疑的巴菲特安然度过了此次金融危机,继续受着全球普通投资者的顶礼膜拜。相信现在已经快70岁的尼德霍夫依然在为他第三次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之前,有人问到底是分析更重要还是心态更重要,其实看看尼德霍夫的轨迹,这个曾经的全球十大对冲基金经理人缺经验和技术么,却为何连续被市场上的“黑天鹅”所击倒,而索罗斯、巴菲特也都发生过巨额的亏损却始终在证券市场存活呢?
  我也开始明白为何我在网络上认识的几个“高手”这两年都成了哲学或者藏传佛教的爱好者或者信徒。想在风云诡谲、九死一生的证券市场上存活,与其在无数证券分析书中寻找那虚无缥缈的捷径,不如多看几本哲学著作、学术著作,改变一下自己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吧,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做着各种各样的投机,生存之道就是构建出适合投机世界存活下去的人生哲学。
其他文献
说到涂料,你想到的只有那些五颜六色的油彩?事实上,涂料远比油彩更有“料”。它可以说是一种兼具装饰和保护作用的“特殊的材料”,就像给各种大大小小的产品穿上一层漂亮又轻薄的盔甲。在添加了一些高科技的“料”后,涂料还能显现某些特殊的“超能力”……  涂料,指涂布于物体表面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薄膜而起到保护、装饰或其他功能作用的一种液体或固体材料。专业点说,涂料属于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涂料工业属于那种很有技
期刊
中国年轻的A股市场,从1991年开始至2012年底已经有22个年头了。在这22年里,以上证指数计,其中有11个年头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综指计,则有10个年头是牛市,平均来说11个年份是牛市,或者说以年计,22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里是牛市,并不像有人说的中国股市是“牛短熊长”,而是牛熊交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剧。  1993~1996年初的大熊市  先说1993年开始的那轮熊市。我自己赶上了半场,
期刊
讥讽足协,再容易不过了,且万众一心,无人阻拦。那封迟到至少一周的道歉信不过是又平添了一丝嘲弄,那标准公文体甚至带着往昔岁月沉渣的文风着实让人感到强烈不安,姿态好像也有了,但总摆脱不了认认真真走过场之嫌,洋洋洒洒的文字没有能达成在形象上“扳回一球”的作用,反倒是又身中数弹,破绽不少。  也许有人会提醒我们,不要只因为一封道歉信的文风就质疑足协的诚意。好吧,足协的行政机关化属性注定了其文风难改,道歉信
期刊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  更糟的冲击可能在后面  随着央行政策立场的变化,之前我们提出的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条件下,经济面临的三波冲击将有所缓和。  基本的看法是:第一波得到控制,即银行间资金的极度紧张状况得到控制;第二波还在发酵,随着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扩张速度,票据贴现和理财市场的冲击波应该会继续发酵一段时间,但因为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并且更加稳定,再加上预期的改善,第二波冲击的
期刊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山姆的男孩。当时他还挺年轻,他一直是个非常有节操的年轻人,并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建立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事业。他变得异常的富有,而且囤积了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多的黄金。然而,当山姆开始变老,他便开始忘记年轻时的价值观。他开始作出一些很坏的决定,而他的一些亲戚也开始占他的便宜了。一个特别狡猾的亲戚是名叫佛瑞德的侄子。一天,佛瑞德带着他的银行家朋友去探访他的山姆叔叔。而接下来发生的事
期刊
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是世界上最大的钟表珠宝展之一,可以追溯到最初举办于1917年的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MUBA)“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发展到今天,巴塞尔珠宝展已成为珠宝钟表业的盛大集会。  2013年第41届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于4月25日至5月2日隆重举行,作为“奢侈品中的奥斯卡”,本届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博览会将有大约1800个来自钟表、首饰、宝石和相关行
期刊
“大家都在到处找钱,电话打到发热,能发动的人基本都发动起来了,当时就感觉脑袋在充血发胀,着急到不行。”一位银行资金交易员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那天正是6月20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大幅飙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  有的银行甚至连董事长都亲自出马,联系资金。  “听同事讲,我们董事长还自掏腰包买了资管产品。”一位银行人
期刊
斯诺登“避难”香港的时候,6月10日,我去香港机场接一位来中国试训的巴西球员。当时,并不清楚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上,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轰动世界的人物。这个名叫罗德里格?弗兰克的巴西白人中后卫,目的地是重庆,深陷保级漩涡的重庆FC,目前急需一个当打的后防灵魂。  这之前的几天,效力辽宁的“北埃神”埃杜发来邮件,说他向重庆推荐了自己当年巴西瓜拉尼俱乐部的队友弗兰克。此君现在效力于马耳他的冠军队,因为没有
期刊
境外游,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蜜月或休假或纯粹的个人爱好,已经让许多护照上的签证密密麻麻,甚至要加厚了。走遍世界或许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变得不那么遥远,不过除了在金钱与时间上的消耗之外,一些国家的签证的门坎之高还是横在每一个人的面前。  朝鲜  朝鲜是公认的世界上最难获得签证的国家之一。就连韩国游客都难以进入。而且即使被允许进入朝鲜的游客,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在这里逗留期间都会由朝鲜“导游
期刊
香港现在有多“热”?匿身该地的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爆出美国实施互联网监控的爆炸性新闻,激起了一波媒体风暴。但当地人应当关注的是由美国制造的另一种“热”。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Fed)的超低利率使得香港成为世界最大的热钱集散地之一。如今,随着资金开始流回美国,形势正在发生急剧逆转。  研究公司EPFR的数据显示,在截至6月12日的一周里,亚洲股票和债券基金流出资金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