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相对缺失限制了其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可提升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还可影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父母积极参与孩子教养,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加强移情训练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无疑会促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培养;父母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08-04
一、流动儿童及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6~18周岁儿童青少年,国外一般称为移民儿童。由于政策限制、城乡文化差异等原因,流动儿童一般在城市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有一定困难,阻碍了其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是个体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及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促进流动儿童较快适应城市生活。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人际之间发生的,由个体发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同情等类型。
以往很多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的主要依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流动儿童虽与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真正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很少,这无疑会影响到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即“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或“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又称“家长参与”,是指父母基于对子女教育的关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子女的学习活动或教育过程。Grolnick等(1994)将父母参与定义为:父母在教育领域内对孩子的资源投资,并认为父母参与包括三个维度,即认知参与(cognitive/intellectual involvement)、情感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和行为参与(behavior involvement)。
尽管父母参与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父母参与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少重视父母参与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还是社会化的结果,基于父母参与角度,着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积极效应与相对缺失
亲社会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个体适应并参与社会有重要影响,对于流动儿童等在社会情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它可以提升其自我认同感,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等。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一)亲社会行为可以提升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
随父母来到城市,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流动儿童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导致他们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处于流动生活中的儿童,他们的自我认同难以得到顺利实现。强化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必然激发流动儿童更好地与城市个体的积极互动,使其获得城市个体的有效关注与认同。城市个体的认同不仅会提升流动儿童的自豪感,更将提高自我认同感,而且会提升其“自己是城市人”的认同。
(二)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除了家庭成员,与流动儿童交往最多的群体是学校中的同伴,同伴交往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积极的同伴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消极的同伴关系存在负相关关系。有调查者研究发现,儿童最喜欢某位同伴的五个原因里有三个与亲社会行为有关,分别为对人宽厚大度,容易相处;对人友好、合群;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等。流动儿童离开农村生活,能否快速融入城市同伴圈,并被同伴所接受,需要流动儿童具有更多其他同龄个体所喜欢的行为表现。亲社会作为一种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无疑是其他个体所偏爱的行为表现。因此,基于这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会助推其同伴交往,并为其未来更广、更深层次的社会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流动儿童社会适应
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环境的改变,流动儿童心里难免彷徨无措,难以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加上社会歧视严重,难以得到公平对待,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社会适应速度较慢。亲社会行为能够促进流动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社会文化规范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性中的互惠规范、责任规范、平等原则、社会公正规范等有关,个人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有赖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对于流动儿童等在社会情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体来说,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虽总体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亲社会意识淡薄、亲社会行为相对缺失的状况,如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助人意识缺乏,不喜与人分享等。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而言,缺乏一个较好的环境去促进他们发展。例如,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缺乏、办学环境较差、师资不强、师生流动性大等特点,不能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流人地公立学校门槛较高,普通流动儿童很难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即使勉强进入了,也容易受到排挤,流动儿童的发展易出现问题。有研究还表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投入较为匮乏,存在家庭精神生活贫乏、教养方式不良、亲子交流较少等问题。同时,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倾向,即家长千方百计把小孩送入城市学校读书,但却疏于对小孩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较少,较少真正参与孩子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缺失。 三、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父母参与的作用
一般而言,无论父母收入多少或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就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参与更高水平的活动,能习得更好的社会技能,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与努力,使其体验成就感,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能让孩子积极地适应生活。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初中流动儿童会发展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会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父亲参与教养程度显著,积极地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会影响到父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再通过父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影响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7l。还有研究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正相关。父母是流动儿童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父母全面参与流动儿童在家里和在学校的教育,对于促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父母积极参与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教育,会促进流动儿童各方面的良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收入过低导致其子女学习资源匮乏,他们的父母多从事劳动强度大且时间长的体力劳动,根本无暇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难以培养良好的素质,亲社会行为容易缺失,社会形象较差。此外,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学历不高,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培养教育孩子的要求,无法提供正确良好的示范,再加上无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对其亲社会行为很难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强化,容易引发流动儿童的困惑以及内心冲突,使得流动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以及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有可能转化为道德问题行为。Christine Mcwavne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参与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父母参与的儿童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低水平的父母参与的儿童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流动人口大多家庭收入较低,父母参与水平较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难以得到正常的引导发展,势必会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较大负担。
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父母的有效参与
促进流动儿童父母有效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例如社会支持环境的改善,学校的积极引导等。然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父母参与必须着眼于父母本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父母提供良好的榜样
父母作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不仅可为儿童提供表现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流动儿童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孩子一起参加如慈善活动、去养老院做义工等社会活动,给孩子提供可模仿的榜样,同时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模仿榜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帮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父母应该适时给孩子提出一些利他行为要求,同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采取适当的措施惩罚不良行为,对行为进行强化,增加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形成良性循环。
(二)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流动儿童父母应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流动儿童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适时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只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要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温暖与关心,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与精神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里,才有利于父母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才能更好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父母着力移情训练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机源。因此,流动儿童父母应致力于移情训练,通过移情教育引导儿童注意他人观点,使儿童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自觉抑制不良行为。一些研究还显示,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明显地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㈣。具体而言,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故事,与他们一起看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人;父母对周围他人所受的伤害事件进行生动说明,帮助孩子进行事件分析,引发孩子对该类事件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促进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孩子教育,最主要的是他们本身要意识到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就目前来看,很少有人研究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子女教育及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很难提供很好的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策略。所有这些都值得做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责任编辑 李经普]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培养;父母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08-04
一、流动儿童及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6~18周岁儿童青少年,国外一般称为移民儿童。由于政策限制、城乡文化差异等原因,流动儿童一般在城市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有一定困难,阻碍了其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是个体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及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促进流动儿童较快适应城市生活。一般而言,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人际之间发生的,由个体发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同情等类型。
以往很多研究显示,亲社会行为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的主要依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流动儿童虽与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真正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的很少,这无疑会影响到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参与(parental involvement)即“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或“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又称“家长参与”,是指父母基于对子女教育的关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子女的学习活动或教育过程。Grolnick等(1994)将父母参与定义为:父母在教育领域内对孩子的资源投资,并认为父母参与包括三个维度,即认知参与(cognitive/intellectual involvement)、情感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和行为参与(behavior involvement)。
尽管父母参与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父母参与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少重视父母参与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还是社会化的结果,基于父母参与角度,着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生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积极效应与相对缺失
亲社会行为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个体适应并参与社会有重要影响,对于流动儿童等在社会情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它可以提升其自我认同感,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等。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一)亲社会行为可以提升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
随父母来到城市,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流动儿童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导致他们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处于流动生活中的儿童,他们的自我认同难以得到顺利实现。强化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必然激发流动儿童更好地与城市个体的积极互动,使其获得城市个体的有效关注与认同。城市个体的认同不仅会提升流动儿童的自豪感,更将提高自我认同感,而且会提升其“自己是城市人”的认同。
(二)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除了家庭成员,与流动儿童交往最多的群体是学校中的同伴,同伴交往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积极的同伴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消极的同伴关系存在负相关关系。有调查者研究发现,儿童最喜欢某位同伴的五个原因里有三个与亲社会行为有关,分别为对人宽厚大度,容易相处;对人友好、合群;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等。流动儿童离开农村生活,能否快速融入城市同伴圈,并被同伴所接受,需要流动儿童具有更多其他同龄个体所喜欢的行为表现。亲社会作为一种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无疑是其他个体所偏爱的行为表现。因此,基于这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会助推其同伴交往,并为其未来更广、更深层次的社会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流动儿童社会适应
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环境的改变,流动儿童心里难免彷徨无措,难以很快融入城市生活,加上社会歧视严重,难以得到公平对待,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社会适应速度较慢。亲社会行为能够促进流动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社会文化规范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性中的互惠规范、责任规范、平等原则、社会公正规范等有关,个人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有赖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对于流动儿童等在社会情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群体来说,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虽总体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亲社会意识淡薄、亲社会行为相对缺失的状况,如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助人意识缺乏,不喜与人分享等。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而言,缺乏一个较好的环境去促进他们发展。例如,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缺乏、办学环境较差、师资不强、师生流动性大等特点,不能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流人地公立学校门槛较高,普通流动儿童很难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即使勉强进入了,也容易受到排挤,流动儿童的发展易出现问题。有研究还表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投入较为匮乏,存在家庭精神生活贫乏、教养方式不良、亲子交流较少等问题。同时,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倾向,即家长千方百计把小孩送入城市学校读书,但却疏于对小孩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较少,较少真正参与孩子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缺失。 三、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父母参与的作用
一般而言,无论父母收入多少或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就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参与更高水平的活动,能习得更好的社会技能,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与努力,使其体验成就感,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能让孩子积极地适应生活。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初中流动儿童会发展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会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社会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父亲参与教养程度显著,积极地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会影响到父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再通过父子依恋关系的质量影响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7l。还有研究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正相关。父母是流动儿童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父母全面参与流动儿童在家里和在学校的教育,对于促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父母积极参与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教育,会促进流动儿童各方面的良好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收入过低导致其子女学习资源匮乏,他们的父母多从事劳动强度大且时间长的体力劳动,根本无暇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难以培养良好的素质,亲社会行为容易缺失,社会形象较差。此外,流动儿童父母大多学历不高,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培养教育孩子的要求,无法提供正确良好的示范,再加上无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对其亲社会行为很难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强化,容易引发流动儿童的困惑以及内心冲突,使得流动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以及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有可能转化为道德问题行为。Christine Mcwavne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参与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父母参与的儿童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低水平的父母参与的儿童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流动人口大多家庭收入较低,父母参与水平较低,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难以得到正常的引导发展,势必会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较大负担。
四、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父母的有效参与
促进流动儿童父母有效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例如社会支持环境的改善,学校的积极引导等。然而最重要的是,有效的父母参与必须着眼于父母本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父母提供良好的榜样
父母作出了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不仅可为儿童提供表现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流动儿童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孩子一起参加如慈善活动、去养老院做义工等社会活动,给孩子提供可模仿的榜样,同时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模仿榜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帮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父母应该适时给孩子提出一些利他行为要求,同时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采取适当的措施惩罚不良行为,对行为进行强化,增加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形成良性循环。
(二)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流动儿童父母应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流动儿童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适时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只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要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温暖与关心,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与精神力量。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里,才有利于父母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才能更好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父母着力移情训练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机源。因此,流动儿童父母应致力于移情训练,通过移情教育引导儿童注意他人观点,使儿童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深刻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自觉抑制不良行为。一些研究还显示,增强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明显地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和降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㈣。具体而言,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故事,与他们一起看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主动关心帮助身边的人;父母对周围他人所受的伤害事件进行生动说明,帮助孩子进行事件分析,引发孩子对该类事件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促进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孩子教育,最主要的是他们本身要意识到参与孩子亲社会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就目前来看,很少有人研究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子女教育及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很难提供很好的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策略。所有这些都值得做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责任编辑 李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