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观音洞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洞穴是人类最早的栖身之所,也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之一。门头沟区很多地方存有溶洞遗址,在洞内及洞前方建造的佛寺道观依附于溶洞之中,被称作石窟寺。如百花山上的胜泉岩遗址,妙峰山南庄村的滴水岩天泉寺以及斋堂镇向阳口村的大悲岩观音寺遗址都属于石窟寺类建筑。一般洞穴的形成要比建造其中的寺庙早很多。这些洞穴大多洞室开阔,光线充足,洞壁严密,冬暖夏凉,是僧道修行的绝好之处。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碣石村西南方向约二三里的大洞山山顶处有一个观音洞。洞坐东朝西,为石灰岩体构造,洞内宽9米,进深14米,高约8米,洞口宽3米,洞口径长6.8米,洞口砌墙厚60厘米。洞的形状从外到内逐渐内收,呈半圆形,洞内宽敞开阔,观音寺坐落于洞内。进入该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洞内遗留下来的砖石瓦砾,似为明代遗物,从现存房屋遗址来看,应有南北配殿各两间,洞的尽头建有平台,台上修石质莲花须弥宝座,坐上供奉观音像。同时洞壁上有数个大小不一的天然石窟,作为供奉小佛像的石窟佛龛。据村中老人讲,洞内佛像雕刻精美,正中观音像为木制雕刻,观音洞因此而得名。1958年文物普查档案中,曾登记有泥塑涂金菩萨坐像一尊,高1.2米。
  佛像前原有供桌,桌上有香炉、托盘、木鱼等供僧人信士烧香念佛之用。现洞内仅存房屋基址,砖石散落其中,残存部分琉璃构件,洞内建筑荡然无存。
  洞口石墙为就地取材山石垒砌,白灰抹面,墙面涂朱红,佛教中以黄、红为尊贵,用朱红作建筑色就较为持久,而且便于与民间其他建筑相区别,利于度人。京西门头沟的很多寺庙建筑都是采用红色作为主色。门为两扇叶,洞顶设有开扇窗。琉璃瓦铺外檐,洞外曾建有供人上山烧香休息之用的茶棚,现存遗址。洞北有一口古井供寺内僧人取水之用,洞旁几棵柏树苍劲挺拔,恰逢金秋十月,远眺观音洞,满山红叶,风景秀美。为便于游人上山,从村口通往该洞的山路已于2007年修通。该寺规模不大,但庙产不小,周边一百多亩土地,皆为寺产。其在当地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据说观音寺僧人会治疑难杂症,自然吸引众多祈求健康平安的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求医,以达到祛病驱邪的目的。
  该寺完全被损毁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当时一些人拿着工具上山拆寺,将寺内佛像及陈设物品全部砸毁,寺内建筑全被拆除,并将僧人赶走,观音寺由此荒废败落至今。
  作者单位:门头沟文物管理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评价氯沙坦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入住我院治疗的100例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均给与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现代档案馆是社会中独立存在并服务于全社会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的社会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档案工作未能完全融入社会,成为公众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带有一定的机密性,直接导致公众对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程序的不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档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档案信息供需双方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不同的要求和利益。利用者要求供给方提供客观、公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再次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在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及军委分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档案局(馆)收到国家清史委的立项通知书,《清宫扬州御档》项目已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立项。本项目为档案辑录类项目,其文献资料主要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针对高校档案机构岗位考核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确定考核指标权重、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岗位考核,并且研究构建了一个由通用指标
近日,广东省档案局正式印发《广东省档案强省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体制机制”“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安全体系”“支持保障”等5个一级指标,“行政执法”等2
目的探讨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水平(PRL)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用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以
作为声像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声音档案往往被我们理解为以讲话录音为主,忽略了其丰富的内容种类。事实上,声音既是一种地标性的存在,又是述说一种生活状态的记录;既能还原一
雷锋,解放前是一名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入学读书。参加工作后,多次当选为劳动模范。1960年参军,两年多的时间里,立功三次,還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节约标兵。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