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样本量和功效计算方法

来源 :现代预防医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阶梯整群随机对照试验(SW-CRT)的样本量和功效计算方法。方法参考既往的相关方法学研究,并配合实际案例,介绍SW-CRT两种情景下的样本量和功效计算方法、具体实现步骤和实现工具。结果利用所介绍的公式能方便计算已知每群调查样本量或已知调查总群数的两种情景下满足样本功效要求的样本量,推荐使用Stata软件提供的steppedwedge程序进行样本功效的计算。结论本研究能够为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设计和结果检验工作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方法选择。
其他文献
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各地做好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划定区域范围内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制定本指南。
期刊
目的分析慢阻肺急性发作治疗中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纳入研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前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后者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沙丁胺醇联合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等各项病症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
剪纸也称刻纸,包含剪和刻的两层含义,是我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制作工具材料简单易备,技术含量门槛无需过高,再加之其表现形式大多与劳动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寓意朴实,纳福迎祥,因而广泛流传于民间,它所蕴含的文化远远超出了剪纸本身。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学校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艺术的学习,体验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文针对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研究,简要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具体含义,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动漫设计对我国动漫设计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然后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有效应用于动漫设计各个环节中,实现我国动漫设计创新发展为目的,分别为其提供三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汽车所造成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仍然较高,对其节能减排的相关研究仍尤为重要。而汽车热管理技术正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的研究探索是汽车研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整车热管理系统而言,其涉及的维度较广、系统性能参数较多。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针对多维度、多系统性能要求的共同研究成为汽车热管理技术的研究趋势。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维部分的系统参数和三维部分的结构对整车各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寺庙对川西少数民族乡村的形成、发展以及空间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是乡村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构成要素,形成了许多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寺庙型乡村。以四川省九寨沟县朗寨村为例,达吉寺对其选址、布局和乡村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九寨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来以寺庙为核心的"单核"发展呈现"双核"发展的转变。尝试从宗教文化承继与旅游产业发展的
幼小衔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幼儿顺利成长的关键。新时代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虽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背离幼儿的"小学化"、衔接过程的"单向化"和衔接内容的"模糊化"。为了推动幼小衔接走向科学有效,幼儿园要在做足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要在助推适应中形成"拉力"。同时,二者要进行双向联动,构建教师培养、课程、教研三位一体的衔接体系,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在协同合作中共筑幼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需要共同关注的内容。本研究基于一年级教师的视角,采用焦点团体访谈法,以北京市延庆区7所小学的62位小学一年级教师为研究对象,借鉴扎根理论的资料饱和验证技术,系统梳理小学一年级教师眼中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存在的"幼小衔接"问题包括学习品质、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读写与交流、社会、科学、艺术、特殊儿童7个维度,下属专注力、控制力、动作发展、识字、
教育界教学质量升级,新课改推动小学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其中,几何画板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为学生提供探究平台,使学生能够基于数学实验室充分实践和探究。几何画板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以往教学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几何画板,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保证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
期刊
1.指(趾)枕:骆驼的指(趾)枕系皮肤的派生物,分表皮层(角质层)、真皮层和皮下层,而以皮下层最发达。指(趾)枕位于指(趾)部掌(跖)侧的大半,即位于第1指(趾)节骨远半、整个第2和第3指(趾)节骨的底面。第3指(趾)和第4指(趾)的指(趾)枕,于进化过程中完全结合起来,惟在指(趾)枕掌(跖)侧的中线上,尚有相当第3指(趾)和第4指(趾)枕结合的纵沟。纵沟的两端均有顶端呈V字形相互对应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