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慈善总会到2008年7月止,全省共建立市、州、地、县慈善会17个,各级慈善会接收各类捐赠款物和项目共计3.5亿元, 受救助贫困群众达30余万人(次)。 “微笑列车”、 “荣生助学项目”、 “慈善情暖万家”、“一日捐”、 “抗击雪凝,奉献爱心”、“抗震救灾”等慈善募捐和助医助学等项目,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受益,为“和谐贵州”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贵州省慈善总会用爱的行动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和义务——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帮助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协助政府发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文明与进步。
而2003年以前,贵州省没有专职的慈善机构,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2001年3月,贵州省成立了贵州省慈善总会筹备组,经过长达两年零9个月的准备,2003年12月18日,贵州省慈善总会正式成立,贵州的慈善事业迈向了新的台阶。在成立的短短6年时间里,贵州省慈善总会就做出了如此之多的善举,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贵州省慈善事业做出努力的人们,以及还在默默为贵州慈善事业奉献力量和热忱的人。
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王思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本期“封面人物”我们将和广大读者回顾王思明会长的成长历程,及贵州省慈善总会为贵州慈善事业所做的努力,分享他的人生阅历。
为学:
建书屋传承民族文化
冬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贵阳花溪孟关乡小西寨探访“思民书屋”及它的主人——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王思明。
刚进入村口,远远就看到了一栋崭新的布依族风格的建筑,在西寨格外醒目。“思民书屋”内宽敞明亮,虽然已是数九寒天,还是有村民在书屋内专心致致的看书阅读,王老则在书屋一角仔细的翻阅手中的一叠照片。
见到记者,王老热情的招呼起来。他一边把手中的照片递给记者,一边说道:“这是一个朋友刚帮我收集到的56个民族的照片和简介,我准备把书屋办成‘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馆’。”还没等记者接上话,他又接着说:“现在每个村寨都逐渐办起了‘农家书屋’,这个书屋既要为农服务又要办出特色,不但给村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工具书,更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一些对研究民族文化有价值的资料。”
说罢,王老便带着记者参观起书屋来。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借阅室,书橱里摆放着王老多年来精心收藏的5000多册藏书,涉及农业科技、民族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人物传记、古代、近代史等30多类;二楼是展示王老私人收藏的陈列馆,有王老多年的书画作品、艺术收藏和奖杯,以及布依族的纺织、刺绣等民间工艺品等。“你看,这些是我们本土艺术家刘雍给书屋送来的铜雕,这是世界冠军邹世明送的水晶拳套纪念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方砚台……”信手拿起一件陈列品,都有一段让王老难忘的故事;三楼是一些记者朋友出资修建的电子阅览室。王老说:“这个书屋能建起来,我特别感谢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热心支持。”
提及修建书屋的初衷,王老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书,可以说书滋养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多少书可看。后来有了点能力,我最喜欢做的就是看书、买书、藏书。慢慢地书就越藏越多,半个世纪下来,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退休后,我想到这么多的书放在家里藏着,也是一种浪费,应该拿出去与更多的人分享。但前些年,由于身兼的社会职务较多,事务繁忙,我只能把这个心愿放在心底。去年,我才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没想到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与家人商量后,王老决定把书屋建在自己的家乡花溪孟关小西寨,让自己珍藏的书为丰富家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作点贡献。
王老的夫人温阿姨告诉我们:“修建书屋是老王多年的心愿,作为亲人我们当然全力支持他。书屋从2008年10月18号开始动工,我们俩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子女们也拿出了存款,就连几个小孙子也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压岁钱。老家的侄儿挪出了老屋基,其他亲友也为书屋送来了不少很有收藏价值的图书。”王老说:“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时候,书屋停工,让我辗转难眠。有一天深夜,想起了多年都不曾动用过的前妻过世后组织上发的抚恤金。我想,把这些钱用于书屋的修建,应该能得到前妻的谅解和子女们的支持。”就这样在亲友们的支持下,“思民书屋”终于在2009年9月13日落成。王老告诉记者:“书屋落成的那天,邀请的和自发来参加落成典礼的嘉宾共三百多人,场面很热闹。有的老朋友还表示也想回老家修建这样一座书屋,没想到我一个人的心愿影响了那么多的人。”
记者参观完书屋后,王老意味深长地说道:“现在‘思民书屋’离我规划的中国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目标还比较远,但我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目前,国家、省、市民委和全国政协文史出版社正在帮助书屋收集56个民族的史料书籍。相信不久后,‘思民书屋’将以新貌示人,那时大家能在这里了解到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了……”
为官:
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办事
1932年 6月,王思明出生在贵阳花溪孟关乡小西寨一户普通的农家,是这个家庭里最小的儿子。因为是幺子,受到了父母和兄长们较多的宠爱,虽然家中生活较为艰难,但父母坚持让他上私塾、上中学,成为了家中最有知识的人。中学毕业后,17岁的王思明离开家乡到了黔南州惠水县开始投身革命工作。那时的他不谙世故,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不会,只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多学多干,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而就是这样踏实肯干,对工作从不挑三拣四的他慢慢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从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当时惠水县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后来又历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电局局长、州政府秘书长、常务副州长,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等职。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王思明告诉记者:“我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在基层也有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对百姓的疾苦深有体会,在这些年的干部生涯里,我时时刻刻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办事。”
1970年,王思明担任惠水县雅水区水头水库指挥长,带领4千多人修建水库。在修建水库期间,他和当地农民、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遇到技术上的难关,他一次次跑到省城,向水利方面的专家求教,还把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家平请到工地上现场指导修建工作。其时,正是“文革”初期,李家平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 此举让刚从“牛棚”里 “解放”出来的王思明又遭到了“造反派”的攻击,说他重用“反动学术权威”来压制贫下中农。面对当地百姓翘首以盼的水利工程,王思明毫不妥协,据理力争,终于排除了重重干扰,将李家平留在工地现场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蓄水800万方的水头水库建成了,这个水库至今还灌溉着雅水区的鸭戎、鸭寨等乡的农田,造福惠水一方百姓。
水头水库建成后,王思明被调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任县委副书记。那时三都县城是黔南12个县、市中唯一一个无自来水的县城。看到当地老百姓吃水困难,王思明十分着急。为尽快解决吃水问题,王思明调用了500米贮备水管修建自来水管道,但这批水管属于农用物资,不能随便动用。不久,上级就派人来调查此事。王思明的一个老同学向他透露了可能要受处分的事,要他做好准备。王思明对老同学说:“如果给老百姓办事也算犯错误,那我宁愿回家种地。”当调查此事的省、州干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也对他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只要求王思明在规定的期限里将水管归还。
在担任领导职务的30年间,王思明为百姓修路、修水利等的事情还有很多,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调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后,王思明又带领着贵州省统战系统的职工为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富民兴黔献计出力。20年来,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扶贫办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有关领导的关注与支持,省内外参加智力支边工作的人数达5万多人(次),共为贵州争取到各类项目数百个,资金逾百亿元。
为善:
挪用一分善款就是犯罪
如果说王思明把“当官就要为民办事”当做是一个农民儿子对衣食父母的回报,那么他也只把自己在慈善事业上的努力,视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003年12月18日,贵州省慈善总会正式成立,省委组织部经过再三筛选和考虑,决定推荐德高望重、为政清廉、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原贵州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王思明同志为会长。虽然当时王老已身兼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贵州省布依学会等四个协会的会长职务,但是一听说是做慈善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省委组织部的推荐。
贵州省慈善总会成立之初,得到省财政划拨的500万创始基金。王思明就任会长职务后,在多次工作会议上他都对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钱都是慈善基金,要用在刀刃上,谁胆敢挪用一分善款就是犯罪。”那时,慈善总会没有相机,每当有活动需要照相作为资料存档时,都要去借相机,王会长知道后,就从自己退休工资里拿出两千元钱交给办公室的负责人说:“总会刚成立,筹募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宣传工作很重要,要及时抓紧抓好,相机是不能缺少的,我也出点力,这点钱用来买照相机吧!”王思明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每一位工作人员。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三都水族自治县身残志坚的水族教师陆永康,为了让偏僻山乡里水族孩子能够受到教育,他“跪教”36年。王思明得知陆永康的事迹后,专程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赶到羊福镇羊福小学探望慰问陆老师,并当场题写了“民族师魂”的横幅勉励他。王思明看到校舍简陋、学生没有食堂就餐,回到贵阳后马上与省慈善总会的同志讨论研究,决定为该校解决10万元资金,为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
贵州省慈善总会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8年,黔东南、黔南地区遭遇几十年未遇的洪水灾害。这个消息对外公布后,慈善总会每天都接收到大量来自全省、全国各地的捐赠,一天下来年青人都累得直不起腰,而77岁高龄的王会长却坚持和大家一起做好水灾的捐赠工作,直到灾情缓解后一段时间。”“王会长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慈善工作就是要时刻关心和关注困难者的生活’。”
在王思明的带领下,贵州省慈善总会在贵州慈善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许多动人的乐章和感人的故事。在王老的陈列架上,记者看到了一组特别的奖状和奖杯:“慈善贡献奖”、 “慈善书法家”、 “中华慈善贡献奖”。在王老一生的从政生涯中,获得的奖状奖杯无数,而他却郑重地把这几个奖杯和奖状与其珍藏的艺术品一同陈列了出来,可见“慈善”二字在他生命和生活中的分量如同至宝。
后记:采访王老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当把这些点滴见闻书写成文字后,我脑中深深印下的只有那个聊到兴头上总会捂着嘴“嘿嘿嘿”直笑如玩童似的慈祥老人。而每当清晨,我看着小区里晨练的老人时,我又想起了站在“思民书屋”楼顶的亭子里,王老指着屋前一片荒芜的山丘对我们说:“那一片地已经规划成一个汽车城,等汽车城建起来后,这里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的富裕,小西寨一定又是翻天覆地的大变样。”接着他又指着屋后一片布依风水林告诉我们:“我筹资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对歌台,等到了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可以到那里去对歌了。经济越是发展,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会越多,但永远不能丢弃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
链接
人物名片
王思明,1932年6月生,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人,布依族。曾任惠水县委书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第七、八届常务副主席。曾任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三大代表。现任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会长、贵州诗词学会顾问。平生喜爱诗歌、摄影和书画艺术。著有诗集《民族颂歌》、《高歌颂贵州》。
王思明诗词选
红枫湖畔迎新春
欢歌鸟语情满湖,
百里湖岸建新庐;
苏杭天堂人工造,
红枫波涌船自如。
黔菜美食颂
四方客人来夜郎,
古味山珍请遍尝。
黔菜千年成特产,
别有风味举箸香。
布依西寨之歌
布依西寨新歌台,
新朋好友赛歌来;
小康农村齐努力,
中华美德育人才。
天路颂
青藏铁路走天涯,
穿越昆仑进拉萨;
世界屋脊红旗展,
天书一卷散鲜花。
退休勉言
五十载,意志坚。
明方向,话新鲜。
爱祖国,想人民。
讲真话,实事行。
遵法纪,保晚节。
广交友,献余热。
勤读书,常写字。
身心健,长寿志。
而2003年以前,贵州省没有专职的慈善机构,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2001年3月,贵州省成立了贵州省慈善总会筹备组,经过长达两年零9个月的准备,2003年12月18日,贵州省慈善总会正式成立,贵州的慈善事业迈向了新的台阶。在成立的短短6年时间里,贵州省慈善总会就做出了如此之多的善举,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贵州省慈善事业做出努力的人们,以及还在默默为贵州慈善事业奉献力量和热忱的人。
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王思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本期“封面人物”我们将和广大读者回顾王思明会长的成长历程,及贵州省慈善总会为贵州慈善事业所做的努力,分享他的人生阅历。
为学:
建书屋传承民族文化
冬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贵阳花溪孟关乡小西寨探访“思民书屋”及它的主人——贵州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王思明。
刚进入村口,远远就看到了一栋崭新的布依族风格的建筑,在西寨格外醒目。“思民书屋”内宽敞明亮,虽然已是数九寒天,还是有村民在书屋内专心致致的看书阅读,王老则在书屋一角仔细的翻阅手中的一叠照片。
见到记者,王老热情的招呼起来。他一边把手中的照片递给记者,一边说道:“这是一个朋友刚帮我收集到的56个民族的照片和简介,我准备把书屋办成‘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馆’。”还没等记者接上话,他又接着说:“现在每个村寨都逐渐办起了‘农家书屋’,这个书屋既要为农服务又要办出特色,不但给村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工具书,更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一些对研究民族文化有价值的资料。”
说罢,王老便带着记者参观起书屋来。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借阅室,书橱里摆放着王老多年来精心收藏的5000多册藏书,涉及农业科技、民族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人物传记、古代、近代史等30多类;二楼是展示王老私人收藏的陈列馆,有王老多年的书画作品、艺术收藏和奖杯,以及布依族的纺织、刺绣等民间工艺品等。“你看,这些是我们本土艺术家刘雍给书屋送来的铜雕,这是世界冠军邹世明送的水晶拳套纪念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方砚台……”信手拿起一件陈列品,都有一段让王老难忘的故事;三楼是一些记者朋友出资修建的电子阅览室。王老说:“这个书屋能建起来,我特别感谢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热心支持。”
提及修建书屋的初衷,王老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书,可以说书滋养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多少书可看。后来有了点能力,我最喜欢做的就是看书、买书、藏书。慢慢地书就越藏越多,半个世纪下来,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退休后,我想到这么多的书放在家里藏着,也是一种浪费,应该拿出去与更多的人分享。但前些年,由于身兼的社会职务较多,事务繁忙,我只能把这个心愿放在心底。去年,我才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没想到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与家人商量后,王老决定把书屋建在自己的家乡花溪孟关小西寨,让自己珍藏的书为丰富家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作点贡献。
王老的夫人温阿姨告诉我们:“修建书屋是老王多年的心愿,作为亲人我们当然全力支持他。书屋从2008年10月18号开始动工,我们俩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子女们也拿出了存款,就连几个小孙子也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压岁钱。老家的侄儿挪出了老屋基,其他亲友也为书屋送来了不少很有收藏价值的图书。”王老说:“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时候,书屋停工,让我辗转难眠。有一天深夜,想起了多年都不曾动用过的前妻过世后组织上发的抚恤金。我想,把这些钱用于书屋的修建,应该能得到前妻的谅解和子女们的支持。”就这样在亲友们的支持下,“思民书屋”终于在2009年9月13日落成。王老告诉记者:“书屋落成的那天,邀请的和自发来参加落成典礼的嘉宾共三百多人,场面很热闹。有的老朋友还表示也想回老家修建这样一座书屋,没想到我一个人的心愿影响了那么多的人。”
记者参观完书屋后,王老意味深长地说道:“现在‘思民书屋’离我规划的中国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目标还比较远,但我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目前,国家、省、市民委和全国政协文史出版社正在帮助书屋收集56个民族的史料书籍。相信不久后,‘思民书屋’将以新貌示人,那时大家能在这里了解到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了……”
为官:
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办事
1932年 6月,王思明出生在贵阳花溪孟关乡小西寨一户普通的农家,是这个家庭里最小的儿子。因为是幺子,受到了父母和兄长们较多的宠爱,虽然家中生活较为艰难,但父母坚持让他上私塾、上中学,成为了家中最有知识的人。中学毕业后,17岁的王思明离开家乡到了黔南州惠水县开始投身革命工作。那时的他不谙世故,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不会,只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多学多干,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而就是这样踏实肯干,对工作从不挑三拣四的他慢慢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从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当时惠水县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后来又历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电局局长、州政府秘书长、常务副州长,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席等职。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王思明告诉记者:“我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在基层也有近三十年的工作经历,对百姓的疾苦深有体会,在这些年的干部生涯里,我时时刻刻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办事。”
1970年,王思明担任惠水县雅水区水头水库指挥长,带领4千多人修建水库。在修建水库期间,他和当地农民、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遇到技术上的难关,他一次次跑到省城,向水利方面的专家求教,还把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家平请到工地上现场指导修建工作。其时,正是“文革”初期,李家平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 此举让刚从“牛棚”里 “解放”出来的王思明又遭到了“造反派”的攻击,说他重用“反动学术权威”来压制贫下中农。面对当地百姓翘首以盼的水利工程,王思明毫不妥协,据理力争,终于排除了重重干扰,将李家平留在工地现场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蓄水800万方的水头水库建成了,这个水库至今还灌溉着雅水区的鸭戎、鸭寨等乡的农田,造福惠水一方百姓。
水头水库建成后,王思明被调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任县委副书记。那时三都县城是黔南12个县、市中唯一一个无自来水的县城。看到当地老百姓吃水困难,王思明十分着急。为尽快解决吃水问题,王思明调用了500米贮备水管修建自来水管道,但这批水管属于农用物资,不能随便动用。不久,上级就派人来调查此事。王思明的一个老同学向他透露了可能要受处分的事,要他做好准备。王思明对老同学说:“如果给老百姓办事也算犯错误,那我宁愿回家种地。”当调查此事的省、州干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也对他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只要求王思明在规定的期限里将水管归还。
在担任领导职务的30年间,王思明为百姓修路、修水利等的事情还有很多,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调任省委统战部部长后,王思明又带领着贵州省统战系统的职工为智力支边、扶贫开发、富民兴黔献计出力。20年来,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扶贫办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有关领导的关注与支持,省内外参加智力支边工作的人数达5万多人(次),共为贵州争取到各类项目数百个,资金逾百亿元。
为善:
挪用一分善款就是犯罪
如果说王思明把“当官就要为民办事”当做是一个农民儿子对衣食父母的回报,那么他也只把自己在慈善事业上的努力,视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003年12月18日,贵州省慈善总会正式成立,省委组织部经过再三筛选和考虑,决定推荐德高望重、为政清廉、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原贵州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王思明同志为会长。虽然当时王老已身兼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贵州省布依学会等四个协会的会长职务,但是一听说是做慈善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省委组织部的推荐。
贵州省慈善总会成立之初,得到省财政划拨的500万创始基金。王思明就任会长职务后,在多次工作会议上他都对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钱都是慈善基金,要用在刀刃上,谁胆敢挪用一分善款就是犯罪。”那时,慈善总会没有相机,每当有活动需要照相作为资料存档时,都要去借相机,王会长知道后,就从自己退休工资里拿出两千元钱交给办公室的负责人说:“总会刚成立,筹募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宣传工作很重要,要及时抓紧抓好,相机是不能缺少的,我也出点力,这点钱用来买照相机吧!”王思明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每一位工作人员。
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三都水族自治县身残志坚的水族教师陆永康,为了让偏僻山乡里水族孩子能够受到教育,他“跪教”36年。王思明得知陆永康的事迹后,专程到他曾经工作过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赶到羊福镇羊福小学探望慰问陆老师,并当场题写了“民族师魂”的横幅勉励他。王思明看到校舍简陋、学生没有食堂就餐,回到贵阳后马上与省慈善总会的同志讨论研究,决定为该校解决10万元资金,为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
贵州省慈善总会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8年,黔东南、黔南地区遭遇几十年未遇的洪水灾害。这个消息对外公布后,慈善总会每天都接收到大量来自全省、全国各地的捐赠,一天下来年青人都累得直不起腰,而77岁高龄的王会长却坚持和大家一起做好水灾的捐赠工作,直到灾情缓解后一段时间。”“王会长最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慈善工作就是要时刻关心和关注困难者的生活’。”
在王思明的带领下,贵州省慈善总会在贵州慈善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许多动人的乐章和感人的故事。在王老的陈列架上,记者看到了一组特别的奖状和奖杯:“慈善贡献奖”、 “慈善书法家”、 “中华慈善贡献奖”。在王老一生的从政生涯中,获得的奖状奖杯无数,而他却郑重地把这几个奖杯和奖状与其珍藏的艺术品一同陈列了出来,可见“慈善”二字在他生命和生活中的分量如同至宝。
后记:采访王老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当把这些点滴见闻书写成文字后,我脑中深深印下的只有那个聊到兴头上总会捂着嘴“嘿嘿嘿”直笑如玩童似的慈祥老人。而每当清晨,我看着小区里晨练的老人时,我又想起了站在“思民书屋”楼顶的亭子里,王老指着屋前一片荒芜的山丘对我们说:“那一片地已经规划成一个汽车城,等汽车城建起来后,这里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的富裕,小西寨一定又是翻天覆地的大变样。”接着他又指着屋后一片布依风水林告诉我们:“我筹资在那里修建了一个对歌台,等到了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可以到那里去对歌了。经济越是发展,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会越多,但永远不能丢弃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
链接
人物名片
王思明,1932年6月生,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人,布依族。曾任惠水县委书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第七、八届常务副主席。曾任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三大代表。现任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会长、贵州诗词学会顾问。平生喜爱诗歌、摄影和书画艺术。著有诗集《民族颂歌》、《高歌颂贵州》。
王思明诗词选
红枫湖畔迎新春
欢歌鸟语情满湖,
百里湖岸建新庐;
苏杭天堂人工造,
红枫波涌船自如。
黔菜美食颂
四方客人来夜郎,
古味山珍请遍尝。
黔菜千年成特产,
别有风味举箸香。
布依西寨之歌
布依西寨新歌台,
新朋好友赛歌来;
小康农村齐努力,
中华美德育人才。
天路颂
青藏铁路走天涯,
穿越昆仑进拉萨;
世界屋脊红旗展,
天书一卷散鲜花。
退休勉言
五十载,意志坚。
明方向,话新鲜。
爱祖国,想人民。
讲真话,实事行。
遵法纪,保晚节。
广交友,献余热。
勤读书,常写字。
身心健,长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