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的艺术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er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饮食文化之道,突出反映在“五味调和”上。有人说欧美人吃的是食物,追求的是营养,中国人吃的是味道,追求的是至味。这话虽不确切,但中国烹饪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味的艺术。“五味调和”是中国古老的调味理论。《周礼?天官》就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记载。古人以味在人体中起的作用作为“和”的先决条件。明代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又总结出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的“五欲”原则,阐发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与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相通和统一。《吕氏春秋?本味》对调和之事更有其精辟的论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这里的“和”是为了寻求味的适中,实现综合的味感,即融五味于一肴,达到菜肴整体风味的最佳效果。这种“五味调和”的古朴理论至今还影响着调味技术的发展。今人总结的食物各味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扩散”、“相克相乘”等等调味之道无不源出于此。事实上,那些调和之事的精妙要求,至今也还是制作美味之要诀。
  中国烹饪所用的调味品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大凡从盐、醋、酱、糖、辣椒到酒、糟、胡椒、花椒乃至中草药等约数百种,但是,倘若只用某种单一的味料,或调制的不适度,或不进行节制,就难以形成美味;将众多味料“合”在一起,就能使朵颐快感上升为品尝美感。所以说,味之美只能存在于味道的多样统一之中,“和” 乃味之美的根本标志。
  烹饪要使五味“和”,即从差异到平衡,必须“善均五味”,掌握“调”的本领。中国调味技艺堪称世界之最,其传统的准则主要有本味论、主味论、时令论、适口论、养生论、风味论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准则,都离不开“调”的技艺。这里的“调”指的是调味,但却不限于盐、醋、酱、糖之类味料的调,而是指利用主料、辅料、味料的配合及各种烹调的手段来美化菜肴的味道。这是因为美味的获得是多种因素的产物,绝非单靠味料所能形成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化菜肴味道的“调”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具体分析,正像《吕氏春秋?本味》所说:“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精妙微纤。”这里讲究的是分寸和整体配合,一切以味的谐调为尺度,或辛辣、或浓郁、或爽利,均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味的美化方法很多,主要是去除食物本身的恶味,激发食物固有的美味和创制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其手段无非是涤除、压盖、化解、烘托、改进与融合。试以古代煮肉羹加醋、盐为例认识去除恶味和扬善美味之道。醋不仅仅代表酸,并且可以消杀恶味,这是因为肉类含有臊、膻、腥等不良气味,必须用醋酸稍加消杀;盐亦不仅仅代表咸,并且可以“提味”,即能把别的美味突显出来,这是因为肉类含有呈鲜物质,但只有加盐后才能激发出来。然而这两种效应又必须让呈腥、膻、臊和呈鲜的物质与致酸、致咸的物质发生“化合”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条件则是让它们溶于水中,用火加热促其反应,其格式与“二氧化碳”一样,表明“和”是一种化学生成,因为只有将食物溶于水中加热,物质的“亲和力”才能发挥出来。烤法难以提供这一条件,只有烹煮法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中国饮食文化能形成“合”的概念的主因。至于创造食物原本没有的新味,更是中国烹饪文化的本质。“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的时候,就被视为变化和创新的学问。孔颖达在《易?鼎?正义》中说:“烹饪成熟,能成新法”,“革去故也鼎成新,明其烹饪有成新之用。”反复强调了一个“新”字。熟悉烹饪工作的人都知道,优秀厨师的最大特色是能够将众多的主料、辅料和调味品,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和步骤,精妙地综合于一锅,使其相互浸润、渗透和融合,互补于菜肴之中,使之变革为一种与下锅时的各种物料都不一样的全新美味。如为很多学者选为典型例子的“萝卜鲫鱼汤”,其原料本是羊肉、鲫鱼和萝卜,经在锅中烹调,相互浸润和渗透后,既没有了羊肉味,也没有了鲫鱼味,更没有了萝卜味,而是融合变革成一种异常鲜美的全新味道。需要指出的是,这各种物料的“和”,决不同于“杂”,而是“集多味一品而取其和”,是要求在调和多味中,使之产生一种全新而美妙的艺术境界,即来源于诸味,而高于诸味。可以说一个“和”字,产生了味的飞跃。
其他文献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光这么说还显得平常,因此,必须立即说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个,都很大,而高原则是世界屋脊。那就是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  人和不如地利  在古代,那樣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于穿行的。结果,这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隔绝机制”。幸亏,它地盘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泽。人们安于
期刊
关于攀岩  阳朔——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建的圣地。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你来到阳朔,若是没有体验过这里的攀岩,那就等于没有真正体验过真正的阳朔之旅!阳朔的攀岩环境全国第一,亚洲第二,全世界前五……非常多的完美路线,每年会吸引国内外大批自由攀岩爱好者不断慕名前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站在阳朔的任何位置朝任意方向望去都能看到可以攀岩的地方。阳朔周围群山凸起,它们彼此很多互不相连,大部分的海
期刊
很久以前,在南美大陆的荒原大地上,一群智者镂刻出一组晦涩、神秘的几何图案-----纳斯卡线条。后人对这些庞大线条的意蕴凭空猜测、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权威的答案。但有一部分人坚信,古人一定是发明了一种能载人上天的飞行器,否则雕刻者们不会费尽心机地去创作这些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欣赏到的神秘线条。  而今,即使没有航天飞行器,我们也能欣赏古代智者创造的传奇,目览从天上俯瞰地下的壮观,镜头伴舞轻风,耳语白云,
期刊
有一句连不喜旅行的人都熟透的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说的是桂林山水天下最美,阳朔山水则是桂林山水中最美的。在我们正在使用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20元的背面的图案,就是位于阳朔县兴坪镇的漓江风景。唐代大诗人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象地浓缩了桂林山水特色;中国开国元帅陈毅一句“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将人对这一带山水的迷恋之情推到极致。多年前,一些外国背包客来
期刊
DJI的Phantom在有些朋友眼中可能只是个新奇的高科技玩意儿,不过在某些人手里,它也能变成为工作、生活添筹码的生产力工具。这方面,霍华德·W·巴菲特无疑做得不错:  霍华德·W·巴菲特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孙子,他和他父亲一起经营了一个农场。最近,他买了一台Phantom 2 Vision+。霍华德买这台无人机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给他的农场拍宣传片。虽然霍华德没有一点无人机操控经验,但在试
期刊
春天来了,这是出行的季节,踏着春色,闻着花香在自然中感受季节的变换,感受生命的色彩。期待了几个星期,通天蜡烛火一样红的山花牵引着思绪,在春天的这个周末走进山野,来一场绚烂的追逐。  天气并不像期待的那样艳阳高照,还没有到目的地,就迎来一场磅礴大雨。车窗外,漫天飞雨裹挟着冰雹落下,雨雾迷蒙中,前方的道路不断地延伸。下了高速,上国道,最后车行至在一条满是绿荫的县道上,道路很窄,很长,路上少有来车。这样
期刊
“你拍得不够好,因为站得不够近。”来自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话犹言在耳,而在采访沈玲之后,我深信所谓的“近”具有物理和情感的双重意涵。  就在2016年11月初,中国航展在一阵阵惊叹中落幕,现场人头攒动,但更多的人是通过影像来体验这份惊险和刺激。由资深空军摄影师沈玲拍摄的“蓝天芭蕾”,歼-20的潇洒舞姿让人印象深刻。这位61岁的空军大校,在一年前退休,珠海航展再次出山,作品在中
期刊
线路1  30KM,阳朔→白沙镇→遇龙河山泉居→遇龙桥【微笑的鱼】客栈→遇龙河沿江而下→大榕树公园→月亮山  从阳朔县城到白沙镇约9公里,左拐,约2公里,骑行1小时左右到达遇龙桥。 看重重叠叠的山峦和清澈的江水、古朴的石桥,江边洗衣洗菜的妇女,一片祥和,极具诗意。遇龙村有一乡村酒店——山泉居,极具诗意。  遇龙河沿江而下都是小路,颠簸得厉害,有时还要扛车步行,建议租辆有防震的车,还要注意车的后挡泥
期刊
这是一家小店铺,前面做门市,后面住家。  星期天早晨,老板娘的儿子从后面冲出来,对我大叫一句:  “我告诉你,我的电动玩具比你多!”  我不知道他在跟谁说话,四面一看,店里只我一人,我才发现,这孩子在跟我作现代版的“石崇斗富”。  “你的电动玩具都是小的,我的,是大的!”小孩继续叫阵。  老天爷,这小孩大概太急于压垮人,于是饥不择食,居然来单挑我,要跟我比电动玩具的质跟量。我难道看起来会像一个玩电
期刊
攀岩最大的快乐不仅是与自然岩壁的亲密接触,更是从中挑战了自己的人生。攀岩者西唐说:“你不会想到跟别人比,你只有跟自己比。攀岩的时候,你会更加专注,分析自我的心理,一个人内心的弱点和优点都会在这时候被无限放大。”  天生攀岩圣地  阳朔的山,美在其拔地而起、峭壁林立。  看得多了,难免会觉得它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攀岩者西唐看来,这可能就是懦弱者的借口了。  西唐不是阳朔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