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反省与宗教忏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千方百计想去赎罪,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而痛苦不堪。
  《大浴女》讲述了“文革”时五七干校学员章妩为了回城照顾女儿尹小跳和尹小帆,虚开病假条,与唐医生发生婚外恋,生下女儿尹小荃。尹小荃两岁学步时不幸跌入无盖的污水井中死亡,而不远处的两个姐姐却没有阻拦,都保持了沉默和旁观。尹小跳从此就带着一种深深的负罪感生活,她的一切都在痛苦回忆中变形。
  其实,尹小荃的死亡并非她一个人的过失。很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共同“犯罪”。而在尹小荃事发前,积极谋划,作好准备工作——事先费力地将井盖儿钩开的唐菲则堪称“罪魁祸首”。但是,这种沉重的负罪感却让尹小跳一个人肩扛了下来,而其他人如唐菲和尹小帆则始终没有明确的自我赎罪的念头。或者说,是尹小跳一个人主动地把罪恶肩扛了下来。然而这一选择,并不轻松。尹小跳似乎觉得尹小荃的死对自己,对父亲都是一种解脱、抚慰,因为她在内心深处早就潜伏着杀死尹小荃的念头:在这之前,她就一直把母亲章妩和唐医生的私生子尹小荃的出生看成是侮辱和灾难。她“杀人”是为了替她的家庭消灭不光彩。所以她才会近乎本能地把这一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她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永远记住了她和尹小帆在眼见尹小荃就要落井时候的拉手和她在尹小帆手上的用力。“那就是阻挠的力量,那就是杀人的力量。”
  由此,尹小跳陷入了焦虑性人格障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她的内心与愈加沉重。极具象征意味的三人沙发,不时地在她心里重复闪现。原因很简单:它是尹小荃坐过的,在尹小跳眼里它就成了令自己怨恨的美丽的尹小荃的化身,也就是自己犯罪的象征,令她的生活充满犯罪的恐惧,成为她内心分裂与压抑生活的见证。沉重的负罪感使尹小跳有了一种畸形的“受虐”心理。她甘愿当第三者,甘愿忍受方兢无赖式的爱情逻辑对她纯真情感的捉弄,忍受尹小帆对她的心理“施虐”。当被妹妹尹小帆揭短时,她那“下沉的心理竟然漾起一股绝望的甜蜜”。方兢的情感捉弄被小跳视为不是伤害,而是赎罪的磨练;尹小帆的“施虐”已不是“施虐”,而是值得同情的可以理解的行为。她觉得“自己理当被折磨的,被残忍地,淋漓尽致地大折磨一次。从此她也不欠谁的什么。”
  心理上的“身体自虐”笼统地讲,表现为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等。《大浴女》中就展现了这一骇人的现象。典型的就是尹小跳为了表明自己从此将与方兢彻底断绝关系,焚烧方兢写的情书的那一片段:她把情书放进一只不锈钢洗菜盆端进厨房,划根火柴点着它们,还用一双筷子轻轻翻动着火中的纸页。在盆里只剩下一堆轻薄的灰烬后,她把它们收进一只喝果汁的玻璃杯,再冲入一杯白开水。“她有一种把它喝掉的欲望,让那些黑色的文字在她的身体里存活或者灭亡。她就喝它,先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后来就大口吞咽起来,以至喝光。”喝完后,她的肠胃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还居然自信自己的情绪是镇定的。
  铁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幽婉的笔触深入到复杂深邃的人性世界中去,她的作品中常常将中国传统的反省意识与西方传统的忏悔意识有机结合。《大浴女》就是成功的典型:
  是谁让你对生活宽容大量,对你的儿童出版社尽职尽责,对你的同事以及不友好的人充满善意,对伤害着你的人最终也能粲然一笑,对尹小帆的刻薄一忍再忍,对方兢的为所欲为拼命地原谅拼命地原谅?谁能有这样的力量,是谁?尹小跳经常这样问自己。她的心告诉她,单单是爱和善良可没有这么大的能耐,那是尹小荃。
  她哭着,任眼泪冲刷脸面打湿衣襟,这哭泣就仿佛是更替另一种心境的预备。之后她进入了冥想,她拉着她自己的手走进了她的心中。从前她以为她的心只像一颗拳头那么大,现在她才知道她错了,她的心房幽深宽广无边无际。她拉着她自己的手往心房深处走,一路上到处是花和花香,她终于走进了她内心深处的花园……她拉着她自己的手走着,惊奇自己能为人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花园,这样的清风和这样的爱意。她是在什么时候开垦的这花园,她是在什么时候拥有的这花园?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的营造?是与生俱来的吧,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的,你必须拉着你的手往心灵深处,你必须去发现、开垦、拔草、浇灌……当有一天我们头顶波斯菊的时候回望心灵,我们才会庆幸那儿是全世界最宽阔的地方,我不曾让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栖息在杂草之中。……她拉着她自己的手一直往心灵深处走,她的肉体和她的心就共同沉入了万籁俱寂的宁静。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铁凝强烈的反省意识和忏悔意识。反省是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即自我的内心省察,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是“问心无愧,何所畏惧?”孟子将这样反躬自省的修养方法概括为“反求诸己”。这种被现代学者称为“内在超越”的修养方法,被历代儒家奉为君子之道。
  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更多是一种基于日常人性的压抑心理,或自虐。在《大浴女》中,铁凝对尹小跳的处理的虽然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反省,但这回它只是作为大解脱——“忏悔”前的一次预演,只是作为一个解脱的过程。西方宗教忏悔意识的引入,可见铁凝小说已经具有西方的宗教意识。
  尹小跳最初选择的是反思,她对当初的罪行不断反思:“那是一个含混而又果断的动作,是大事做成之后的酣畅,还是恐惧之至的痉挛?”尹小跳后悔尹小荃事件的发生,“这个两岁的小美人儿把尹小跳变得鬼鬼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人穷志短,背负着一身的还不清的债。她对尹小荃充满惊惧,尹小荃让她终生丧失了清白的可能”,但是她又不得不回头感谢它:“是这个死去的孩子恐吓着她又成全了她。她想象不出一个死的孩子,能养育她的活的品格。她这品格是无人能够说出不好的,那应该是人类的文明所向。”假如没有尹小荃事件,就不可能形成尹小跳的人格追求。她终究不能靠反省达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她又找到了另一根救命稻草——“忏悔”。只不过这回忏悔对象不是西方抽象的耶稣,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尹小跳将方兢的不忠视为难得的救赎机会,把属于她的罪恶告诉陈在,坦然承认她对尹小帆的“拉住”……
  如果说“反省”更大程度上是自救的话,那么“忏悔”则更多地带有他救的意味,或求诸某种信仰,或依靠某个对象来帮助自己脱离灵魂的“孤岛”,彻底地摆脱“阴暗”心理。在铁凝笔下,忏悔的功效似乎超越了反省的功效。通过“忏悔”,她终于“头顶波斯菊”,回到无罪的本初,走进了内心深处的花园。因此,如果说《大浴女》中的浴女指的是尹小跳的话,那么她正是一个经历了人生的炼狱——大浴——大磨难后灵魂得以升华的人。通过灵魂的荡涤,走向一个澄静清明的境界。
其他文献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是指导学生掌握古典文学欣赏方法的重要范本。同时,对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来安排,诗歌散文各有三个单元,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以下专题学习任务:诗歌单元是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作的旨意;体会诗歌的声韵;散文单元是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上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从章法上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散文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并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运用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触觉,细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际遇、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抒发了古代女子内心或欢快或思念或愁苦的真情实感,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诗词截然不同,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色彩。  一、温软熨帖、通俗别致的话语方式  清初词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易安体为“用浅俗之语,发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并按照一定的线索有机组合,使高中的诗歌教学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淀、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苏教版在诗歌教学板块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两个诗歌阅读范本。无论是从板块的切割、篇目的选择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给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阅读鉴赏素材。教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组成,在整个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古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着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论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得到这位好老师的帮助,从而激发学
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多听、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创设表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充实作文内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丰富作文的题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丰富而充盈,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  一、引导多听多看,找寻创作源泉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写
【摘 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新课标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尊重培养个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角度常常不同,因而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就往往因人而异。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于同一则语言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汉民族语言特
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小学课本的插图明显多于中学。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图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训练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到有意识的运用“图示”,深切的感受到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兴趣最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