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于娜(1981年-)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领域和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师教育管理体制顺理成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灵活。转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幼师转型;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师转型
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幼师教育也在不断的前进和转型。其转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摸索,2001年~2005年间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时提高内涵和质量。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达到专科学历甚至是本科学历水平。幼师师资培养层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养年限来讲,最短需要三年,最长的是法国,对幼师师资实行的是“3+3+2”的培养体制,即3年高中毕业后择优录取,先接受3年大学通识课程,再进行2年专业培养。
可见对幼师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由三级师范转型为二级师范,由中专性质升格为大专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中专学校合并成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幼教师资职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儿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殷红博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与我们谈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她认为:未来二十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未来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已经具备成功所必须的综合潜力了。这种综合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正是良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国内外研究中都有体现。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关键期早教将决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专著里谈到幼儿教育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的。
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转型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整体上提高幼师师资队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儿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幼师专业的学生就是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师师资的素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转型后幼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决定转型后的高等学校的幼师专业既要有师范性,也要有职业性。幼师专业的建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构建满足上述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幼师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我们传统的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艺术教育和“三学六法”为主体。即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幼师专业的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而来。
例如,从师范教育延伸过来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基础等文化课和书法、美术、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课程;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等;从教育学专业延伸过来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甚至还有幼儿保健卫生学等;从艺术院校延伸过来的基本琴法、钢琴、声乐、乐理、舞蹈、视唱练耳、美塑等。这些课程不仅保留着师范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一直沿用着之前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课程体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系混乱,内容庞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不太适合现代新型的幼师教育。
幼师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师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最后才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主体应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类课程。包括文化课、体育课及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类: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承担着专业立论的功能,它必须紧密结合幼师教育专业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学科的精华。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婴幼儿保育等。 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和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
第三类: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这里重点说明两种技能。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如教师口语技能、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等,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写作技能,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设计、教学笔记、幼儿成长记录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素材、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 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简笔画、手工甚至社交礼仪等;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沟通的技能、组织管理班级技能、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布置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發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等。
第四类:实践性课程。包括各类见习与实习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实际上,课程建设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幼师教育专业调整好,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资,才会不辜负幼师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面向21世纪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R〕//教育部师范司.师范教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2001.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2008.
〔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1.
摘要: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领域和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师教育管理体制顺理成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灵活。转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幼师转型;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师转型
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幼师教育也在不断的前进和转型。其转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摸索,2001年~2005年间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时提高内涵和质量。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达到专科学历甚至是本科学历水平。幼师师资培养层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养年限来讲,最短需要三年,最长的是法国,对幼师师资实行的是“3+3+2”的培养体制,即3年高中毕业后择优录取,先接受3年大学通识课程,再进行2年专业培养。
可见对幼师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由三级师范转型为二级师范,由中专性质升格为大专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中专学校合并成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幼教师资职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儿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殷红博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与我们谈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她认为:未来二十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未来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已经具备成功所必须的综合潜力了。这种综合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正是良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国内外研究中都有体现。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关键期早教将决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专著里谈到幼儿教育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的。
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转型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整体上提高幼师师资队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儿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幼师专业的学生就是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师师资的素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转型后幼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决定转型后的高等学校的幼师专业既要有师范性,也要有职业性。幼师专业的建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构建满足上述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幼师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我们传统的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艺术教育和“三学六法”为主体。即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幼师专业的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而来。
例如,从师范教育延伸过来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基础等文化课和书法、美术、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课程;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等;从教育学专业延伸过来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甚至还有幼儿保健卫生学等;从艺术院校延伸过来的基本琴法、钢琴、声乐、乐理、舞蹈、视唱练耳、美塑等。这些课程不仅保留着师范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一直沿用着之前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课程体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系混乱,内容庞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不太适合现代新型的幼师教育。
幼师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师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最后才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主体应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类课程。包括文化课、体育课及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类: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承担着专业立论的功能,它必须紧密结合幼师教育专业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学科的精华。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婴幼儿保育等。 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和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
第三类: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这里重点说明两种技能。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如教师口语技能、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等,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写作技能,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设计、教学笔记、幼儿成长记录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素材、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 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简笔画、手工甚至社交礼仪等;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沟通的技能、组织管理班级技能、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布置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發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等。
第四类:实践性课程。包括各类见习与实习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实际上,课程建设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幼师教育专业调整好,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资,才会不辜负幼师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面向21世纪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R〕//教育部师范司.师范教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2001.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2008.
〔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