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描述和规定看不完全性定理的悖论关联及哲学意蕴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lee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悖论有着耐人寻味的不解之缘。涉及描述自身规定的悖论本身就是描述边界的界碑,此界碑表明了形式系统本身的不完全性。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根源于规定的不完备性,它从形式上证明了,任何封闭的描述体系都是不完全的;悖论是走向新领域的门枢。在人类理性的边界处做出的规定,正是形式系统甚至所有封闭的理论体系不完全性的根源,从而正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根据。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悖论关联,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意蕴。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and paradox have an intriguing indissoluble bond. The paradox involved in describing its own provisions is itself a boundary monument, which shows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ormal system itself.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stems from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rules. It formally proves that any closed description system is incomplete; the paradox is the pivot to the new domain. Provisions made at the boundary of human rationality are precisely the root causes of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ormal system and even of all closed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are therefore the basis for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The paradoxical connection of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 has extremely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其他文献
在广义梯度近似(GGA)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BaZr0.5Ti0.5O3的电子结构、力学性质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得到该晶体的晶格常数为4.145925A,且此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提出类本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本性.高清海丰富和发展了类本性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论证.异化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批判性概念
理论-实践问题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现代的巨大变迁.从理论对于实践和制作的优先性到实践地位的提升,再到将实践还原为生产活动,理论-实践问题不仅没有厘清反而更加陷入混
20世纪上半叶,有关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不仅受到重视,而且出版了一批相关著述。史学理论著述因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性质在近代中国史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理论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有关行政治理和建设的思想对于当下政府软实力建构仍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如以民为本、决策传统、为政以德、以和为贵、修己安民等思想,对
找到一个可以完全表达某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英文词汇是困难的.正确的英文词汇要能够运用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而不只是表达在某个特定文本中的中文概念.但中文术语有多义、变化
由于文化背景及创始人生平和职业的差异,使得墨家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呈现出绝然不同的趣味:亚氏学说是以城邦自由个体为主体的、休闲的、雅致的,是在富足的基础上对
当代的文明对话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步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一次启蒙这一“没有他者的启蒙”在作祟。在西方中心主义强势主导的第一次启蒙的框架下,文明之间真正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交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于数字空间之中的交往,在主观方面,人类自身对于交往深入的需求以及突破现实限制的渴求
隐喻信念真值的提出是基于语言的认知体验观.隐喻真值的存在具有其产生的认知神经理据以及社会、文化理据.究其本质,隐喻的真值是基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主-客互动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