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模式解决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从问题模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入手,分析问题模式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较为适合的整合途径指导策略,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个更高的平台。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问题模式 问题模式解决教学 途径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课堂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问题的形成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把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关键。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常常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通过这种“问题解决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地位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这一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这一现象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同时,“基于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并且形成探究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积极,主动地讨论交流,有时不能达成一致而据理力争。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展现出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找到最终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使他们树立起探究的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协调略策和途径
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三大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它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抓住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性。学习过程也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宇宙星体,从细菌病毒到高等动植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有意识地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引发认知碰撞,充分展示严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能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正是考虑到人的这些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教师要鼓动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现象,自主地搜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通过类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等活动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突破探究式教学的难点——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交流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的指导从单一转向复杂、综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难点之一。探究式教学要面对大量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向课本外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放,也可能向学科外的其他学科开放,还要实现与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区别很大的学生群体的高参与度,这也给探究式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来获得感性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去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因此探究课题应以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且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为宜,最好从具体问题人手。学生对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很有兴趣的,由原来课堂上的“听讲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
参考文献:
[1]陈俊,让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大行其道[J],生物技术世界,2014,(4).
[2]林三睦,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生物教学,2002,(5).
[3]徐启发,生物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J],中学理科,2006,(2).
[4]刘立,关于生物化学实验成绩评定的改革[J],生物学杂志,2002,(6).
作者简介:林胜兰(1985-)女,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 问题模式 问题模式解决教学 途径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课堂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问题的形成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把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关键。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常常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通过这种“问题解决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和地位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有效科学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师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的紧张而热烈的螺旋式递进氛围中进行交流和学习。肯定地讲,这一过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刺激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一个充满疑问与悬念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为了获得对问题的合理解释,会引起思维的积极反应。当教师讲到某一个自认为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时(教师根据以往经验确认的),会停下来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会猛然地从专心的听讲中进入思考中。这一现象说明,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而且从心灵深处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使其主体性意识得到复苏和加强。同时,“基于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新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答疑解惑的强烈欲望,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
(二)有利于学生间讨论交流,并且形成探究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可能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逻辑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便会与周围的同学热烈,积极,主动地讨论交流,有时不能达成一致而据理力争。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适时的诱导,使他们展现出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内心体验。在讨论交流中,最后必定会形成共识,找到最终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使他们树立起探究的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必将会引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敏锐性、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协调略策和途径
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三大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它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抓住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性。学习过程也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宇宙星体,从细菌病毒到高等动植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最佳同化渠道,有意识地创设认知教学情境,引发认知碰撞,充分展示严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所以,教师能否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突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过程性。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突出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爱因斯坦说过:“结论几乎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正是考虑到人的这些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教师要鼓动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现象,自主地搜集与探究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和迁移的方法,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解释。通过类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从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等活动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突破探究式教学的难点——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交流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的指导从单一转向复杂、综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难点之一。探究式教学要面对大量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向课本外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放,也可能向学科外的其他学科开放,还要实现与学习经验、生活经历区别很大的学生群体的高参与度,这也给探究式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来获得感性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去解决科学前沿的问题,因此探究课题应以与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且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为宜,最好从具体问题人手。学生对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很有兴趣的,由原来课堂上的“听讲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
参考文献:
[1]陈俊,让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大行其道[J],生物技术世界,2014,(4).
[2]林三睦,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功能[J],中学生物教学,2002,(5).
[3]徐启发,生物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J],中学理科,2006,(2).
[4]刘立,关于生物化学实验成绩评定的改革[J],生物学杂志,2002,(6).
作者简介:林胜兰(1985-)女,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