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6月,国府南迁,有着七百余年帝都历史的北京,遂降格、沦落、易名为北平特别市。为此,北平特别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于次年7月,编辑出版了《北平指南》一书,向各界推介北平,颇有一丝重振昔日帝都雄风和京师风韵之意味。不过,此书所收有关北京的历史资料确实极为丰富,对今人了解民国初年乃至清末北京的史地、人文状况也确实大有裨益。今年时逢马年读此书,难免对其所收带“马”的街巷更感兴趣。经查,该书所收首字为马的街巷有48个之多,而这些首字为马的街巷,绝大多数都在今二环路内。即使有的街巷已出城,也离城根不远。这种状况实难责怪作者,一是当时北平特别市范围极其有限,通州、昌平、顺义等远郊区县当年属河北省管辖,故不可能收入通州的马驹桥;二是当年北京郊区多为荒凉贫困的农村,故连今北三环的马甸都未收入。所以,若算上所有带马字的街巷,再扩大到今日北京的远郊,那么以马冠名的京城街巷,包括村镇,就数不胜数了。以马冠名的京城街巷大体分为四类:
一、因聚居马姓人而名
钱文忠教授认为“今天马姓作为中国的大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北京地处北方,又是数百年帝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自然聚居了许多马姓人,特别是马姓名人。姓马的人一多,其所居街巷,自然要带个马字。
如左安门外有马家村,永定门外有马家堡。马家堡是北京西南郊一个有名的大村镇,清代中期曾是北京西南郊的交通要道。出入北京的人都在这里喝水、吃饭、歇脚。清末,一度是京汉铁路的始发站——马家堡车站。因此马家堡从原来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发展成一千多户的大集镇,日益繁华起来。京汉铁路原叫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到汉口),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由于卢沟桥距北京较远,进出北京不方便,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卢沟桥向东修铁路至马家堡。现在马家堡村西还残存着一段铁路的路基和车站的痕迹。民国初年,铁路改线进城,马家堡车站即废止。今永定门外仍有马家堡路。
又如马家胡同,德胜门外有东马家胡同、西马家胡同,德胜门内也有马家胡同(又称马家大院)。此外,还有两处马家井,一处在前门外,一处在东郊。以及马家头条、马家二条,民国属内四区,今属西城区,称六合头条、六合二条;马家楼胡同,民国属内五区,东通地安门大街,今已无存。
以马姓名人冠名的胡同至少有三处:一为马大人胡同。在中国美术馆东北侧。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北与道湾胡同、南阳胡同相通。长约半公里。此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马定大人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马家胡同,宣统时称马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育群胡同。
二为马将军胡同。位于交道口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剪子巷,西止交道口南大街,中与文丞相胡同相交。明代属教忠坊,称马将军胡同,因曾有一姓马的将军居住而名。清代属镶黄旗,民国属内三区,今属东城区。1965年改称东旺胡同。
三为马状元胡同。位于西城区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护仓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清初称麻状元胡同,因清顺治壬辰科满榜首选状元麻勒吉居住此地而得名。后麻勒吉改名马中骥,麻状元遂称马状元,胡同亦改称马状元胡同,俗称状元街。1965年改称群力胡同。
二、因官署名中有马而名
1.以兵马司命名的街巷。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语,可见粮与草,兵与马关系密切。明永乐二年(1404)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定都北京后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为正六品衙门。各设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吏目一人,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沟渠街道等事,承担今公安局之某些职责。明代兵马司隶属兵部。清代兵马司隶属都察院。据说,兵马司初设时,街区凡有水火盗贼及人家细故之或须闻之官者,皆可一呼即应,救火、巡夜,清廉为政,不取分文。但是到后来日久弊生,始而捕盗,继而讳盗,終且取资于盗,同盗合污,不得人心。光绪十六年(1890)有大臣向皇帝禀奏,“京城地面捕务不力,请饬整顿”。光绪二十七年(1901)撤销五城兵马司,成立工巡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撤销工巡局,成立巡警部。北京设置警察总厅和内外城警察厅。此为北京警察设置之始。
兵马司机构虽然撤销,却被冠名京城街巷:其一是北兵马司胡同,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有支巷通东棉花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胡同因此得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六条。“文革”中改称大跃进路四条,后复称交道口南六条。1979年称北兵马司。1981年称北兵马司胡同。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1949年后曾为交通部。
其二是大佛寺东街(东城区)。该街为两条街合并而成。其东西向一段,明朝属仁寿坊,称中城兵马司。清朝属正白旗,称兵马司胡同。民国称南兵马司。1949年后沿称。南北一段,明朝时已形成街,但名称无考。清朝属正白旗,光绪时称大佛寺后街。民国时称大佛寺东街。1965年将两段合并,因地处大佛寺东侧,改称大佛寺东街。“文革”中一度改称高产街,后恢复原名。
其三是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城区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明代称西城兵马司,亦称兵马司胡同,因西城兵马司衙署在内,故名。1965年将沙井胡同并入改称兵马司胡同。
2.以驸马府命名的街巷。驸马,原本官职。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身份授官驸马都尉,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此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驸马遂为帝婿专称。
今二龙路地区东南有一石驸马大街。民国时属内二区,东西走向。东通宣武门大街,西通笔管胡同。该街历史久远,明代即称石驸马街,因明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景)府第在此而名。清代以南沟沿(今佟麟阁路)为界,分称东、西石驸马大街。西界原至闹市口中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更名新文化街。民国时,有石驸马后宅,属内二区,东通南沟沿,西通罗圈胡同。明代《宛署杂记》称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称后闸。清宣统年间称石驸马后宅,亦简称后宅胡同。1965年更名为文华胡同。24号院为李大钊故居,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因与马的饲养、交易、用品有关而名
1.以马厂命名的街巷。其一,小马厂路。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辖域的东北部。北起莲花池东路,向南东折至手帕口北街。小马厂原称马厂,元代以来,为驯马、放马的场所,清代八旗子弟常在此賽车赛马。马厂因临近白云观而繁华,白云观迤西的地方成为人们拴马、驴等牲口的地方而称马厂。1912年后商人在此辟建跑马场,经营赛马盈利,始称小马厂,后渐衰微。小马厂民国时属西郊,东通平绥路,西通双贝子坟东墙根,南通第一监狱后身。上世纪50年代相继在此兴建大批民宅,一改旧日荒凉景象。1965年将此地域分别命名为小马厂路、小马厂一至四巷、小马厂南里、小马厂西里。
其二,前马厂胡同和后马厂胡同。分别位于新街口地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明代统称马厂胡同。清代成为南北两条胡同,南侧的胡同称前马家厂,俗称前马厂;北侧的胡同称后马家厂,俗称后马厂。民国时,属内五区。1965年,这两条胡同分别并入了附近的小胡同后,定名前马厂胡同和后马厂胡同。
其三,马匹厂。民国时,属内一区,地处崇文门内,东通钱局后身,南通盔甲厂,北通苏州巷下坡。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北京站,今已无存。
除马厂外,养马的地方还有马圈,以致留下诸多称马圈的街巷。
一为今东城区广渠门内的观马胡同,其名称即与马圈有关。观马胡同,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延庆街,长约三百米。此处清代名观马圈,乾隆十三年(1748)称“官马圈”,系正蓝旗兵养官马的地方。清乾隆《京城全图》记载:这里原是“兵部马圈”。《京师坊巷志稿》载为“刘家马圈”。这里养的马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春季祭神时,专为太监乘骑用。圈里一年有十个月是空圈,每年快到冬至时,马圈的马官派人去塞外买马。经过驯养应付冬至祭天和春季祭神的差事后,就把马卖掉。不管马圈是否有马,马圈的官吏都要按月领马料,按规定人数领马夫的俸银。民国沿称。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现北部已拆除。
二为今广渠门外的马圈,《北平指南》记载:民国时属南郊,西通城根,南通渠(渠为广渠门之简称)外大街,北通黄带子墓。
三为今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南侧的辛安里。辛安里,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西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方砖厂胡同,全长约五百米。辛安里,清宣统时称马圈。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辛安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辛寺胡同部分并入辛安里。
四为民国时属内六区的马圈胡同,此胡同在东安门内,南通骑河楼,北通银闸,清代属皇城。因此地为乾隆时御马监养马之地,故名。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椿树胡同并入,改称骑河楼北巷。
此外,还有称马馆的街巷。民国时,马馆属内二区,地处西单一带,北通南安里。1965年,马馆并入南安里。
2.以马市命名的街巷。近年出版的《北京胡同志》仅载骡马市大街,但据《北平指南》载:京城马市有多处。
一为今骡马市大街,民国时此地马市与骡马市并称,属外二区,位于宣武门外,东接虎坊桥大街,西接菜市口。该地因明代的骡马交易市场而称骡马市大街。清初废此地骡马交易市场,街名延续前称,历经民国至今。
二为马市桥,民国时与羊市大街并称,在内四区(今属西城区),东通西四牌楼,西接阜成门大街。
三为马市大街,民国时有两条马市大街,一在内三区(今属东城区),安定门内,其南接王府大街,北接大佛寺东街;一在内四区(今属西城区),其东通黄城根,西通西四牌楼。
3.以马的身体、马具命名的街巷。马的神韵在马尾和马蹄,故京城多以马尾巴、马蹄命名街巷。最为著名的是马尾巴斜街,民国时属内五区,位于地安门外,南通东不压桥,北通药王巷。此地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另有马尾巴胡同两处,民国时一处称南慕义胡同,属内一区,在东单附近,南通南官场胡同,北通三条;另一处称北慕义胡同,属内四区,在东四附近,南通椿树胡同,北通灯市口。此处明代属澄清坊,清代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马尾巴胡同并入柏树胡同。此外,还有马蹄胡同,民国属北郊区,东通东后街,西通德外大街。因形似马蹄得名,1965年改称华岩五条,1981年并入张家大院。今已拆除,建成德隆小区9号院。
马具中的马杓、马掌最为人们熟悉,也被冠名京城街巷。《北平指南》载:京城有三个马杓胡同、一个马掌胡同。
第一处马杓胡同,在今东直门北大街西侧,民国时属内三区,该胡同东通北水关,西通安南营,南通羊管胡同。清朝该胡同属镶黄旗,即称马杓胡同。因胡同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形状似马杓而得名。1965年将马杓胡同北段改称北马杓胡同,南段改称南马杓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称红梅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现已拆除。
第二处马杓胡同,民国时属内四区,在阜成门内的王府仓胡同内。此胡同因位于小水车胡同之南,1965年更名为南水车胡同。因地处金融街在建区,胡同已拆除。
第三处马杓胡同,民国时属内五区,在安定门内的前圆恩寺内。今已无存。
以马身体某些部位,如马尾巴、马蹄命名街巷,其中最多的是马尾巴,有马尾胡同、马尾巴斜街、马尾沟等。
今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
《北平指南》载:民国年间有马尾巴胡同,在内一区东单附近,该胡同南通南官场胡同,北通三条。1965年马尾巴胡同并入柏树胡同。
《北平指南》载:民国年间有“马尾沟:西郊,平外,东通北礼士路,西接小老爷庙”。这里的“平外”是平则门外的简称,即今阜成门。其实这马尾沟距今二环路不远,当年却称西郊,可见当年北京之小,城外之荒凉。如今马尾沟虽已无存,却在北礼士路有马尾沟邮政所,说明马尾沟这一地名曾存在。 四、因马神庙而名
《三字经》中有“马牛羊鸡犬豕”之语,“豕”即猪。马牛羊鸡犬猪,人称六畜。六畜皆入12生肖,但马以其高大而俊美,温驯而骠悍,稳健而快捷,能挽车犁田,能驮重涉险,能驰骋疆场,受到人们的喜爱。更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交通往来、抵御外侮,都离不开它,而成为六畜之首。而马为人们喜爱的程度之高,更表现在修建马神庙,供奉和祭祀马神上。京城多处建有马神庙,不少街巷以马神庙冠名。《北平指南》中记载有四处马神庙、一处小马神庙、一处大马神庙、一处北马神庙。
1.四处马神庙分别为:内二区一个,在前门内,东通石碑胡同,西通铜井大院。此即今之南文昌胡同,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端南折至东绒线胡同。全长334米,均宽5米。清代称马神庙,以庙得名。8号为马神庙旧址,今大殿尚存,已为民居。1965年因其北有东、西文昌胡同而更名为南文昌胡同。
内六区一个,在东安门内,景山东。此即今之沙滩后街,清代属皇城,称马神庙街。民国时称景山东街。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老胡同并入,改称沙滩后街。55号、59号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1990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内四区一个,在西直门内,蒋养房路南。
外三区一个,在广渠门内大街路北。
2.小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外二区,在前门外,东通煤市街,西通给孤寺东夹道。清时称小马神庙,因巷内有小马神庙(又称“六馆祠”)而得名。原庙只有北房一间,已不存。巷名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改称培智胡同。
3.大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外二区,在前门外,东通煤市街,西通给孤寺东夹道。明时称马神庙街,属正西坊。清时称大马神庙,因巷内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马神庙而得名。巷名沿用至解放后,并有大马神庙头条、二条、三条与之相通。1965年将大马神庙头条、二条、三条并入,改称培英胡同。
4.北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南郊,在廣安门外,南通关廂,北通天宁寺。此处多坟茔和菜园。上世纪50年代,一些工厂宿舍相继建此,形成里巷,遂名新居东里、新居西里。
至于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马连道,在《北平指南》一书中,只有“马连湾:西郊,树村汎”寥寥八个字。“汎”同“泛”,可见当年这里之荒凉。如今,马连湾已称马连道,成为广安门外近一平方公里地域的总称。东起莲花河岸,西至湾子街,北起马连道北街,南至魏墙村。该地域原系沼泽地、苇塘和几处零星村落,小道旁多生长马蔺草,转音得名,自清末人们习称马连道。上世纪50年代相继在此兴建大型仓库、厂房、民宅。由于马连道一名著称,故将一批新兴起的路、街、巷、里都冠名马连道。改革开放后这里形成京城著名的茶叶一条街。
参考资料:
1.清人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
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胡同志》
一、因聚居马姓人而名
钱文忠教授认为“今天马姓作为中国的大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北京地处北方,又是数百年帝都,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自然聚居了许多马姓人,特别是马姓名人。姓马的人一多,其所居街巷,自然要带个马字。
如左安门外有马家村,永定门外有马家堡。马家堡是北京西南郊一个有名的大村镇,清代中期曾是北京西南郊的交通要道。出入北京的人都在这里喝水、吃饭、歇脚。清末,一度是京汉铁路的始发站——马家堡车站。因此马家堡从原来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发展成一千多户的大集镇,日益繁华起来。京汉铁路原叫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到汉口),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成。由于卢沟桥距北京较远,进出北京不方便,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卢沟桥向东修铁路至马家堡。现在马家堡村西还残存着一段铁路的路基和车站的痕迹。民国初年,铁路改线进城,马家堡车站即废止。今永定门外仍有马家堡路。
又如马家胡同,德胜门外有东马家胡同、西马家胡同,德胜门内也有马家胡同(又称马家大院)。此外,还有两处马家井,一处在前门外,一处在东郊。以及马家头条、马家二条,民国属内四区,今属西城区,称六合头条、六合二条;马家楼胡同,民国属内五区,东通地安门大街,今已无存。
以马姓名人冠名的胡同至少有三处:一为马大人胡同。在中国美术馆东北侧。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北与道湾胡同、南阳胡同相通。长约半公里。此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马定大人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马家胡同,宣统时称马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育群胡同。
二为马将军胡同。位于交道口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剪子巷,西止交道口南大街,中与文丞相胡同相交。明代属教忠坊,称马将军胡同,因曾有一姓马的将军居住而名。清代属镶黄旗,民国属内三区,今属东城区。1965年改称东旺胡同。
三为马状元胡同。位于西城区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护仓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清初称麻状元胡同,因清顺治壬辰科满榜首选状元麻勒吉居住此地而得名。后麻勒吉改名马中骥,麻状元遂称马状元,胡同亦改称马状元胡同,俗称状元街。1965年改称群力胡同。
二、因官署名中有马而名
1.以兵马司命名的街巷。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语,可见粮与草,兵与马关系密切。明永乐二年(1404)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定都北京后分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为正六品衙门。各设指挥一人、副指挥四人、吏目一人,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沟渠街道等事,承担今公安局之某些职责。明代兵马司隶属兵部。清代兵马司隶属都察院。据说,兵马司初设时,街区凡有水火盗贼及人家细故之或须闻之官者,皆可一呼即应,救火、巡夜,清廉为政,不取分文。但是到后来日久弊生,始而捕盗,继而讳盗,終且取资于盗,同盗合污,不得人心。光绪十六年(1890)有大臣向皇帝禀奏,“京城地面捕务不力,请饬整顿”。光绪二十七年(1901)撤销五城兵马司,成立工巡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撤销工巡局,成立巡警部。北京设置警察总厅和内外城警察厅。此为北京警察设置之始。
兵马司机构虽然撤销,却被冠名京城街巷:其一是北兵马司胡同,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有支巷通东棉花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胡同因此得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交道口南六条。“文革”中改称大跃进路四条,后复称交道口南六条。1979年称北兵马司。1981年称北兵马司胡同。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1949年后曾为交通部。
其二是大佛寺东街(东城区)。该街为两条街合并而成。其东西向一段,明朝属仁寿坊,称中城兵马司。清朝属正白旗,称兵马司胡同。民国称南兵马司。1949年后沿称。南北一段,明朝时已形成街,但名称无考。清朝属正白旗,光绪时称大佛寺后街。民国时称大佛寺东街。1965年将两段合并,因地处大佛寺东侧,改称大佛寺东街。“文革”中一度改称高产街,后恢复原名。
其三是兵马司胡同,位于西城区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明代称西城兵马司,亦称兵马司胡同,因西城兵马司衙署在内,故名。1965年将沙井胡同并入改称兵马司胡同。
2.以驸马府命名的街巷。驸马,原本官职。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身份授官驸马都尉,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此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驸马遂为帝婿专称。
今二龙路地区东南有一石驸马大街。民国时属内二区,东西走向。东通宣武门大街,西通笔管胡同。该街历史久远,明代即称石驸马街,因明宣宗顺德公主驸马石(景)府第在此而名。清代以南沟沿(今佟麟阁路)为界,分称东、西石驸马大街。西界原至闹市口中街,1969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更名新文化街。民国时,有石驸马后宅,属内二区,东通南沟沿,西通罗圈胡同。明代《宛署杂记》称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称后闸。清宣统年间称石驸马后宅,亦简称后宅胡同。1965年更名为文华胡同。24号院为李大钊故居,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因与马的饲养、交易、用品有关而名
1.以马厂命名的街巷。其一,小马厂路。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辖域的东北部。北起莲花池东路,向南东折至手帕口北街。小马厂原称马厂,元代以来,为驯马、放马的场所,清代八旗子弟常在此賽车赛马。马厂因临近白云观而繁华,白云观迤西的地方成为人们拴马、驴等牲口的地方而称马厂。1912年后商人在此辟建跑马场,经营赛马盈利,始称小马厂,后渐衰微。小马厂民国时属西郊,东通平绥路,西通双贝子坟东墙根,南通第一监狱后身。上世纪50年代相继在此兴建大批民宅,一改旧日荒凉景象。1965年将此地域分别命名为小马厂路、小马厂一至四巷、小马厂南里、小马厂西里。
其二,前马厂胡同和后马厂胡同。分别位于新街口地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明代统称马厂胡同。清代成为南北两条胡同,南侧的胡同称前马家厂,俗称前马厂;北侧的胡同称后马家厂,俗称后马厂。民国时,属内五区。1965年,这两条胡同分别并入了附近的小胡同后,定名前马厂胡同和后马厂胡同。
其三,马匹厂。民国时,属内一区,地处崇文门内,东通钱局后身,南通盔甲厂,北通苏州巷下坡。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北京站,今已无存。
除马厂外,养马的地方还有马圈,以致留下诸多称马圈的街巷。
一为今东城区广渠门内的观马胡同,其名称即与马圈有关。观马胡同,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延庆街,长约三百米。此处清代名观马圈,乾隆十三年(1748)称“官马圈”,系正蓝旗兵养官马的地方。清乾隆《京城全图》记载:这里原是“兵部马圈”。《京师坊巷志稿》载为“刘家马圈”。这里养的马是皇帝每年冬至祭天、春季祭神时,专为太监乘骑用。圈里一年有十个月是空圈,每年快到冬至时,马圈的马官派人去塞外买马。经过驯养应付冬至祭天和春季祭神的差事后,就把马卖掉。不管马圈是否有马,马圈的官吏都要按月领马料,按规定人数领马夫的俸银。民国沿称。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现北部已拆除。
二为今广渠门外的马圈,《北平指南》记载:民国时属南郊,西通城根,南通渠(渠为广渠门之简称)外大街,北通黄带子墓。
三为今东城区鼓楼东大街南侧的辛安里。辛安里,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西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方砖厂胡同,全长约五百米。辛安里,清宣统时称马圈。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辛安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辛寺胡同部分并入辛安里。
四为民国时属内六区的马圈胡同,此胡同在东安门内,南通骑河楼,北通银闸,清代属皇城。因此地为乾隆时御马监养马之地,故名。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椿树胡同并入,改称骑河楼北巷。
此外,还有称马馆的街巷。民国时,马馆属内二区,地处西单一带,北通南安里。1965年,马馆并入南安里。
2.以马市命名的街巷。近年出版的《北京胡同志》仅载骡马市大街,但据《北平指南》载:京城马市有多处。
一为今骡马市大街,民国时此地马市与骡马市并称,属外二区,位于宣武门外,东接虎坊桥大街,西接菜市口。该地因明代的骡马交易市场而称骡马市大街。清初废此地骡马交易市场,街名延续前称,历经民国至今。
二为马市桥,民国时与羊市大街并称,在内四区(今属西城区),东通西四牌楼,西接阜成门大街。
三为马市大街,民国时有两条马市大街,一在内三区(今属东城区),安定门内,其南接王府大街,北接大佛寺东街;一在内四区(今属西城区),其东通黄城根,西通西四牌楼。
3.以马的身体、马具命名的街巷。马的神韵在马尾和马蹄,故京城多以马尾巴、马蹄命名街巷。最为著名的是马尾巴斜街,民国时属内五区,位于地安门外,南通东不压桥,北通药王巷。此地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另有马尾巴胡同两处,民国时一处称南慕义胡同,属内一区,在东单附近,南通南官场胡同,北通三条;另一处称北慕义胡同,属内四区,在东四附近,南通椿树胡同,北通灯市口。此处明代属澄清坊,清代属镶白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马尾巴胡同并入柏树胡同。此外,还有马蹄胡同,民国属北郊区,东通东后街,西通德外大街。因形似马蹄得名,1965年改称华岩五条,1981年并入张家大院。今已拆除,建成德隆小区9号院。
马具中的马杓、马掌最为人们熟悉,也被冠名京城街巷。《北平指南》载:京城有三个马杓胡同、一个马掌胡同。
第一处马杓胡同,在今东直门北大街西侧,民国时属内三区,该胡同东通北水关,西通安南营,南通羊管胡同。清朝该胡同属镶黄旗,即称马杓胡同。因胡同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形状似马杓而得名。1965年将马杓胡同北段改称北马杓胡同,南段改称南马杓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称红梅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现已拆除。
第二处马杓胡同,民国时属内四区,在阜成门内的王府仓胡同内。此胡同因位于小水车胡同之南,1965年更名为南水车胡同。因地处金融街在建区,胡同已拆除。
第三处马杓胡同,民国时属内五区,在安定门内的前圆恩寺内。今已无存。
以马身体某些部位,如马尾巴、马蹄命名街巷,其中最多的是马尾巴,有马尾胡同、马尾巴斜街、马尾沟等。
今东城区东不压桥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马尾巴斜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
《北平指南》载:民国年间有马尾巴胡同,在内一区东单附近,该胡同南通南官场胡同,北通三条。1965年马尾巴胡同并入柏树胡同。
《北平指南》载:民国年间有“马尾沟:西郊,平外,东通北礼士路,西接小老爷庙”。这里的“平外”是平则门外的简称,即今阜成门。其实这马尾沟距今二环路不远,当年却称西郊,可见当年北京之小,城外之荒凉。如今马尾沟虽已无存,却在北礼士路有马尾沟邮政所,说明马尾沟这一地名曾存在。 四、因马神庙而名
《三字经》中有“马牛羊鸡犬豕”之语,“豕”即猪。马牛羊鸡犬猪,人称六畜。六畜皆入12生肖,但马以其高大而俊美,温驯而骠悍,稳健而快捷,能挽车犁田,能驮重涉险,能驰骋疆场,受到人们的喜爱。更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交通往来、抵御外侮,都离不开它,而成为六畜之首。而马为人们喜爱的程度之高,更表现在修建马神庙,供奉和祭祀马神上。京城多处建有马神庙,不少街巷以马神庙冠名。《北平指南》中记载有四处马神庙、一处小马神庙、一处大马神庙、一处北马神庙。
1.四处马神庙分别为:内二区一个,在前门内,东通石碑胡同,西通铜井大院。此即今之南文昌胡同,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端南折至东绒线胡同。全长334米,均宽5米。清代称马神庙,以庙得名。8号为马神庙旧址,今大殿尚存,已为民居。1965年因其北有东、西文昌胡同而更名为南文昌胡同。
内六区一个,在东安门内,景山东。此即今之沙滩后街,清代属皇城,称马神庙街。民国时称景山东街。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老胡同并入,改称沙滩后街。55号、59号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1990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内四区一个,在西直门内,蒋养房路南。
外三区一个,在广渠门内大街路北。
2.小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外二区,在前门外,东通煤市街,西通给孤寺东夹道。清时称小马神庙,因巷内有小马神庙(又称“六馆祠”)而得名。原庙只有北房一间,已不存。巷名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改称培智胡同。
3.大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外二区,在前门外,东通煤市街,西通给孤寺东夹道。明时称马神庙街,属正西坊。清时称大马神庙,因巷内有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马神庙而得名。巷名沿用至解放后,并有大马神庙头条、二条、三条与之相通。1965年将大马神庙头条、二条、三条并入,改称培英胡同。
4.北马神庙一处:民国时属南郊,在廣安门外,南通关廂,北通天宁寺。此处多坟茔和菜园。上世纪50年代,一些工厂宿舍相继建此,形成里巷,遂名新居东里、新居西里。
至于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马连道,在《北平指南》一书中,只有“马连湾:西郊,树村汎”寥寥八个字。“汎”同“泛”,可见当年这里之荒凉。如今,马连湾已称马连道,成为广安门外近一平方公里地域的总称。东起莲花河岸,西至湾子街,北起马连道北街,南至魏墙村。该地域原系沼泽地、苇塘和几处零星村落,小道旁多生长马蔺草,转音得名,自清末人们习称马连道。上世纪50年代相继在此兴建大型仓库、厂房、民宅。由于马连道一名著称,故将一批新兴起的路、街、巷、里都冠名马连道。改革开放后这里形成京城著名的茶叶一条街。
参考资料:
1.清人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
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胡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