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作为诗人,戈丹的身上洋溢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创造冲动,她的诗是她的行走记录或者是行动指南。戈丹的诗歌是硬朗的却不乏细致,她从生活经验中提炼素材,从不同角度观察,诗歌保持着相当的敏锐度,诗句跳脱感和陌生化表达十分强烈,从客观世界出发,试图抵达自我的主观世界,语言表达生动准确:“一个岛屿想要脱离海的束缚/我脱离梦境只有一刹那,”她具有发现事物本质的直觉意识。
  “恩宠”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景:在其中所有事物的生长都是不费力的,内心有一种通透的喜悦和默许存在。宗小白有着自然而随性的诗歌表达,她具有简约的自恰性,所谓简约而不简单,庸常的题材总能发掘出新意,她具有以柔克刚,化解沉重的本领,诗歌题材的处理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从而引起读者亲切的共鸣。“在一面小小的水洼旁,我的影子/带我轻轻跃过去,并让我看到/只有我才能看得到的/欢喜表情。”
  阿剑的诗歌里有一股子力量,上下腾挪,指东打西,他诗中的敏捷思维,他的过剩精力,让他乐此不疲地寻找着那看不见的假想敌,只为制造一场词语的狂欢:“所有落叶都是刀子,所有蝉鸣都是马鸣/所有草木都呼吸着呛人的烽火与血腥/如果此刻我心中有刀,双手无罪。”他的诗是写给自我的内心独白,更是写给每一个观者,有一种剑气如虹,快意恩仇的豪迈气势,但他的内心却又是一片柔软:“‘我写下的无非病句。’哦,麻雀/此刻他更喜欢它们,笨拙、犹疑/坚持活在冷冷暖暖的人间。”
  游牧民族
  短短十年,我们便完成从河的下游迁徙到河的上游
  顺流的鱼跟着往回溯源
  河流跟着往回走
  春天的花赶着往上游开
  没有人谈起下游
  下游的人,轶事,春天里开得最久最美的花
  下游成了上游的一段盲肠
  在一个寂静的午后
  我经过它水草充沛的河边
  水里漾开的水花
  由近及远,一条鱼跃出水面
  鳞光的身体被金色的阳光涂亮
  停在空中的刹那
  使我想起我的童年
  曾经无数次像它一般跃出水面
  俯视低处
  再一头扎入无声的寂静
  幸好,我们都无恙
  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秒,或许更短
  一个岛屿想要脱离海的束缚
  我脱离梦境只有一刹那
  这一刹那放大到无比清晰
  我被惊醒
  又似还在梦里
  床在摇晃我
  海在摇晃它的波浪
  时钟在怀疑它的走动
  我怀疑我的身体背叛我
  它开始飘移
  一枚空虚的麦壳
  听从于光的召唤
  我听从于它的摆布
  谁都可以取走我
  它像个无主的岛屿
  飘移于无边的海上
  但时钟又开始走动,几千公里外
  恐惧的电梯不再颤抖
  手机屏幕开始弹出一条条新闻
  某岛发生地震,房屋倒塌
  幸好,人员无伤
  我摸摸屏幕,摸摸自己的身体
  幸好呀,我们都无恙
  野山菊的秋天
  像酝酿了整个春夏
  秋日的山谷,走向
  另一种美
  不同于年少时的爱与野心
  我们熟知阳光的走势
  秋风的轻重
  如何利用险峻为自己制造生机
  在相对漫长的时光里
  与自我独处
  深入内心的湖泊与沼泽
  旧时的伤与隐痛
  自我舔舐修复
  独自摇曳
  自内心散发温暖与香
  哪怕没有观众
  山谷宽容碎石古朴
  身边的溪流走得最远,身姿却是最低
  你在蓝色天幕下
  而我也是
  石头谣
  我要挪动心头压着的那块巨石
  听听它的咳嗽
  咳出灰,咳出浓稠的悲伤
  一个孩子立于一块石碑前
  石屑的浓雾裹紧他
  他的笑是石缝里开出的花,灿烂
  注定不会长久
  这或许是他第一次走进石头
  看他的笑,他是把石头当成蜂窝
  他要在此酿蜜,长大
  把生命的触须牢牢吸附进石体
  在他身上,我看到
  只手牵马的断头将士,怀抱幼子的母狮
  低头垂眉的得道者
  甚至看到石头里
  藏着另一块石头
  而他逐渐模糊,背影嵌入石壁
  现在,我只能从这些石雕想像他或他们
  山风吹来,空旷的山体,传来
  错落的咳嗽声
  关于睡眠之外
  很想让人摘下来的鸟声
  在我的睡眠之外翻飞
  有几声与以往不同
  来自巴黎圣母院,还是斯里兰卡?
  豎琴的声音
  是从火中提炼而出,还是
  从爆炸声中惊醒?
  现在它放慢速度,在我的窗前某处
  某棵树间
  寻找一片敞开的树叶
  再次安然入睡
  耽搁于被催眠了的世界
  唯有鸟声可以掌控
  婉转低回或戛然而止
  穿过黑暗
  气息尚未散去
  携着它走进人群密集处
  很快又撑过了一天
  没有坏消息再次传来
  也没有好消息让人波澜起伏
  走向灯塔的男人
  我的身体被这座岛屿沦陷,被这个
  走向灯塔的男人折服
  海浪结束它的流浪,遇到它的礁石
  只为他汹涌,为他柔软
  从来没有像此刻般,如此渴望
  敞开自己,纵身一跃
  去投奔你这块礁石
  哪怕它的棱角刺伤我,也从来没有像此刻
  那般渴望与你一同滞留下来
  但你走向灯塔,背影薄如一棵树的沉默
  海风吹送来你的气息,还有青草的
  你越走越远,越过
  灯塔的明亮处
  你走向大海
  远如海中一座移动的岛屿,而我
  就是那座眺望的灯塔
  你的气息在夜空中扩散,灯塔点亮
  眼前的一小块空旷
  在我们头顶,一束月光
  不多不少
  我背靠的这堵墙
  它跟你的胸膛一样坚实
  我们背后的生活依旧不曾改变
  大海深不可测
  但有灯塔月光
  有我追随你的目光
  即便相隔最远,你也能看见我这座灯塔
  也一定会循原路回来
  戈丹,原名葛卫丹。浙江省作协会员。获全国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提名奖等。作品曾发表于《诗刊》《诗选刊》等刊物,出版诗集《暗香》。诗观:写作还原生命自然的状态和原初的样子,它剥离了我世俗的外衣和自身的外壳,把自己真正的一面呈现出来。哪怕这一面非常渺小,但却是真我。.我所有的努力,让句子和句子的碰撞,带来经久不息的战栗!
其他文献
教书是一门学问,教好书可谓很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怎样正确对待后进生问题,这也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走进教室,我总有一种忧虑。看着那些平时经常犯错误,上课不认真听讲,成绩上不去的学生,我总感到自己责任未尽。深深自责之余,有时难免迁怒于他们,但过后,省思良久,十个手指且都有长短,怎能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呢?  对于一些思想落后不健康的
时下“PK”的说法十分盛行。这个洋气扑鼻的舶来品凭借着一股“超级女生”的“东风”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出现在各种新闻标题、广告语之中,一时之间大有“独领风骚”之势。  有关“PK”的来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大致认为其可能来源于Player Killing、Pornonal Killing、penalty kick和punch kick的缩写。不论来源如何,“PK”后来所衍生出来的意义
问:“朦胧诗”是1970年代末出现的新诗潮,您和北岛、舒婷、顾城等人都是“朦胧诗”代表诗人。差不多四十年过去了,您能对“朦胧诗”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答:我虽然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直到有一年,我到北京开会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写的诗,总体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这个名称,最初是一部分人出于对这种新型诗的不满而加以命名的,包含着一种温和式的批评。甚至,我的好朋友顾城
挺住呀!   千千萬万的春光四面八方   簇拥着武汉   挺起你哺育众多子女的胸膛   走出隔离室   走出白衣天使的泪目   大口大口地呼吸春天   领我们看看渐渐妩媚的龟山蛇山   武大的樱花呀……不哭   四海同春武汉也一定会平安   所谓的坚强就是把严寒   踩在脚下   眉眼绽放二月的绚烂   就像我的妈妈历经沧桑   心灵依然烂漫   就像我的中国饱受劫难   脚步依然铿锵   青春焕
所谓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师爱的内容包括: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所谓“后进生”指思想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与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由于“后进生”在思想和学习上表现都相对较差,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足够尊重与爱护。这样就产生了要求尊重而又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并促使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笔者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导学,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
晚秋的风中  夕阳的光线  一条长长的针  正一点点深入我的穴位  独对旷野  偷偷地饮下自己的寂寞  也饮下曼妙  一滴  只需一滴  冬天里的蝴蝶  便会在眼前翻飞  大雪覆盖的小木屋  离我越来越近  治瘀有酒  止痛有茶  放下所有  用水与火的种子  种一世的缠绵  在这孤独的世界里  取暖  在查湾村,我感到了孤独的高贵  落叶敲响祈祷的晚钟  大地的殿堂静穆  摇篮里的婴儿酣睡在月光
这似乎是一个过时的故事:一对恋人在文革到来之际反目成仇,男方忘恩负义,诬陷女方为美蒋特务,并恶毒地编造骇人听闻的谎言,最终导致女方触桌而亡。这种在关键时刻卖友求荣、卖友自保的故事,在文革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上世纪80年代“伤痕”和“反思”文学多有涉及。但这个故事仍有值得回味的地方,并不因为“陈旧”而减少其阅读效果。那么这个故事的新颖之处何在?  首先大概在故事的结局,在两个主人公之外的一个小孩桑桑
我所有的书都曾在台灯下  讲它们的故事。说话的时候  还在挑衅,还在讥讽  眼泪和狂笑都被拒绝。思想只许颤抖着  越过野篱。旷野里的驰骋  从荆棘地的彳亍开始  我举起一盏灯照进原始的丛莽  新藤与旧根的纠结,在暗黑的夜里  勒出千万条痕。如血,如痂  如墓碑上的铭文:告别腐朽!  一次埋葬便是一次新生  上一页的文字如同尸體  不要试图挽留。把脑袋交给书去开拓  无民的疆土,帝王之业是  万里自
她来时  这个世界叫作战争  所有英雄都在争夺她  阳光浩大  千万人都在生长  唯有她却通向了枯萎  大地沉默  没有她来时的征战  也没有最美的荒冢  占有是件残忍的事  四月,桃花开得寂寞  磕头,俯身,用尽了谦卑  云緩慢地变软  山河刚刚解冻  我的偏执是你  的确没有必要去惊扰了宁静  “想象着,就是真实了”  这比相爱更美好  纯洁物种的爱情  敞开在动词前面,先模糊  然后再来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