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夫子这一段个人的人生总结,被后人做过多角度的诠释,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人们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就要求。“三十而立”,现在更多地被解读为成家立业,拥有或大或小的成就。
台湾清华大学(下简称“清大”)动力机械工程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彭明辉,在清大教了二十年通识教育,也带过许多社区妈妈读书会,被询及各种有关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台湾有一种‘30岁的焦虑’,很多年轻人觉得30岁以前要完成非常多的事情,包括30岁以前要结婚、要找到工作、要买到房子、要买到车子。”他透过研究近代著名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生命史,与自身的人生历程对照,重新为“三十而立”做诠释:“比较认真的人,大概都有一个特性,就是30岁的时候有虚无感,对于过去年轻时候所相信的价值产生怀疑。‘三十而立’就是要靠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一直到40岁才真正建立起来。”
他自陈: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我40岁以前一直都在读书,到了40岁的时候发现,靠书本能懂的事,比较重要的我大概都懂了,还有一些我很想懂的已经没有办法用读书这样的方式来懂了。”所以这位理工背景的学者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参与“921”灾区重建工作、发起社区大学、研究WTO与农业,参与生命教育。他说,人文的素养是了解自我和社会的起点,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两者对他来说都是“理想”。“理想与现实是人生的两个部分。而当我去关心这个社会的现实的时候,其实它又是我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所谓的‘利用厚生’。利用厚生表面上关心的是众人的现实,但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的理想。把多余的能力拿来改善别人的生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身为一位工学院的教授,彭明辉却又担任过清大艺术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也曾在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和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开过課,担任过社区大学促进会和生命教育学会的常任理事,参与过许多社会改革运动。他说,如此跨多领域去学习,“完成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从来不是为了向任何人炫耀或争输赢。”
40岁那年,他在清大的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后来广为流传的文章,题为《困境与抉择》,文章里写道:“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这篇文章近二十年来陪伴许多年轻人度过了他们彷徨焦虑的时期。2012年,由此发展深化而写就的《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出版,彭明辉以他丰厚的人文素养试图解答很多人的人生困惑;2013年继而推出《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深入探讨人生的现实与理想。
人文的启蒙,可以回溯至他的少年时期。小时候在乡下长大、以稻田为伴的彭明辉,在国一的国文课堂上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一向严厉肃杀的国文老师在教到一篇名为《秋,听说你已来到!》的散文时,突然变得容光焕发,兴奋地描述起大陆东北四季分明的景致。课后,彭明辉开始到处找散文来读。“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本来就对大自然有很深的感情。后来读了散文,其中对大自然的感情都是我熟悉的,但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就对文字、文学产生了兴趣,慢慢开启后来所有的热情。”高一的历史老师则引起了他的憧憬和盼望。“他第一堂课就问:‘你是想活在当下无史的扁平世界?还是广大的立体世界?’这句话让我很震撼。”即使选择了理工方向,彭明辉从高一起就不曾放弃过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
而在他看来,历史是个广天阔地,人间难逢的人师也只不过是远方的一盏明灯,跟朋友相伴走过的坎坷路途,才是年轻时生命的道路。大学时,他参加了一个社团,里面有各种不同科系的同学,一起阅读跟讨论各种不同的书,他由此培养出跨科系广泛阅读的能力。彭明辉说:“你在大学与硕士期间能对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领域、意义与价值有多少的体会,往往也就决定了你这一生的胸襟气度与人生的格局。我毕业三十年了,见到大学时代的朋友,很少人能超出他们当时的格局。”大学时期跨学科阅读与讨论的经验,无疑奠定和预示了他往后跨领域学习与对话的方向。
彭明辉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所以工作后为了回学校教书而念完硕士后,他一边做研究,一边继续思索自己的哲学问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议题,而并未打算到海外留学。直到五年后,他才被时势所迫,到英国念博士,花两年时间拿到了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学位。而事实上,在这“两年”之前他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几篇论文。“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这使得他对际遇一事更加淡然。
后石油时代的危机与挑战
但彭明辉的第一本个人著作,却并不是他的专业机械,也非他挚爱的人文。
在剑桥学的是最先进的工程理论,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出身的农村。“跟剑桥的朋友描述过自己童年的家乡,所有人都非常羡慕,想不出来世界上有哪个城市既靠山、又滨海,还有一条宽阔的溪水流淌过四季如春的市区。他们更难想象:世上竟有一个地方稻谷可以三获,也可以生产热带与温带的各种水果,好像完全不受纬度限制。”他说,那时候台湾很多农村,都不是现在所看到的农村。言下之意,昔日的美好早已改变。
“我跟台湾南部一个运动团体的一群年轻人一直有往来。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到了美浓,那是一个客家小镇,那里的人很保守。可是我就注意到那个地方到处都是卖农地的广告。客家人绝对不轻易卖农地,开始卖农地就表示这个客家庄已经快要出事情了;可是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农村小镇,那就代表着台湾的农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不服气,为什么加入WTO台湾的农村就一定要被消灭掉?”于是,彭明辉开始研究农业和WTO,想要提醒大家去关心和重视自己的农业,认清农业除了生产粮食的产值以外,在历史、文化保存等方面的多元价值。 2008年春天,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爆发,18个国家限制粮食的出口,几乎完全中断了国际谷物交易;13个国家因缺粮而出现暴动与示威,数百人至数千人为此丧命。三年后,《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出版。“我想了解:这个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使得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有没有可能再一次发生?我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每个地方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是到了2008年,让我找到台湾非得要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不可的理由。”
就在研究粮食危机的过程中,彭明辉发现了更大的危机,遂在2012年出版《2020台湾的危机与挑战》,检视后石油时代地球、亚洲与台湾将遭遇的冲击与挑战。能源专家普遍预测全球石油将在2014年之前跨越最高产能(peak oil),之后供需落差逐年扩大,而牛津大学则预测2023年时石油供给量将仅及需求量的一半。“过去,全世界的粮食出口地区主要是美洲跟欧洲,但最近就是因为石油的价格太高,把粮食转做燃料有利可图,所以美国就把玉米拿去做玉米酒精,巴西就把蔗糖拿去做蔗糖酒精,欧洲就把富含种子的植物拿去做生质柴油。所以,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过去是把剩下的粮食低价倾销到全世界,造成全世界农村的凋敝;现在则把粮食拿去做燃料,所以他们能够出口的粮食就越来越少。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为了发展工业牺牲掉农业,这样的地区在欧美减少粮食出口的过程就会遭遇到进口的粮食价格越来越高的问题。它表面上就是价格高涨,但有一天,它高到你买不起,实际上就是以价制量,就会发展成为吃得不够的问题。在一个社会里面,就会造成分配不均,在减少粮食的过程中,是最穷的人的粮食被挤压掉,最后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书中,彭明辉从庞杂的中英文数据和资料中,梳理出世界与台湾各层面的牵连与纠结,并勾勒出2020年台湾将面临的挑战的全貌,提出他的建言。“第一,油价持续上涨会使得粮食输出国家不太愿意再把粮食输出,台湾必须自己解决它的粮食问题;第二,当油价越来越高,跨越太平洋的贸易就会萎缩,亚洲的代工产业将逐渐萎缩,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三,因为台湾对进口能源的倚赖超过99%,所以进口的粮食、电费、油价三个都会上涨,涨了以后就会使得所有的基本消费快速上涨,我们很可能会遭遇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因此,台湾必须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跟升级;想办法让所有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我们的交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加强公共运输系统来取代私人的运输。”
期盼学术本业的重建
自清大退休以后,彭明辉除了著书以外,还到台湾各地的公部门、学校、公司、民间团体等单位演讲,持续更新的部落格更是关心社会现实的年轻人一直关注的指标。在演讲现场,他一再被问到相似的问题: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能够做什么?他总是回答:“设法了解台湾真实的处境、挑战、危机与转机,也设法从海外的案例里,了解台湾可以有多少种真实的选择,然后把你知道与相信的事实告诉身边的人。”
2003年SARS肆虐全球的时候,彭明辉用科学的精神,努力收集资料扫除谣言,快速地编撰了全球第一本《SARS防护手册》,并且免费在社区和网络上流传,对安定社会人心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样的,无论是《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还是《2020台湾的危机与挑战》,具有严谨治学精神的撰述,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引导社会的担当。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在书中和公开场合强烈抨击台湾目前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反对教育主管部门将SCI与SSCI论文作为学术卓越的标准。“SCI和SSCI是商业机构,不是学术机构,其学术领域分类经常错得离谱,不具有起码的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SSCI、SCI主要收录英文的学术期刊,偏重美国议题。”他指出,目前的评鉴制度只是逼迫全台湾所有教授不可以研究台湾的问题。“没有根的学术研究要如何卓越?”
“学术本来就是你去思索一个当代的问题,它虽然不必然马上跟社会直接冲突,但是你对当代的价值观的反省就一定會直接、间接地变成对社会的价值的反省跟引导。”在彭明辉心目中,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关心社会但能够知道解决之道的人,学术底子的扎实是为了面对和解决当下的问题。
孔夫子这一段个人的人生总结,被后人做过多角度的诠释,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人们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就要求。“三十而立”,现在更多地被解读为成家立业,拥有或大或小的成就。
台湾清华大学(下简称“清大”)动力机械工程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彭明辉,在清大教了二十年通识教育,也带过许多社区妈妈读书会,被询及各种有关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台湾有一种‘30岁的焦虑’,很多年轻人觉得30岁以前要完成非常多的事情,包括30岁以前要结婚、要找到工作、要买到房子、要买到车子。”他透过研究近代著名文学家与艺术家的生命史,与自身的人生历程对照,重新为“三十而立”做诠释:“比较认真的人,大概都有一个特性,就是30岁的时候有虚无感,对于过去年轻时候所相信的价值产生怀疑。‘三十而立’就是要靠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一直到40岁才真正建立起来。”
他自陈:40岁以前闭门读书,40岁以后开始摸索跟这块土地与同胞互动的方式。“我40岁以前一直都在读书,到了40岁的时候发现,靠书本能懂的事,比较重要的我大概都懂了,还有一些我很想懂的已经没有办法用读书这样的方式来懂了。”所以这位理工背景的学者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参与“921”灾区重建工作、发起社区大学、研究WTO与农业,参与生命教育。他说,人文的素养是了解自我和社会的起点,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则是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两者对他来说都是“理想”。“理想与现实是人生的两个部分。而当我去关心这个社会的现实的时候,其实它又是我的理想,是中国传统所谓的‘利用厚生’。利用厚生表面上关心的是众人的现实,但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的理想。把多余的能力拿来改善别人的生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身为一位工学院的教授,彭明辉却又担任过清大艺术中心主任和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也曾在清大人类学研究所和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开过課,担任过社区大学促进会和生命教育学会的常任理事,参与过许多社会改革运动。他说,如此跨多领域去学习,“完成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生命的困惑,从来不是为了向任何人炫耀或争输赢。”
40岁那年,他在清大的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后来广为流传的文章,题为《困境与抉择》,文章里写道:“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这篇文章近二十年来陪伴许多年轻人度过了他们彷徨焦虑的时期。2012年,由此发展深化而写就的《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出版,彭明辉以他丰厚的人文素养试图解答很多人的人生困惑;2013年继而推出《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深入探讨人生的现实与理想。
人文的启蒙,可以回溯至他的少年时期。小时候在乡下长大、以稻田为伴的彭明辉,在国一的国文课堂上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一向严厉肃杀的国文老师在教到一篇名为《秋,听说你已来到!》的散文时,突然变得容光焕发,兴奋地描述起大陆东北四季分明的景致。课后,彭明辉开始到处找散文来读。“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本来就对大自然有很深的感情。后来读了散文,其中对大自然的感情都是我熟悉的,但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就对文字、文学产生了兴趣,慢慢开启后来所有的热情。”高一的历史老师则引起了他的憧憬和盼望。“他第一堂课就问:‘你是想活在当下无史的扁平世界?还是广大的立体世界?’这句话让我很震撼。”即使选择了理工方向,彭明辉从高一起就不曾放弃过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
而在他看来,历史是个广天阔地,人间难逢的人师也只不过是远方的一盏明灯,跟朋友相伴走过的坎坷路途,才是年轻时生命的道路。大学时,他参加了一个社团,里面有各种不同科系的同学,一起阅读跟讨论各种不同的书,他由此培养出跨科系广泛阅读的能力。彭明辉说:“你在大学与硕士期间能对人生各种值得追求的领域、意义与价值有多少的体会,往往也就决定了你这一生的胸襟气度与人生的格局。我毕业三十年了,见到大学时代的朋友,很少人能超出他们当时的格局。”大学时期跨学科阅读与讨论的经验,无疑奠定和预示了他往后跨领域学习与对话的方向。
彭明辉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所以工作后为了回学校教书而念完硕士后,他一边做研究,一边继续思索自己的哲学问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议题,而并未打算到海外留学。直到五年后,他才被时势所迫,到英国念博士,花两年时间拿到了剑桥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学位。而事实上,在这“两年”之前他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几篇论文。“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这使得他对际遇一事更加淡然。
后石油时代的危机与挑战
但彭明辉的第一本个人著作,却并不是他的专业机械,也非他挚爱的人文。
在剑桥学的是最先进的工程理论,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出身的农村。“跟剑桥的朋友描述过自己童年的家乡,所有人都非常羡慕,想不出来世界上有哪个城市既靠山、又滨海,还有一条宽阔的溪水流淌过四季如春的市区。他们更难想象:世上竟有一个地方稻谷可以三获,也可以生产热带与温带的各种水果,好像完全不受纬度限制。”他说,那时候台湾很多农村,都不是现在所看到的农村。言下之意,昔日的美好早已改变。
“我跟台湾南部一个运动团体的一群年轻人一直有往来。大概十年前,我第一次到了美浓,那是一个客家小镇,那里的人很保守。可是我就注意到那个地方到处都是卖农地的广告。客家人绝对不轻易卖农地,开始卖农地就表示这个客家庄已经快要出事情了;可是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农村小镇,那就代表着台湾的农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不服气,为什么加入WTO台湾的农村就一定要被消灭掉?”于是,彭明辉开始研究农业和WTO,想要提醒大家去关心和重视自己的农业,认清农业除了生产粮食的产值以外,在历史、文化保存等方面的多元价值。 2008年春天,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爆发,18个国家限制粮食的出口,几乎完全中断了国际谷物交易;13个国家因缺粮而出现暴动与示威,数百人至数千人为此丧命。三年后,《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出版。“我想了解:这个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使得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有没有可能再一次发生?我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每个地方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是到了2008年,让我找到台湾非得要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不可的理由。”
就在研究粮食危机的过程中,彭明辉发现了更大的危机,遂在2012年出版《2020台湾的危机与挑战》,检视后石油时代地球、亚洲与台湾将遭遇的冲击与挑战。能源专家普遍预测全球石油将在2014年之前跨越最高产能(peak oil),之后供需落差逐年扩大,而牛津大学则预测2023年时石油供给量将仅及需求量的一半。“过去,全世界的粮食出口地区主要是美洲跟欧洲,但最近就是因为石油的价格太高,把粮食转做燃料有利可图,所以美国就把玉米拿去做玉米酒精,巴西就把蔗糖拿去做蔗糖酒精,欧洲就把富含种子的植物拿去做生质柴油。所以,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过去是把剩下的粮食低价倾销到全世界,造成全世界农村的凋敝;现在则把粮食拿去做燃料,所以他们能够出口的粮食就越来越少。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为了发展工业牺牲掉农业,这样的地区在欧美减少粮食出口的过程就会遭遇到进口的粮食价格越来越高的问题。它表面上就是价格高涨,但有一天,它高到你买不起,实际上就是以价制量,就会发展成为吃得不够的问题。在一个社会里面,就会造成分配不均,在减少粮食的过程中,是最穷的人的粮食被挤压掉,最后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书中,彭明辉从庞杂的中英文数据和资料中,梳理出世界与台湾各层面的牵连与纠结,并勾勒出2020年台湾将面临的挑战的全貌,提出他的建言。“第一,油价持续上涨会使得粮食输出国家不太愿意再把粮食输出,台湾必须自己解决它的粮食问题;第二,当油价越来越高,跨越太平洋的贸易就会萎缩,亚洲的代工产业将逐渐萎缩,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三,因为台湾对进口能源的倚赖超过99%,所以进口的粮食、电费、油价三个都会上涨,涨了以后就会使得所有的基本消费快速上涨,我们很可能会遭遇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因此,台湾必须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跟升级;想办法让所有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我们的交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加强公共运输系统来取代私人的运输。”
期盼学术本业的重建
自清大退休以后,彭明辉除了著书以外,还到台湾各地的公部门、学校、公司、民间团体等单位演讲,持续更新的部落格更是关心社会现实的年轻人一直关注的指标。在演讲现场,他一再被问到相似的问题: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我们能够做什么?他总是回答:“设法了解台湾真实的处境、挑战、危机与转机,也设法从海外的案例里,了解台湾可以有多少种真实的选择,然后把你知道与相信的事实告诉身边的人。”
2003年SARS肆虐全球的时候,彭明辉用科学的精神,努力收集资料扫除谣言,快速地编撰了全球第一本《SARS防护手册》,并且免费在社区和网络上流传,对安定社会人心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样的,无论是《粮食危机关键报告:台湾观察》还是《2020台湾的危机与挑战》,具有严谨治学精神的撰述,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术引导社会的担当。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会在书中和公开场合强烈抨击台湾目前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反对教育主管部门将SCI与SSCI论文作为学术卓越的标准。“SCI和SSCI是商业机构,不是学术机构,其学术领域分类经常错得离谱,不具有起码的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SSCI、SCI主要收录英文的学术期刊,偏重美国议题。”他指出,目前的评鉴制度只是逼迫全台湾所有教授不可以研究台湾的问题。“没有根的学术研究要如何卓越?”
“学术本来就是你去思索一个当代的问题,它虽然不必然马上跟社会直接冲突,但是你对当代的价值观的反省就一定會直接、间接地变成对社会的价值的反省跟引导。”在彭明辉心目中,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关心社会但能够知道解决之道的人,学术底子的扎实是为了面对和解决当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