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此处略/删去××字”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今天的语文生活,开放、多元、约束很少,于是,常常有人们意想不到的某种说法在不经意间流行起来,当然,有些没过多久又会被新的流行所取代。
  随着2011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喜剧小品的使用,“此处略去××字”“此处删去××字”的说法迅速流行开来,报刊文章、手机短信、广播电视节目、朋友聚会侃谈……都纷纷仿用,当然,最能追逐时髦的还是网络:春晚15天后,笔者在百度网上搜索,得到“此处略去”相关网页约2,170,000篇、“此处删去”相关网页约1,850,000篇!种种仿用中,除具体语句后出现“此处略去/删去 数目 字”的形式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变体,如:
  □□□□(此处作者删去125 字)×××(此处删去若干字——编者)
  ……(此处删去N 字)
  ……(此处省略×× 字)
  ……(此处删去部分细节)
  ……(此处删去十七年)
  已删去不良字节×××× 字(此处删去一字)副校长除了文章当中的广泛使用,还有直接用“□□□(此处删去××字)”作为文章标题的,也有作为文章结尾的:“我无语了。 ……此处删去二千零八字。”
  对于央视春晚采用这种手法制造“笑果”,一些网站发表、转载了评论文章。有的议论所谓的“始作俑者”贾平凹、推波助澜者赵本山,有的在担心网络、影视、文学作品的净化,也有人借题发挥到不同社会条件下不同性质的书文内容的当删不当删等问题。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我们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从一个语言学工作者的角度来加以梳理、分析。
  
  1“略”与“删”
  
  我们近期所看到的涉及“此处略/删去××字”的大部分文章,对“略”和“删”未作有意识的区分。实际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略”通常是作者把意念中的某些意思及相关话语隐去不说,“删”则是针对已有文字的删减,可以是作者自删,也可以是他人代删。
  大家知道,“此处略去……”“以下略去……”“……从略”之类说法,有时用于报道、转述、说明类文字在特定条件下需要言简意赅的情况;有时也被作者用于制造含蓄、调皮的效果。不少人都了解,“此处删去XX字”的说法较早出自某些禁书再版时的“节本”。删节者把自己认为“大众不宜”或当时社会条件不允许普通读者看到的内容去掉,删去字数较少的地方用“□”代表所删去的字,删去几个字,就用几个“□”;如果删节较多,则直接用括号注明删节位置和所删字数。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人浮想联翩,而是使后人可以推知作品原貌。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贾平凹的小说《废都》,情况有所不同,书中大量的“此处删去XX字”,由于没有“全本”作对照,究竟是真实的删节,还是以“删节”的面貌来激发想象、吸引眼球,目前尚未可知,但作品所呈现的,是“删”而不是“略”,“删”的含义并没有被改变。
  由此可知,“删”与“略”并不相同,是不宜混用的。
  
  2.“宜”与“不宜”
  
  从内容来看,“此处略去”的并不都是让人浮想联翩的男女情事,“此处删去”的也并不都是不堪入目的淫秽情节。有人用它们来讽刺某些领域的信息不透明,有人用它们来指斥时弊中某些“难言之隐”,还有人用它们来“描述”个别领导的啰唆讲话,如: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很顺利,很成功。刚才,几位领导将几个有关的问题都讲了,很精辟,很有说服力,我都同意。会议要我作一些指示,我也谈不上作什么指示,只想讲一句话。为什么只讲一句话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家工作都很忙,手头事情也比较多。(此处删去63 个字)…… 现在开会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到了最后,领导总要作点所谓的“指示”,哪里是什么指示哟,完全是啰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还有第四,甚至第五、第六,每个问题中还有几个小点,最后还要补充两点,强调一点……我建议,以后会议发言最多只能讲三点,要干脆精练,不要废话连篇;要讲到要点,不要瞎话无边;要突出重点,不要随意胡编。(此处删去234个字)……(摘自新浪博客/ 老铁的BLOG)从大众不宜、欲说还羞,到欲说还休、不说也罢,原本特定领域使用的功能单一的删略标记,来到大众之中,就被派上更多的用场。不光可以让人浮想联翩,还可以使人忍俊不禁、忍无可忍。大众语文的确是最富创造力因而也是最有活力的。
  在今天这个人们喜欢使用、谈论流行语的时代,流行语常常会随着娱乐活动而流行。流行语也常常给人们提供一个个不那么严肃的共同话题。有时我们会感到,流行不问出处,不分青红皂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大家需要清醒:这个“此处略去/删去××字”用得恰到好处才可以“此处无字胜有字”,作为一种文学性的笔法来使用,不能不注意文体、场合。在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歧解,引发不必要的猜想,造成不良后果的语境中,是不宜滥用的。
  一种说法一旦流行,我们的孩子也不免模仿。据说有的小学生作文用了“此处删去××字”,有的中学生、大学生考试答卷也写上了“此处删去××字”。看来,我们的语文工作者尤其是老师们,面对赶时髦式的浮躁、偷懒时,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以避免盲目的仿效,避免毫无创意可言的雷同文字的泛滥。
  
  3.“实”与“虚”
  
  不论是“此处略去××字”,还是“此处删去××字”,其中的数目自然是有实有虚。大体可以说,具体数字为实,整数概数为虚;小数目为实,大数目为虚。然而实际情况却也不尽然:王朔的小说《一点正经没有》里曾写道:“丁小鲁若有所思地说,‘标题:《特深沉》;作者:丁小鲁;括弧:此处删去一百二十万字。’”
  网上论坛多处有人故意搞笑:“我挑战贾平凹的《废都》而创作长篇小说《废品》。天黑了,夜深了□□□□□□(以下删去250000字。)”
  这些整数、大数都是虚的自不必说,就连某些“删去8753字”“略去986字”之类,看似确凿,也不过是以“具体”来营造“逼真感”的笔法而已。有些很具体的小数目,字数确定,内容却并不确定,当你以为“此处略去三个字”是“我爱你”时,人家给出的“谜底”可能是“我恨你”或“我怕你”。如此说来,对于“此处删去/略去xx字”,实心眼儿的读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性质来加以辨察,只有对那些严肃的、纪实的、校勘类的书文才可以当真。
  
  4.“……”与“□□”“××”“( )”
  
  本文开头列出了“此处删/略去××字”的种种歧异形式。实际上,歧异中反映出大家对相关标点、符号用法分工的认识模糊。我们知道,“……”在《标点符号用法》中的规范名称是省略号,不过总有人(甚至语文教师)称之为删节号。如果我们把几种相关符号的用途、分工进行系统考虑的话,那么就应该指出:“□□”才是真正的删节符号,用来表示删节;“××”则是替代符号,用来替代不便说出的名词(人名、单位名)、动词(多为粗鄙词语)等,或作为数目代码;“……”用来表示省略而不是删节,因而只能称为省略号,不宜再说是删节号;“( )”内加文字说明删节情况,并没有超出括号基本用法的范畴,不必另立名目。当然,这里所说的删节符号“□□”、替代符号“××”是否有资格列入汉字标点符号系统直接称为删节号、替代号,还需要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论证。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注意它们的分工。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课标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根据课标上述精神,作文评改课重在交流评析,解决“怎样修改、修改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欣赏”、“学会评
教学案例  片段一  伴着《原野牧歌》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看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绵延起伏。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真像绿色的大毯子,让人赏心悦目。  生2:我好像看到了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时而吃草,时而歇息,时而追逐嬉戏。羊群在不停地移动
前不久,观摩了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课外作文《我的名字》的指导课,整节课似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欢快而又清澈,明丽而又俊秀。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禁由衷地感叹:习作教学,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课堂回放  一、谈话导入,尝试写作  课伊始,老师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向父母询问自己有几个名字,每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和来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畅
教材解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讲述了李时珍师徒为写《本草纲目》,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投宿一所“破败”的古寺的故事。故事围绕“夜宿古寺”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具体事件体现出了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对待学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本人循着“浓缩—瞄准一求证”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浓缩——在概括训练中归纳课文的主线  1、这样的课文,
【教学设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新闻”这个单元中,长期以来,大部分老师都是按照新闻的体裁来教。其实,这篇课文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或者说是参观访问记,而根本不是什么形式规范的新闻稿。如果仅仅用新闻的方式来教学一篇具有语言鉴赏价值的文本,就窄化了教学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特
书名:汉语构式的二语习得研究  作者:施春宏,等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0155526  定价:48元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将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期望通过汉语学习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支持鼓励外国人习得汉语的背景下,立足于汉语语言特点,以汉语构式理论角度为着力点,切入汉语构式的教与学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其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他工作辛勤,但表情轻松;他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他处境孤单,但不求闻迭。”师爷摇头说:“毫无办法,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一下,以后再说吧!”  三年以后,蓄意发动攻势的一方又来找师爷商量。师爷又问对方的言行举止。回答是:“对方工作辛苦,但表情烦恼;操守廉洁,但言談偏激;不求闻达,只饮酒博弈。”  “情况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成了我的追求。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应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匠心布置,力求使学校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点都充满活力。学生自己书写的张贴在走道墙壁上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绘画作品,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如春风化雨般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情怀。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一幅幅梅花图片
语文教学有许多属性,文学性、思想性、社会性、工具性,众说纷纭,但最重要的归根结底是它的语言性。这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因此,语言教学是语文课堂永远不落的“星星”。发展语言。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语感就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养成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