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阅读就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的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低年级孩子刚刚入校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爱读书,连环画、绘本、带拼音的书籍总能看得津津有味;有的则不爱读书,即使勉强耐着性子坐下来,所看的也无非是些漫画或是巴掌书,只几分钟又跑开玩去了。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呢?笔者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读、写、绘训练,为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基
  “新教育实验”指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从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六七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充满着幻想,这时,绘本无疑成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对象。因为绘本最能启迪人的想象力,它所给你的只是部分内容,只有通过想象,你才能将其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每次阅读,你总能从画面中发现许多新的东西,因而,一次次阅读,一点点思考,一个个故事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笔者决定从绘本入手,带领孩子们踏上阅读之旅。
  记得讲的第一个故事是《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穿着妈妈织的小红背心站在舞台中央,鸭子、猴子、海豚、狮子……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轮番登场试穿小背心,直至大象。大象的大与小背心的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鼠小弟看到自己的背心已经变形得几近一根带子时,伤心、颓废溢于言表,每个孩子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每个出场的人物都重复着:“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有点紧,不过还挺漂亮吧!”因此,讲了一遍后,孩子们就已经能记住故事的情节了。这时,笔者指名学生讲故事,其他孩子在该生讲的基础上补充故事内容,大家的兴致可高了,两三轮下来,班里多数孩子都能将故事完整地讲述下来。
  这时,笔者问:“看到小背心已经完全变了形,鼠小弟多难过呀,你们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孩子们一愣,不一会儿就想出来各自的答案,一时间小手林立:“鼠小弟拖着像绳子样的背心哭着回家了。”“鼠小弟把小背心送给大象,让妈妈给自己重织一件。”“鼠小弟把背心当成围巾围在脖子上。”……每一个结局都充满了孩子的想象!这时,把绘本翻到最后一页,当看到鼠小弟把背心吊在大象的鼻子上玩起了荡秋千时,孩子们都拍起手来。这就是绘本的妙处——一百个人也许就能有一百个不同的结果。
  故事講完了,笔者布置的作业是:让孩子们拿出画笔,画出故事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然后把《鼠小弟的小背心》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请家长将故事记录下来。
  相信没有一个孩子能抵挡住故事的诱惑。教者拿着精致的图画书绘声绘色讲故事,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读”的乐趣;孩子天生就是画家,他们乐于将听到的看到的画下来,“绘”满足了他们画的需要;同时孩子也是作家,他们能将静止的画面变得活起来,由孩子讲述家长整理记录过渡到孩子自己独立写作,正体现了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好饿的毛毛虫》、《大嗓门妈妈》、《亲爱的小鱼》、《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学期的“读写绘”训练,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数孩子对阅读已经充满兴趣了。
  二、方法指导,为保障学生的有效阅读铺路
  在孩子们渐渐爱上阅读后,笔者认为教授他们一些阅读的方法非常重要。养成好的习惯,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阅读,于是,笔者就在上好阅读指导课上下起了功夫。
  阅读指导分为两种,一是每天中午的阅读课,二是课表上每周一节的指导课。
  (一)中午的阅读。
  下午,学生到校后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就是中午阅读课的时间。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中午阅读的习惯,笔者每天提前三十分钟进班,和孩子们共同阅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老师拿着本书静静地阅读,孩子们也纷纷效仿。与操场上的喧嚣相比,中午的课堂中呈现出的是一片温馨的阅读画面,安静的教室里散发出的是淡淡的油墨香。中午的阅读指导以个别指导为主,孩子们在阅读时遇到困难了,笔者就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从不认识的生字,到难理解的词语,到不能弄懂的句子,只要有孩子提出来,笔者就会轻轻走到他身边,加以启发、点拨,耐心地讲解,直至其弄懂为止。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每个人都知道:中午到校,我就该读书了。
  (二)阅读课的指导。
  与中午阅读的个别指导不同,每周的阅读课上笔者着重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首先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看到老师改本子,孩子们总爱模仿,在书上本子上写写画画是他们的爱好。笔者就要求孩子们读书时学做“小老师”,像老师改作业一样,画出好句子,圈出好词语,给它打上“成绩”。大家的兴致很高,将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画出来,读一读,再背一背。在写话时,常常有人将积累到的好句子运用起来,这样,有效地将书本的知识进行了内化。
  第二是“边读边想”。读书时如果仅仅是读,不去想,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时常常要根据书本的内容给自己提问题,促进自己的思考。《新语文读本》和《必背必读》中,常常有根据所提供的文章提出的问题,笔者就抓住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借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开始时,很多孩子总是答非所问,笔者就引导他们再读书,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让他们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强,就连平时做“阅读分析”都顺畅了很多。
  第三是“略读与精读相结合”。这两个读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笔者就告诉他们:重要的内容要慢慢读,细细读,反复品味;不重要的就简单读,一带而过就好。什么是重要的?写得好的词句是重要的,能给你启发的句子是重要的,帮助你回答问题的句子是重要的。当然,这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确实难了点,但笔者相信,一天天,一月月,他们积淀的定会比同龄的孩子多得多。
  三、开展竞赛,为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架桥
  有了好的阅读氛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适时的鞭策对提高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孩子表现欲强,他们喜爱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竞赛”无疑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做法。
  (一)朗读竞赛。
  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笔者将这一要求带到了平时的阅读中。《日有所诵》上有许多优秀的儿童诗,就在班里开展儿童诗朗读竞赛,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的诗。由于贴近他们的生活,语言又朗朗上口,孩子们乐读,朗读能力提高很快。
  (二)背诵竞赛。
  笔者带领孩子们背诵《三字经》。每天背诵四句,这是硬任务,如果有时间,可以多背,一星期检查一次。孩子们的记忆力很好,四句话一会儿就记得了,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戴上一朵“背诵花”,他们一个个铆足了劲,争着多背,每次检查时,班里总有多于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多背出一倍来。
  (三)收藏竞赛。
  为了让孩子们读上好书,笔者上网查阅,列出书单,向他们推荐了许多优秀儿童书籍,然后他们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本买下来,一个班55个学生就有了55本书。自己的书看完了,就和伙伴交换,这样又能读上一本新书。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读完一本书到老师这里来接受检查,通过了,发一张有老师签名的书签,一学期下来,谁得的书签最多,老师就奖励他一本书。”说是检查,不过是提几个简单的问题,目的是督促学生认真读。孩子们可不这样想,得到老师“亲笔签名”的书签这是多么大的殊荣啊,所以,孩子们想的最多的是:“我要快点读,多读一点,我要得书签换新书!”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回想起接班时班里很少有人读书的情景,与如今大家争读比读的场面,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就是一个“点灯人”,当我们把一本本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品读,就犹如播种下一颗阅读的火种,朦朦胧胧间,孩子们由“阅读”到“悦读”,一生的日子就有了方向,人也不知不觉变得优秀、优雅和完美。相信时间的力量,星星之火,终会成燎原之势!■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只有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与氛围,唤醒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和美好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一、用图画再现情境,描绘心中最美的画卷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的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用形象作词,用情感谱曲,课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张色彩名丽的照片,
期刊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优秀的书法作品显示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通过严格的正规的写字训练,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审美观念的形成和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写好字,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有益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字的教学,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抓好起步,抓实
期刊
心理学主要探讨的是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本质、人类心理学的规律,人类任何外在的活动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它发展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部门心理学、分支心理学。  可以说从心理学发展的最初阶段起,人们就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前,教育心理学仍然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不仅仅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探索人类的一切有机行为变因的规律性,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一大分支。  语
期刊
摘 要: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即0—13岁)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个记忆的关键期,如果能够掌握好的记忆方法,那么以后的语文学习一定会更轻松,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也就会越走越欢畅。  关键词:儿童 有效记忆 方法    一、开展低年级儿童有效记忆研究的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一些典型的缺乏记忆能力的儿童学习困难的问题所困扰。这些儿童由于无法及时记住所学的内容
期刊
笔者近日在所任教初二年级中抽样调查年级五分之一的学生,问卷结果显示:在音乐、体育、文学和美术及电脑等项目中,表示“最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两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的音乐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欧美及港台的流行歌曲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歌星,而对高雅音乐喜欢的却只占10%左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不喜欢传统艺术与我们的音乐教育呢
期刊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设计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趣味提问,事半功倍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他们是天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作为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寻求“用中学、学中用”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融为一体,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循着这样的思路,结合教学的实际,不断摸索,经过整理和筛选,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六“变”思路,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先生”变“学生”  育人者先自育,这虽不是什么新思想,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过,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自育”,不但要进行连续不断的进修、学习和钻研(如进修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教育教
期刊
摘 要:《青玉案·元夕》创作于辛弃疾南归之初。词的上阕写了元宵之夜的盛大景况,下阕写了词人邂逅美人的情事。词人初到临安,恰逢元宵灯会,充满了新鲜感,偶遇美人,让他怦然心动,不可得让他更为孤独。  关键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新鲜感 孤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期刊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我们的语文课堂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将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对于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我们将如何处理好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笔者以《我与地坛》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文章有感情地朗读  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饱含着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以及自己过去对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