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无论何事都是值得记录的,更何况是第一次打孩子,在人生第一次为父的历程上第一次打孩子。
孩子很黏妻。一日恰逢家中事多,孩子居然闹脾气,硬缠着妻。妻无法做事,无奈,请出我来扮演“反派角色”。于是,在他毫无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情况下,我准备好了“行凶工具”——毛笔。当初真没想到,传播千古文明的毛笔会有如此用途。我先厉声威吓:再不如何我便如何……孩子丝毫没有反应,依旧哭闹不止。啪,一声短促的脆响,孩子屁股上挨了一下,顿时,哭声震梁。我又下令:马上闭嘴,否则……依旧没有令行禁止,于是。又一下,啪!他愣住了,随即哭声骤减。再看妻子,装作无事一般,路过,再次路过,多次路过,却对我们俩熟视无睹。孩子安静了,努力抑制抽泣,看着妈妈,欲言又止:看着怒目圆睁的我,眼里没有了往日的骄纵。到此为止,我第一次打了孩子。
看过不少的家教书,《我是如何打孩子》《打孩子的学问》《大师如何做父亲》等,其中不乏毕淑敏、李白坚等名流所著,深知“打孩子”一事大有讲究,未曾想到第一次打孩子远比书中所说的还要复杂。我很矛盾,做教师十余年了,深知“打孩子”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多次劝说家长不要打孩子,可是自己却真切地打了孩子,而且分明感觉有效。我的心情很复杂,一边“落笔”。一边自责,轻重缓急,把握手头分寸,一点都不比范增先生所授的运笔技巧简单。看着他同样复杂的表情,真不是滋味。更让我烦恼的是,孩子自从被我打后,不敢轻易接近我,往日他来撒娇我有些烦,现在却期待他来,呼唤也不来,此时方知,我曾经拥有的是一种源自亲情的信赖,是绕膝之福啊。过了好几日,我才再次拥有了和他对话的机会,情急之下问道:害怕爸爸么?得到肯定的回答:怕!失败,居然成为被孩子怕的爸爸。
有些气恼,找来妻子质问:当时为什么转嫁你们的矛盾呢?为什么多次路过不言不语呢?为什么安慰是由你来实施的呢?为什么孩子现在只和你好呢……原以为一连串问题能让妻子语塞,没想到她的回答非常流利,答案也简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要有明显区别,一方在教育时另一方不要干涉。教育之后由另一方化解更为合适,不要让孩子两边讨好,这样不利于教育。末了,妻子强调:具体理论就请你看看自己写的家教专栏稿吧。轮到我语塞了,如木桩一样戳在原地。
有种预感,有一就有二,“打孩子”这件事可能还会发生,但是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不得已时才“把力气花在刀刃上”,不要让“打孩子”成为家教常态。同时我也得知在许多国家“打孩子”是违法行为,曾有不少赴国外探亲的家中长辈,因为“打孩子”而被邻居或是孩子本人投诉,提前返回中国。如今的中国。打孩子属于普遍认同的家教方式,但是确实也应该有讲究。就我第一次“打孩子”的历程,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交个底:其一,力度要小,起到临时震慑作用即可,千万不可有“让他牢记这次教训”的想法;其二,事由要充分,不要大事小事求简单,一打了之;其三,打孩子之后务必配合谈话教育,不要打完后“让他自己反思”。
最后说句心里话,能不打就别打,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但绝对不是教育的主流形式,它必须配合其他的教育一起实施,否则适得其反。
编辑:汪媛
孩子很黏妻。一日恰逢家中事多,孩子居然闹脾气,硬缠着妻。妻无法做事,无奈,请出我来扮演“反派角色”。于是,在他毫无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情况下,我准备好了“行凶工具”——毛笔。当初真没想到,传播千古文明的毛笔会有如此用途。我先厉声威吓:再不如何我便如何……孩子丝毫没有反应,依旧哭闹不止。啪,一声短促的脆响,孩子屁股上挨了一下,顿时,哭声震梁。我又下令:马上闭嘴,否则……依旧没有令行禁止,于是。又一下,啪!他愣住了,随即哭声骤减。再看妻子,装作无事一般,路过,再次路过,多次路过,却对我们俩熟视无睹。孩子安静了,努力抑制抽泣,看着妈妈,欲言又止:看着怒目圆睁的我,眼里没有了往日的骄纵。到此为止,我第一次打了孩子。
看过不少的家教书,《我是如何打孩子》《打孩子的学问》《大师如何做父亲》等,其中不乏毕淑敏、李白坚等名流所著,深知“打孩子”一事大有讲究,未曾想到第一次打孩子远比书中所说的还要复杂。我很矛盾,做教师十余年了,深知“打孩子”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多次劝说家长不要打孩子,可是自己却真切地打了孩子,而且分明感觉有效。我的心情很复杂,一边“落笔”。一边自责,轻重缓急,把握手头分寸,一点都不比范增先生所授的运笔技巧简单。看着他同样复杂的表情,真不是滋味。更让我烦恼的是,孩子自从被我打后,不敢轻易接近我,往日他来撒娇我有些烦,现在却期待他来,呼唤也不来,此时方知,我曾经拥有的是一种源自亲情的信赖,是绕膝之福啊。过了好几日,我才再次拥有了和他对话的机会,情急之下问道:害怕爸爸么?得到肯定的回答:怕!失败,居然成为被孩子怕的爸爸。
有些气恼,找来妻子质问:当时为什么转嫁你们的矛盾呢?为什么多次路过不言不语呢?为什么安慰是由你来实施的呢?为什么孩子现在只和你好呢……原以为一连串问题能让妻子语塞,没想到她的回答非常流利,答案也简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要有明显区别,一方在教育时另一方不要干涉。教育之后由另一方化解更为合适,不要让孩子两边讨好,这样不利于教育。末了,妻子强调:具体理论就请你看看自己写的家教专栏稿吧。轮到我语塞了,如木桩一样戳在原地。
有种预感,有一就有二,“打孩子”这件事可能还会发生,但是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不得已时才“把力气花在刀刃上”,不要让“打孩子”成为家教常态。同时我也得知在许多国家“打孩子”是违法行为,曾有不少赴国外探亲的家中长辈,因为“打孩子”而被邻居或是孩子本人投诉,提前返回中国。如今的中国。打孩子属于普遍认同的家教方式,但是确实也应该有讲究。就我第一次“打孩子”的历程,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交个底:其一,力度要小,起到临时震慑作用即可,千万不可有“让他牢记这次教训”的想法;其二,事由要充分,不要大事小事求简单,一打了之;其三,打孩子之后务必配合谈话教育,不要打完后“让他自己反思”。
最后说句心里话,能不打就别打,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但绝对不是教育的主流形式,它必须配合其他的教育一起实施,否则适得其反。
编辑: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