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未来中亚国家政治改革的基本趋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meteor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中亚的稳定将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许多支撑中亚稳定的因素同时潜藏着不稳定的成分,如果应对不当或形势发生预想不到的突变,不稳定因素就有可能凸显出来,从而危及中亚安全。
  邓浩:
  第二个问题,要对中亚国家25年来的政治转型做一个基本评价。我认为总体上要给予肯定,其成就大于失误,积极面大于消极面,正能量多于负能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亚国家都经受住了急剧转型的考验,基本保持了政局稳定,没有出现地区性的战乱和动荡,保障了国家独立和主权,并且在国际社会中站稳了脚跟。这对于历史上经常依附于大国或者是作为大国一部分的中亚国家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成就和巨大的进步。第二,政治转型总体上进行得比较平稳,避免了盲目西化,走上了具有中亚特色的政治民主化之路。各国在没有民主传统的背景下纷纷在法律层面建立了政治民主制度,构筑了三权分立、多党政治、自由选举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并不断完善,媒体自由度逐渐放宽,民主、法制、人权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第三,确保了国家的世俗性,有效遏制了伊斯兰政治化倾向,有效打击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挑衅,成功避免了国家的伊斯兰化。
  当然,中亚的政治转型也遇到不少困难,暴露一定问题,如大多数国家赋予总统的权力过大,存在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各国政治制度化水平仍较低,非制度历史文化因素作用往往超过制度本身,人治还明显大于法制等。但瑕不掩瑜,中亚的政治转型总体上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各国政局稳定,也有助于整个地区的安定。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一下中亚国家政治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
  第一,多元化将是未来中亚国家政治改革的基本趋向。从过往25年的发展来看,今后中亚的政治改革不可能同步进行,或者是只呈现一种改革模式,将会是受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的制度模式。目前议会制和总统集权制并存的状况还会继续下去,还有可能出现总统议会制、议会总统制等新的模式。
  第二,各国出现完全西化和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化政治体制的可能性都不大,实行符合本国国情民意、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将是大势所趋。经历独立初期全盘西化和目睹吉尔吉斯斯坦“革命”后的乱局,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政治改革之路。今后各国不会再照搬西方的一套,而是将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西方民主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中亚式民主”。同时,中亚不同于中东,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制度很难在中亚被复制,苏联时期70年的无神论教育和各国独立后坚定地走世俗道路,以及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世界各地种种劣迹使当地多数穆斯林对伊斯兰极端势力企图建立的所谓“伊斯兰哈里发”并不向往,有关大国也不会允许出现这一状况。
  第三,未来中亚国家的政治改革很难一帆风顺,其过程将是曲折和复杂的。一是历史和现实表明,中亚地区重要的政权更迭和政治转型往往是通过非和平方式完成的。历史上的突厥化、伊斯兰化、俄罗斯化等无不如此。二是地区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改革和政权交接具有全局性影响,但从目前情况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不少。我有一个看法,在中亚,只要这两个国家保持平稳,整个地区就不会大乱,如果这两个国家乱了,那就是全局性的。过去我们总担心吉尔吉斯斯坦“革命”的后续影响会向地区外溢,但结果却不是这样。吉尔吉斯斯坦毕竟是中亚小国,对中亚地区整体的稳定尚不能构成根本性冲击。三是美西方、伊斯兰势力始终是影响中亚政治形势走向的两大外来因素,都不会任由中亚国家自行决定自己的政治命运,必然会千方百计施加影响,以掌握地区政治改革的主导权。中亚地区历来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外部因素有时甚至超过内部因素,因为内部因素左右不了外部因素。所以在讨论中亚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时,对外部力量的影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具体说就是,西方的价值观和伊斯兰宗教势力这两个因素在中亚政治改革中最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用到何种程度事关中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最后我想谈谈中亚地区未来能否保持稳定。我的总体判断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亚地区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局面。从政治方面来看,各国当局经历25年的历练控局维稳能力大大增强,政权稳定有一定保障;各国都在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总统集权制还会在多数国家运行并发挥作用,反对派很难坐大;求稳怕乱仍会是主要民意。伊斯兰势力尤其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作用和影响有限,尚不足以动摇中亚的稳定大局。从经济方面来看,各国经济均已渡过最危急阶段,虽受外部因素影响会出现一定反复,但经济总体上将呈现上升势头,不大可能出现剧烈下滑甚至崩溃的局面。从外部因素影响来看,大国竞争尤其是美俄争夺基本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在中亚,中国和俄罗斯通过上合平台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协作,双方的合作完全可以有效抵御外来势力对地区稳定的负面影响,这对中亚保持稳定至关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保中亚稳定的关键因素。
  我想强调一点,未来中亚的稳定将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许多支撑中亚稳定的因素同时潜藏着不稳定的成分,如果应对不当或形势发生预想不到的突变,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凸显出来,从而危及中亚安全。中亚的安全和稳定必需也只能在不断消除各种隐患的过程中才能有望保持和实现。
其他文献
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有关耶路撒冷圣地的决议,引发了以色列和世界犹太人组织的一致声讨。据报道,该决议由巴勒斯坦同埃及、黎巴嫩等国一道推动,并获得通过。这项决议认为,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圣洁之地,但以色列认为其在措辞上却认定圣殿山仅对穆斯林有神圣性,对于犹太教的意义只字未提,此举是在无视犹太人与圣殿山和西墙的历史联系。这表现在,决议在提到犹太人所称的圣殿山时,仅给
【日】《东洋经济》2016年4月  日本熊本震后恢复工作仍在进行。虽然熊本县的GDP仅占日本全国的1.1%左右,但地震对九州经济圈的后续影响却在持续发酵,对金融市场也造成较大冲击。由于災后重建对建材等需要量激增,相关股票应势上涨,其中包括副首相麻生家族的混凝土公司的股票。但包括铁路、电力在内的基础设施企业受灾影响严重,股价大幅下跌。由于保险公司灾后需支付巨额保险金,日元需求激增,这成为外汇市场上日
作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众的中国认同、连接两岸民众的血脉深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两岸关系发展始于文化交流    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进入军事对峙和相互隔离状态,两岸人民在日本投降后刚刚恢复的正常交流往来再次中断。在此后的30余年间,除了时有传闻的“叛逃”事件外,两岸普通民众间没有任何的交流往来。  两岸普通民众最初的交往应该是在大陆出国人员与台湾留
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秘鲁总统库琴斯基举行会谈。  习近平欢迎库琴斯基总统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习近平强调,中秘双方要坚持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全面深化互信。双方要保持高层交往,扩大政府、政党、立法机构和地方交流,夯实两国长期友好的政治基础。双方要坚持互利共赢,提升合作水平。要继续加强贸易、能源、矿业、基础设施等传统领域合作,实施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产业和投资合作,扩大产能、
【德】《明镜》周刊 2016年10月22日  德意志银行拥有近150年历史,系德国最大的银行,亦为全球最重要银行之一。继意大利银行危机后,德意志银行经营亦陷入较大困境。一方面,德银经营不善,利润连年萎缩。早在2015年第三季度就被曝出亏损60亿欧元,今年第一季度,德银总收入81亿欧元,利润仅为2.36亿欧元。另一方面,德银近年连遭监管机构重罚,2015年因涉嫌操纵同业拆借利率被罚25亿欧元,10月
任 琳:  我接着秀军的谈,我们俩谈的内容和议题有延续性。英国脱欧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对英国、对中国、对欧洲乃至对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还有媒体让谈谈脱欧会对G20杭州峰会产生什么影响。言下之意:现在的情况有点像2014年、2015年——有埃博拉疫情、有恐怖袭击事件,而这些突发性事件都使当年G20峰会的议题发生了扩散化,影响了峰会对原本预设问题的讨论。今年英国脱欧,会不会又使G
“政治娱乐化”、“动员网络化”、“参与年轻化”、“投票冲动化”,是2016年台湾“大选”带给很多人的全新感受,新媒体则是吹皱台湾政坛这一池春水的关键因素。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移动新媒体已成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台湾选举过程中,选民接受信息的渠道随之拓宽,以新媒体为平台的网络政治成为台湾选举新景观。新媒体的江湖座次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而言的,是以电脑、手机
1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南非总统祖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为中南关系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决定共同把中南关系打造成为政治互信、经济互利、人文互鉴、安全互助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中南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平等互信、全面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朋友、好兄弟。发展中南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和优先战略选择。去年我访问南非期间,我们就提升中南
8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在日本东京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韩国外长尹炳世共同出席第八次中日韩外长会。  王毅表示,去年11月三国领导人会议时隔三年重启,标志着三国合作出现新的重要机遇。中日韩是东亚三大经济体,对促进东亚经济发展、引领东亚区域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负有重要责任。三国应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积累共识,聚焦合作,确保三国合作沿着正确方向稳定发展。下一阶段,三方
张健:未来欧盟是分是合,是欧洲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两难选择。比如针对脱欧公投,从英国国内“留欧派”与“脱欧派”的辩论来看,从民调来看,都是一个两难选择。留欧有问题,脱欧也有问题。也就是说,未来欧洲一体化的走向是分是合,现在来看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一方面分并不容易,一是分可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利益可能受损。二是欧盟还有附加值,很多国家也不愿意丢掉,比如经济的、政治的、国际影响力的,还有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