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构建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设计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对其专业群的构建,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政策为导向,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构建思路进行了说明,认为可以从课程思政、校企融合、课堂教学以及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专业群构建,形成相对成熟的构建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群;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80-02
  随着职业院校推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路线的实施,校企合作逐渐推广开来,这种模式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构建。本文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要求,浅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构建策略,希望给高职艺术类专业发展带来借鉴。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构建思路
  (一)与区域主导产业相配套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主要是从各个艺术类高校以及综合型大学艺术专业中沿袭下来的,受应试化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实训教学开展比例不高,导致学生动手设计能力偏弱影响其就业,满足不了产业升级迭代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新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国家政策以及文件要求,创新专业群构建模式,通过建立丰富的自学、互学以及展学模式等,与其他高职类院校开展合作,利用彼此优势,形成高水平专业群[1]。《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对各类专业群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业群在定位时应该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在专业群组建中,组群逻辑要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相关就业度要高,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目标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在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产业情况,以服务当地特色经济为主,专业群建设要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校企合作共生、培养质量高,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最后逐步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使专业在区域内职业院校中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程度的加快以及行业交叉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转变,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受到的青睐度越来越高。传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培养单一型人才为主,在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以及考评上以专业课为主,忽视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限制其全面发展[3]。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在构建中,要逐渐推进其与其他专业,加快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步伐,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同时要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区域整合教学资源,深入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深度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业学院,让学生在校就能接触最先进的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艺术设计项目,从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三)统筹设计,资源共享,放大集群优势
  艺术设计类专业种类较多,包含了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多种类型,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建设要求,都会重点发展某类专业。如果高职院校忽视其他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就会导致学生就业面较窄。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在构建中要做到统筹设计,打破原有专业之间、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动态调整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有步骤地整合并优化现有的实训设施及基地,理清各专业群之间、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做到资源共享,放大集群的优势[3]。比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其教学经验,合作开发一些共用的实训实施,专业群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找准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映射关系,科学地确定各个专业群的组建逻辑。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构建策略
  (一)課程思政全覆盖专业群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科学定位和设计,筛选和开发有助于设计专业技能和思政素质双重提高的教学素材,逐渐让课程回归到育人的本位上,实现课程思政在各类专业群中的全覆盖。比如在空间设计专业中,可以参考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式,借助生动有趣的思政案例与空间设计有效地融合起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增强其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教师通过播放思政视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专业知识与思政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素养。
  (二)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要发挥区域优势,秉承“三跨一联合”的理念,实现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联合一批紧密对接高端产业的企业集群来共建产业群,做到高起点办学。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要适当引进产业课程,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由企业产业导师领衔的工作室集群和基于产教研深度融合的企业集群[4]。在课程开发上,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以及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标准,联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活页式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并优化课程结构。
  (三)优化课程教学资源
  根据高职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要争取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产品设计等作为课堂的来源,让学生经历资料查找、出具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设计评估等环节,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在优化课程资源时,要保证8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真实的艺术设计软件开展虚拟现实等浸润式场景、实操和实地教学。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以常规教材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是常态,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为了丰富学生设计体验性,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中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备信息化资源,引入最新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用所学设计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策划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技能。   (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较高,除了要求其掌握艺术设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外,也要遵循艺术设计的历史和发展规律,具有艺术设计学研究与教学的基本能力,参与社会调研和艺术设计实践等。基于以上的人才培养要求,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要求。因此,在构建专业群中,要打造艺术设计创新型教师团队,安排教师定期深入企业进行企业挂职学习,掌握企业最新的艺术设计工艺以及管理模式,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职业院校也要聚集整合行业企业资源,适当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打造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同时组建大师工作室,设置一定的专职特聘岗位,实施“双头带人”制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发展专业素养。在专业群建设中,高职院校可以打造集实踐就教学、教师挂职、社会培训和真实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两个集群”,构建利益相关方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5]。高职院校要将实践基地打造成多元化的训练场所,将不同技术技能岗位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艺术设计实例应用在实训中,满足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起步和螺旋上升的实训实习要求。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艺术设计学情和兴趣爱好,构建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训模式,根据学生设计技能,将其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设计实训内容,在能力达标后晋级到下一个学习阶段中,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需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需要与其他学科跨界整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在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校企合作力度小、与区域主导产业的融合低、双师型教师少等都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群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同时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满足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金戈.高职动漫与艺术设计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7(18):23-24.
  [2]洪亮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大观(东京文学),2019(12):138-139.
  [3]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126-127.
  [4]王俊.关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群的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明日风尚,2019,11(04):41-42.
  [5]师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2(10):26-27.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加速了各类信息的传递,技术的革新让“微文化”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庞杂的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输入大学生脑中,促使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方式发生变化,大学生网络话语权也随着网络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然而,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人而言,这种话语权的改变是存在问题的,因此,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提升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从微文化的内涵入手,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参
摘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寒暄语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高的典型性和准确性要求,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国家,对于寒暄用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也通常相对较高。本文针对中日两国的寒暄语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为基础探寻中日两国文化维度的差异。研究可见,不同类型的寒暄语的应用在中产生中日差异有来源于文化方面、语言习惯、礼仪文化以及情感表达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寒暄语问候性质虽然反映着中日文化的差异,但同时也体现着中日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缺少体现学科特性的标准,有关讨论多存在于偏离具有整体特点的课堂教学实践等的不足。当代大学英语语言技能类课堂教学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实施,其课堂教
摘要:现代大学制度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美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属性相同、理论溯源一致、基本原因相似、建构主要目标一样、根本动力相近、逻辑基础相仿,但在其历史进程、体制环境、建立方式、治理结构和基本模式方面存在差异。比较中美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可以发现:价值观念转变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前提,文化取向是基石,管理者素养是关键,依法自主管理是根本,校院两级管理是核心,多元共同治理是
摘要:现如今,校园文化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应如何改进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以适应国家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和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的要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化的维度看新工科建设,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结合各类文化的特點和潜在的联系分析,阐述目前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以期达成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助推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关键
摘要:新公共外交时代,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应依靠民族性、根源性的文化软实力,用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呈现。本文以公共外交理论与传播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武术是开展新公共外交、传递“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武术传播“和”文化的价值功能,对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传播“和”文化的实现路径:从外交主体和内容着手,建构武术的“和”文化形象
文章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实施中校企合作存在的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等问题,并基于“共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相应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但对教育合作交流大有裨益,而且还可以达到储备外交人才的目的,学生国际交流不但能间接产生较大经济效益,还能起到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克服了包括初创期、发展期、停滞期与后续发展期的诸多困难。但是总体而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劣势仍然极
摘要:为实现高职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本文从“有效学习”概念出发,通过文献检索、课堂实践调查等形式,从教师教学角度着手,研究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互动、反思学习效果、加强课程思政手段等教学策略,从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专业学习方面阐述了教师潜在的学习能力,以期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方面产生良性循环的学习效果,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
摘要:现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见证并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两个一百年目標”的亲历者。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我国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阐述了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弱的文化陶冶、较窄的知识体系、较重的功利导向和较强的共性制约”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从三全育人视角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