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劳动观点,提高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一、深刻理解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普九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初中学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亮点。
(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既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职能能力,为他们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
(五)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一些初步的劳动生产知识,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渠道
以往的勤工俭学和小规模的学习实践已经不适应现代劳动实践的需要,必须创新理念,采用集约方式开拓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联手,成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双重组织机构,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并确保学生安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劳动实践行为。重点建立《劳动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学生劳动实践课备课上课制度》、《劳动实践课专业教师聘用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劳动实践场建设所需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与当地政府、企业、乡村联合开发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场所建设应以技术含量高、规模适当的原则,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发生。
(二)挖掘资源,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综合开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项目。
挖掘校内资源。部分学校原来有校办工厂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直接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
依托企业资源。一般的学校周边企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很多,需要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如农村的生态保护区、家禽饲养场、家作物深加工厂等,城市的各种企业和商业网点以及服务行业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实践合同,将其确定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解决教育人才问题。
(三)精心组织,保证教育效果
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各年级开足劳动技术课,为实践课开辟专用学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实践资源,全面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教学检查要将劳动技术课的备课、上课、测试等列为必查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课内容。按照地方特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内容。共同课程可以选取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管理技术科学、经营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农村学校可以重点选择农业技术教育内容,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城市学校可以选择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商业经营管理等内容,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有计划的利用教育科研手段,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研究。
(四)科学管理,提升“三个效益”
劳动实践场所本身就是教育基地,管理得当,使用得当,其育人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效益看,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既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提高学校声誉,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作用,可以直接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场建设的保障措施
学校要有领导干部方抓此项工作,明确每学期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劳动实践课程纳入常规管理,列入教师业绩考核系列,与评优、晋职挂钩,把劳动教育列为学生培养目标体系,列入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思品考核评定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充分发挥作用,是职业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优秀平台。
一、深刻理解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普九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初中学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亮点。
(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既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职能能力,为他们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
(五)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一些初步的劳动生产知识,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渠道
以往的勤工俭学和小规模的学习实践已经不适应现代劳动实践的需要,必须创新理念,采用集约方式开拓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联手,成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双重组织机构,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并确保学生安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劳动实践行为。重点建立《劳动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学生劳动实践课备课上课制度》、《劳动实践课专业教师聘用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劳动实践场建设所需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与当地政府、企业、乡村联合开发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场所建设应以技术含量高、规模适当的原则,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发生。
(二)挖掘资源,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综合开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项目。
挖掘校内资源。部分学校原来有校办工厂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直接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
依托企业资源。一般的学校周边企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很多,需要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如农村的生态保护区、家禽饲养场、家作物深加工厂等,城市的各种企业和商业网点以及服务行业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实践合同,将其确定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解决教育人才问题。
(三)精心组织,保证教育效果
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各年级开足劳动技术课,为实践课开辟专用学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实践资源,全面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教学检查要将劳动技术课的备课、上课、测试等列为必查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课内容。按照地方特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内容。共同课程可以选取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管理技术科学、经营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农村学校可以重点选择农业技术教育内容,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城市学校可以选择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商业经营管理等内容,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要有计划的利用教育科研手段,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研究。
(四)科学管理,提升“三个效益”
劳动实践场所本身就是教育基地,管理得当,使用得当,其育人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效益看,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既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提高学校声誉,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作用,可以直接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践场建设的保障措施
学校要有领导干部方抓此项工作,明确每学期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把劳动实践课程纳入常规管理,列入教师业绩考核系列,与评优、晋职挂钩,把劳动教育列为学生培养目标体系,列入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思品考核评定的重要内容。
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充分发挥作用,是职业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优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