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与展望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推动创新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重视的研究议题。通过梳理2006-2021年发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文献,总结提炼出当前国外的研究热点主题: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性与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力、过程与机制,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目标、主体与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关系与逻辑机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路径与机理、基于数字化情境的创新生态系统内参与主体关系是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国外研究启示我们应基于文化、信任、非正式结构等中国管理情境进行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研究。
其他文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对物的感官体验,让更多非视觉感官进入博物馆。观众在多感官的展览中既是认识的主体,更是体验的主体。从“物”到“现象”的转向,使得博物馆得以收藏、展示逝去的文明,同时增强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博物馆的现象世界是日常生活的写照,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多感官的体验,人们通过感官与身体来认识与体验世界。多感官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在这个思维下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博物馆在多感官传播上开启了新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园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十四五”时期,创新生态建设是京津冀园区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归纳总结美国硅谷、上海张江高新区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的典型案例,提出京津冀园区协同发展应重新审视园区创新生态问题,提出通过五大方面推动京津冀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即打造类中关村环境,推动天津产业园区融入京津冀科技创新生态圈;推动三地创新成果的协同转化,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
《景观之想象》是当代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的论文集,收录了其1990—2010年间的作品。因广泛涉及人文社科知识,它对风景园林专业人士而言略显晦涩,因此找到阅读的切入点显得颇为重要。以“建构性”一词切入对该论文集以及科纳理论论述的解读,基于对这个关键词及其知识谱系的基本理解,阐释科纳在写作中对“理论”“图绘”“生态”与“都市”4个风景园林学重要议题的反思与重构。这些反思和重构,一方面呈现出科纳的人
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就业人才为宗旨,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社会结构调整、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需求,中职学校要明确自身要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怎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仅关系着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武汉大学樊星教授近年来格外关注非虚构文学范畴下的传记文学写作,并高度肯定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成就。在访谈中,樊星教授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试图辨明传记文学的概念范畴,谈到了传记文学的“史”与“文”的属性,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历史小说、传记的区别。他还剖析了传记文学的选题与写作,推荐了传记文学的经典书目,分别从上世纪40-70年代的传记文学、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记文学、女作家的传记写作、武汉大学人的传
作为中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有利于帮助幼儿群体进一步实现身心的合理成长,对于高素质人才对我的培养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工作引导下,大批教育工作者针对如何开展幼儿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与审视,其有效促进了新时期中国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幼儿群体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在论文中,笔者针对民间传统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进
国内外代表性城市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数字化与数字鸿沟弥合,并提供具有包容性的数字化服务。国内城市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做得更好,特别是在数字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行管理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国内城市与国外代表性城市相比,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治理方面应当根据“人”的需求进行城市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数字化治理框架和实践中应具有更多包容性,形成由数据开放带来的活跃社会创新生态。
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CoVs)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高传染性。现已有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其中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
民俗展览的对象不是民俗,而是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其目的是帮助观展者了解特定民俗传承者的行为模式与精神世界。为了构建可为观展者带来高峰体验的认知空间,实现民俗展览的最终目的,全沉浸式民俗展览应运用新技术对传承者的生活世界进行“仿真模拟”,赋予观展者以传承者的主体性,运用交互叙事手法等,以帮助观展者深入体验民俗传承者的生活世界。此外,还应尊重民俗传承者的主体性,通过传承者参与展览筹备、展陈、展出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