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前,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不给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供机会,更不关注他们对于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是否理解了,深刻记忆了。教师灌输指导,学生被动思考,化学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很难实现优质教学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针对这一弊端现状的改善,应用问题化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问题化;初中化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88
引言
在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老师经常尽力争取时间,在课堂上不断地讲解,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老师很难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这常常导致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积极地反思当前的教学活动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将无法有效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充分反思了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现了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机遇。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实验探究教学认识不足
鉴于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正在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操作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增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提高,许多学生仍不清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大多數实际操作都是在模仿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制氧实验中,许多学生并不在乎如何产生氧气,他们只是模仿老师来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原理几乎一无所知,这使他们无法从实验中获得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以便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索。
(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化学属于理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原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出,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从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书本,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重视学生思维拓展和方法训练,只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非常低下。还有一些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往往多从理论着手,教学较为枯燥,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从而导致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有效措施
(一)注重问题的全面性
在进行问题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法全面预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无论是选择问题,还是教师反馈以及评价,无法有效估计到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即是同一个年级,在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对教师设置问题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以学生为水准来设置问题,那么多数学生无法响应,即使解决问题,但是往往只是优秀学生来解决问题,班级中非常多学生并没有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设置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方式,对于成绩较为优秀学生来设置提问,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则是可以设置较为简单的内容,利用递进式、导入式方式来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灭火原理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诸如,将高度不同的蜡烛倒扣在烧杯中,是较高的先灭还是较低的先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验,进而利用相关原理来分析问题,通过科学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低蜡烛后灭的原因,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燃烧与灭火原理。
(二)用情景式问题驱动的方法
问题和情景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可以从生活情景、应用情景出发,延伸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收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构建出具体的化学教学情景。总之,情景的构建有利于问题的发生,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情景的强化,化学问题是学科课堂强有力的支撑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构建了一个化学实验情景:拿两个烧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了20毫升的水,然后再分别加入半勺的蔗糖和硫酸铜晶体,再用玻璃棒搅拌,让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完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具体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呢?(2)形成溶液之后,固体和液体之间是否分离了呢?(3)这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化学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都与本节课的要点知识相关。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景构建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三)设置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中落地
课堂设计问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性问题;第二层次是过程性问题;第三层次是策略性问题,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第二、第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例如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可以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可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什么气体?实验室中用什么物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如何制取一瓶纯净的气体?前两个问题都属于知识性问题,答案唯一,学生只要记住“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回答,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和发散,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三个问题属于过程性问题,学生需要经过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才能回答,有很多答案,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小结的能力。第四个问题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选用什么物质、选用什么装置、可能产生什么杂质、如何除去杂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中落地。
结束语
对于基于问题的教学,乍一看似乎很深奥,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有问题的教学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使用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开阔学生的思维,使用合理的情境和合理的问题来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科.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求学,2020(35):9-10.
[2]马先锋.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31-32.
[3]金花.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微[J].新智慧,2018(12):70.
关键词:问题化;初中化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288
引言
在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老师经常尽力争取时间,在课堂上不断地讲解,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老师很难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这常常导致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积极地反思当前的教学活动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将无法有效地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充分反思了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现了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机遇。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实验探究教学认识不足
鉴于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正在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操作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增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提高,许多学生仍不清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大多數实际操作都是在模仿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制氧实验中,许多学生并不在乎如何产生氧气,他们只是模仿老师来完成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原理几乎一无所知,这使他们无法从实验中获得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以便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索。
(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化学属于理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原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出,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从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过度依赖书本,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重视学生思维拓展和方法训练,只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非常低下。还有一些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往往多从理论着手,教学较为枯燥,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从而导致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有效措施
(一)注重问题的全面性
在进行问题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无法全面预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无论是选择问题,还是教师反馈以及评价,无法有效估计到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即是同一个年级,在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就对教师设置问题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教师以学生为水准来设置问题,那么多数学生无法响应,即使解决问题,但是往往只是优秀学生来解决问题,班级中非常多学生并没有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设置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方式,对于成绩较为优秀学生来设置提问,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则是可以设置较为简单的内容,利用递进式、导入式方式来设置问题,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灭火原理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诸如,将高度不同的蜡烛倒扣在烧杯中,是较高的先灭还是较低的先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验,进而利用相关原理来分析问题,通过科学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低蜡烛后灭的原因,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燃烧与灭火原理。
(二)用情景式问题驱动的方法
问题和情景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可以从生活情景、应用情景出发,延伸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收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构建出具体的化学教学情景。总之,情景的构建有利于问题的发生,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情景的强化,化学问题是学科课堂强有力的支撑体。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构建了一个化学实验情景:拿两个烧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了20毫升的水,然后再分别加入半勺的蔗糖和硫酸铜晶体,再用玻璃棒搅拌,让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完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具体提出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呢?(2)形成溶液之后,固体和液体之间是否分离了呢?(3)这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化学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都与本节课的要点知识相关。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景构建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
(三)设置深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堂中落地
课堂设计问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性问题;第二层次是过程性问题;第三层次是策略性问题,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第二、第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例如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可以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可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什么气体?实验室中用什么物质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如何制取一瓶纯净的气体?前两个问题都属于知识性问题,答案唯一,学生只要记住“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这个知识点就可以回答,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和发散,这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第三个问题属于过程性问题,学生需要经过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才能回答,有很多答案,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小结的能力。第四个问题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选用什么物质、选用什么装置、可能产生什么杂质、如何除去杂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中落地。
结束语
对于基于问题的教学,乍一看似乎很深奥,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有问题的教学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使用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开阔学生的思维,使用合理的情境和合理的问题来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科.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求学,2020(35):9-10.
[2]马先锋.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31-32.
[3]金花.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微[J].新智慧,2018(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