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新农村景观建设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eza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下,既要保证农村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充满活力的和谐特性,也要满足景观生态要求。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做到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桐木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高潮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規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鄉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6] 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物学报,2000,11(2):265-269.
  [7] 俞孔坚,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6):38-45.
其他文献
摘要 根据近年来均州名晒烟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研究成果和各地防治经验,详细介绍了均州名晒烟苗期病虫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化学防治方法,并总结其综合农业预防措施,以期尽快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和预防技术,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关键词 均州名晒烟;苗期;病虫害;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5-03 
摘要 介绍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分析影响稻瘟病流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稻瘟病;发病症状;流行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0-02  水稻是吉安市青原区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26万hm2左右,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特别是优质稻、糯稻价格上涨幅度大,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户种植优质
摘要从工作实施、检查验收等方面阐述了国有林场重点(省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重点(省级)公益林;保护;管护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65-01  1国有林场重点(省级)公益林工作实施情况  1.1区划界定情况  按照《河南省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操作细则》标准要求,河南省国有泌阳板桥林场自2004
摘要 总结了野皂荚嫁接皂荚及接后管理技术,包括清棵选树、接穗采集与贮藏、嫁接、嫁接后管理等内容,以期为野皂荚嫁接皂荚及接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皂荚;皂荚;嫁接;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96-01  太行山区野皂荚(俗称野皂角,拉丁名:Gleditsia hetero-phyiia Bunge)资源十分丰富,利
摘要 通过对小规模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以现代畜牧业的理念分析了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50-03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
摘要 针对灵武市2万余株灵武长枣古树群由于受生长环境影响、自然灾害危害、有害生物侵害、人为破坏等影响,出现树体老化,病虫害多,严重削弱树势,造成树体衰弱,营养生长不良,产量低下,亟需保护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集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灵武长枣古树持续保护技术,应用实践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长枣古树;健康调查;持续保护技术;宁夏灵武  中图分类号 S6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要 对核桃壳焦油膏状物进行研究,用GC/MS法对生物质焦油馏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已定性的有1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多种可利用的成分,在医药、农药和化工等方面利用存在可能性。  关键词 核桃壳焦油膏状物;蒸馏;GC/MS分析;化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 TQ5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5-01  Research on Composition and
摘要 阐述了西葫芦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西葫芦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西葫芦;特征特性;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6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97-01  1 特征特性  1.1 特征  西葫芦又称玉瓜、角瓜,属于葫芦科草本植物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的特殊现象,已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景观环境。因此,对于城中村的生态环境改造已势在必行。该文从实例出发,介绍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对策;河北保定;乌马庄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具有不可再生性,面临着枯竭,农林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的一部分,不加以利用就是污染源,合理利用就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阐述了农业废弃物的特性、研究利用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