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里曼今年71岁了,2014年,她的家庭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美家庭”称号,2015年,赛里曼被评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在伊宁市伊犁河路街道伊犁河路社区,赛里曼不仅仅是一位居民的名字,她也是社区的一张名片,所有听过赛里曼名字的人都会记住她。赛里曼今年71岁了,关于她的故事每天都有新记录。2014年,她的家庭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美家庭”称号,2015年,赛里曼被评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赛里曼和老伴赛力玛孜自1995年至今,资助贫困学生及困难邻舍100多人,累计金额达20余万元。而2015年之前,老两口和儿子儿媳还一直住在土房子里。20年过去,年轻时精明能干的赛里曼如今已步履蹒跚,但她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赤诚之心没有消退,并日渐衍生为一种“赛里曼精神”,在美丽的伊犁河畔广为传播。
有多重身份的社区“大家长”赛里曼,回族,说得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及汉语,还能写一手漂亮的维吾尔族文字。她的丈夫赛力玛孜是哈萨克族。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边城,赛里曼和丈夫利用精通各族语言的优势,做起了边贸生意,家境日渐殷实,日子越过越好的赛里曼,由衷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她和丈夫决定用爱心回馈社会。
在伊犁河路社区走一圈,记者发现,赛里曼在当地居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街坊邻居谁家有事,都喜欢找她商量;邻里矛盾纠纷,赛里曼出来调解,各家都会礼让三分。在伊犁河路社区,她有着“民族团结大家园的幸福守护者”和“微讲堂宣讲员”“辖区大家庭的权益维护者”等多重身份,这一切皆因赛里曼平日里的爱心坚守。
伊犁河路社区中,有不少下岗职工。1995年,日子过得相对宽裕的赛里曼和丈夫就经常帮助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找赛里曼帮忙都不会吃闭门羹,而逢年过节,家中宰牛、羊时,她一定会给社区的贫困户们都留一份,日常生活中为贫困户送米、送面解燃眉之急,对赛里曼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在赛里曼的资助下,社区居民木阿泰·居马的女儿如愿进入大学校园。在木阿泰眼中,赛里曼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不管有什么难事,赛里曼都不会袖手旁观。
赛里曼和丈夫的善行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重,她被社区居民全票推选为伊宁市第14届、15届人大代表,丈夫赛力玛孜连续当选伊宁市14届、15届、16届、17届政协委员。继承父母的爱心事业,儿子吾买尔·赛力玛孜也连续当选为伊宁市第16届、17届人大代表。当地居民把他们视为群众的发言人、群众权益的维护者,赛里曼一家先后就涉及辖区教育、卫生、交通等民生问题发声,他们的大多数提案、议案也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各族贫困学子口中的“妈妈”
赛里曼资助贫困生已有近20个年头。今年9月,赛里曼资助的又一批学子将步入大学校园。8月19日,吾买尔代表家人为这20余名孩子举办了欢送会,给孩子们每人送了一个旅行箱,并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需要,给予他们2000元至3000元的资助。
事实上,社区周围每年都有一批因赛里曼一家捐助而圆大学梦的孩子,他们称呼赛里曼和赛力玛孜为“妈妈”“爸爸”。去年,马丽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疆医科大学,她最感谢的人就是赛里曼。她说:“没有妈妈对我的资助,我可能读不完高中就辍学了,她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马丽艳的姐姐马英同样是在赛里曼的资助下,2013年考入新疆农业大学,每年寒暑假回伊犁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妈妈”和“爸爸”。马丽艳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留下姊妹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马丽艳和马英都面临辍学。赛里曼听说姊妹俩的情况后,便找到她们,嘱托她们安心学习,不要担心学费的事情。
今年肉孜节前夕,赛里曼专门把马丽艳和马英叫到家中,给了她们500元过节,吾买尔给了姊妹俩2000元。明年,马丽艳和马英的妹妹即将上高中,赛里曼也打算资助她。
赛里曼从1999年开始,每年固定对一批学生进行资助。坚持了近20年的善举始于外甥女的一句话。赛里曼的外甥女是伊宁市第18小学的老师,在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上世纪90年代末,该校有不少孩子因缴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姨妈,你现在家庭比较宽裕,能不能帮帮我们班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面对外甥女的请求,赛里曼没做过多考虑就答应了。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每年从18小学每个班抽出最贫困的4名孩子进行资助,供他们读完小学、初中。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赛里曼开始联系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等学校,对家境贫困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个学生一年1400元。从1999年至今,赛里曼累计资助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满族、乌孜别克族等各民族贫困学子100余人。
爱心是一种传承
现在,赛里曼和老伴都已年过七旬,没事喜欢在家里打理花花草草,吾买尔从父母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帮他们完成学业。
“这些年,我的父母一直把扶贫帮困当成一项事业在做,现在他们年龄大了,腿脚不便,我理应继续他们的使命。每家都会遇到难过的坎,我们有能力就伸手帮一把,这样大家的日子不都越过越好了吗?”吾买尔说。
赛里曼做善事也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赛里曼的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退休前,赛里曼的父亲是公务人员,每月有固定工资,母亲是高级裁缝,家里的日子相对宽裕,而在上世纪60年代,父亲就经常把工资拿出来接济别人,工资每到月底都所剩无几。
赛里曼一直记得儿时父亲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如果别人找你帮忙,当你没有能力帮助他的时候,哪怕给他一碗水,说一句安慰他的话都是在做善事。”
自赛里曼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赛里曼的家中也常有“不速之客”到来,或因病急用钱,或孩子上不起学,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赛里曼和家人都会对他们施以援手。
受赛里曼的感染,不少亲朋好友也加入了他们献爱心的队伍。2006年,赛力玛孜的弟弟找到赛里曼,要求加入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随着爱心队伍的壮大,2008年,赛里曼组织成立了“花儿爱心妈妈”协会,现在协会已有30余名成员,每年资助贫困学生100余个。
扶贫帮困早已成为赛里曼家的家风,在伊犁河畔传为佳话。
在伊宁市伊犁河路街道伊犁河路社区,赛里曼不仅仅是一位居民的名字,她也是社区的一张名片,所有听过赛里曼名字的人都会记住她。赛里曼今年71岁了,关于她的故事每天都有新记录。2014年,她的家庭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美家庭”称号,2015年,赛里曼被评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赛里曼和老伴赛力玛孜自1995年至今,资助贫困学生及困难邻舍100多人,累计金额达20余万元。而2015年之前,老两口和儿子儿媳还一直住在土房子里。20年过去,年轻时精明能干的赛里曼如今已步履蹒跚,但她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赤诚之心没有消退,并日渐衍生为一种“赛里曼精神”,在美丽的伊犁河畔广为传播。
有多重身份的社区“大家长”赛里曼,回族,说得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及汉语,还能写一手漂亮的维吾尔族文字。她的丈夫赛力玛孜是哈萨克族。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边城,赛里曼和丈夫利用精通各族语言的优势,做起了边贸生意,家境日渐殷实,日子越过越好的赛里曼,由衷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她和丈夫决定用爱心回馈社会。
在伊犁河路社区走一圈,记者发现,赛里曼在当地居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街坊邻居谁家有事,都喜欢找她商量;邻里矛盾纠纷,赛里曼出来调解,各家都会礼让三分。在伊犁河路社区,她有着“民族团结大家园的幸福守护者”和“微讲堂宣讲员”“辖区大家庭的权益维护者”等多重身份,这一切皆因赛里曼平日里的爱心坚守。
伊犁河路社区中,有不少下岗职工。1995年,日子过得相对宽裕的赛里曼和丈夫就经常帮助街坊邻居,谁家有困难找赛里曼帮忙都不会吃闭门羹,而逢年过节,家中宰牛、羊时,她一定会给社区的贫困户们都留一份,日常生活中为贫困户送米、送面解燃眉之急,对赛里曼来说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在赛里曼的资助下,社区居民木阿泰·居马的女儿如愿进入大学校园。在木阿泰眼中,赛里曼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不管有什么难事,赛里曼都不会袖手旁观。
赛里曼和丈夫的善行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重,她被社区居民全票推选为伊宁市第14届、15届人大代表,丈夫赛力玛孜连续当选伊宁市14届、15届、16届、17届政协委员。继承父母的爱心事业,儿子吾买尔·赛力玛孜也连续当选为伊宁市第16届、17届人大代表。当地居民把他们视为群众的发言人、群众权益的维护者,赛里曼一家先后就涉及辖区教育、卫生、交通等民生问题发声,他们的大多数提案、议案也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各族贫困学子口中的“妈妈”
赛里曼资助贫困生已有近20个年头。今年9月,赛里曼资助的又一批学子将步入大学校园。8月19日,吾买尔代表家人为这20余名孩子举办了欢送会,给孩子们每人送了一个旅行箱,并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需要,给予他们2000元至3000元的资助。
事实上,社区周围每年都有一批因赛里曼一家捐助而圆大学梦的孩子,他们称呼赛里曼和赛力玛孜为“妈妈”“爸爸”。去年,马丽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疆医科大学,她最感谢的人就是赛里曼。她说:“没有妈妈对我的资助,我可能读不完高中就辍学了,她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马丽艳的姐姐马英同样是在赛里曼的资助下,2013年考入新疆农业大学,每年寒暑假回伊犁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妈妈”和“爸爸”。马丽艳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留下姊妹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马丽艳和马英都面临辍学。赛里曼听说姊妹俩的情况后,便找到她们,嘱托她们安心学习,不要担心学费的事情。
今年肉孜节前夕,赛里曼专门把马丽艳和马英叫到家中,给了她们500元过节,吾买尔给了姊妹俩2000元。明年,马丽艳和马英的妹妹即将上高中,赛里曼也打算资助她。
赛里曼从1999年开始,每年固定对一批学生进行资助。坚持了近20年的善举始于外甥女的一句话。赛里曼的外甥女是伊宁市第18小学的老师,在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上世纪90年代末,该校有不少孩子因缴不起学费面临辍学。
“姨妈,你现在家庭比较宽裕,能不能帮帮我们班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面对外甥女的请求,赛里曼没做过多考虑就答应了。也是从那时开始,她每年从18小学每个班抽出最贫困的4名孩子进行资助,供他们读完小学、初中。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赛里曼开始联系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等学校,对家境贫困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个学生一年1400元。从1999年至今,赛里曼累计资助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满族、乌孜别克族等各民族贫困学子100余人。
爱心是一种传承
现在,赛里曼和老伴都已年过七旬,没事喜欢在家里打理花花草草,吾买尔从父母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帮他们完成学业。
“这些年,我的父母一直把扶贫帮困当成一项事业在做,现在他们年龄大了,腿脚不便,我理应继续他们的使命。每家都会遇到难过的坎,我们有能力就伸手帮一把,这样大家的日子不都越过越好了吗?”吾买尔说。
赛里曼做善事也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赛里曼的印象中,父亲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退休前,赛里曼的父亲是公务人员,每月有固定工资,母亲是高级裁缝,家里的日子相对宽裕,而在上世纪60年代,父亲就经常把工资拿出来接济别人,工资每到月底都所剩无几。
赛里曼一直记得儿时父亲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如果别人找你帮忙,当你没有能力帮助他的时候,哪怕给他一碗水,说一句安慰他的话都是在做善事。”
自赛里曼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赛里曼的家中也常有“不速之客”到来,或因病急用钱,或孩子上不起学,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赛里曼和家人都会对他们施以援手。
受赛里曼的感染,不少亲朋好友也加入了他们献爱心的队伍。2006年,赛力玛孜的弟弟找到赛里曼,要求加入资助贫困学生的行列。随着爱心队伍的壮大,2008年,赛里曼组织成立了“花儿爱心妈妈”协会,现在协会已有30余名成员,每年资助贫困学生100余个。
扶贫帮困早已成为赛里曼家的家风,在伊犁河畔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