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复合pH玻璃电极在土壤pH测量中的应用

来源 :土壤学进展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pH的测量有助于预测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学性质,是土壤常规分析中测得最多的一个项目。然而,对于这项测定,迄今尚无公认的方法。通常将连接于适当pH计的玻璃(H~+敏)电极和参比电极插在土壤悬液中,这些悬液是将土样分散在水、1M KCl或O.01MCaCl_2中制备的。早期工作者将球泡型玻璃电极和甘汞参比电极插在自然含水量的土壤中进行测量,得不到稳定或重现的pH数值,故现在采用土壤悬液
其他文献
人们发现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在地震发生前会发生变化,并把它作为可能的地震前兆。尽管现已观察到大量的地震前兆,但它们的出现是偶然的,且是不可预报的。本文并不企图解释各种类型的前兆机制,就我们认识而言,也无意为能够解释距临震震中相当远的(~1000公里),无规律出现的前兆的驱动机制提供一个物理基础。显然,了解推动地震前兆的根本机制对预报地震可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认为这种驱动机制就是大范围扩容的各向异性(E
期刊
过去几年的古地震研究表明,往往在震级大致相同的特征地震中以一定的间隔产生破裂。这意味着存在局部的构造控制,它们决定了破裂的集结和停止。认识破裂停止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决定了特征地震的大小,而且因为破裂减速产生高频能量的辐射,导致强烈的地面运动。这里我要指出,连接性张性破裂系的快速张开使地震破裂通过流体饱和地壳中扩容性断裂割阶,这与破裂末端附近诱发的瞬间吸力是对立的。这时,随着流体压力通过扩
期刊
查明地幔中的对流是地球物理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至今对地幔对流理论模型的主要约束条件是大地水准面、热流和高程数据。然而,我们对地幔对流的规模、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仍然了解得很差。现在地震波速异常的全球三维制图开始成为可行的,可望有助于确定流动的特性。地震法可用于绘制各向异性和不均一性图,而且原则上可用于确定晶体定向排列。以前利用全球横向各向同性图确定地幔的上隆区和下陷区的分布(Natal et a1.
期刊
地壳可分为一个个块体,即具分块性,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构造单元对介质的应力-应变的变化反应是不均匀的。地震孕育时各种物理场产生的异常效应——前兆的幅度,取决于应力和弹性应变的大小。弹性应变则与介质的弹性特征有关。我们分析了按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确定的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的幅度,前兆效应的幅度指其偏离背景值的异常变化值。具足够可信度的31个记录资料可作为27个5-7.8级强震前
期刊
现在普遍认为,属于地震引起的摩擦范畴的陆内巨大变形(深度通常可达10-15公里)是由现有不连续面重新活动而不是由新断层的产生所提供的,尤其是碰撞带。由于我们都对深部的三轴应力状态缺乏定量的了解,因此对重新发生摩擦活动的条件进行全面的三维分析实用性不大,尽管偶而也取得了成功。然而,根据最近的看法,即许多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正断层分别是由正断层和冲断层重新活动形成,研究分析非粘性断层重新发生摩擦活动的
期刊
~~
期刊
认识与全球板块运动和地球演化有联系的地幔中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变学是一个基本信息。当然,板块构造的成功大大促进几乎所有国家对地幔粘度进行研究。但是,在日本这样的反应却出现得相当缓慢,日本科学家仅在七十年代晚期才开始做出非常积极的贡献,虽然早就有人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期刊
前言地球与所有已知的行星和卫星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上存在着一个氧含量高的气圈、一个水圈、一个生物圈和一个表面形状不断变化着的地壳。地球表面的岩石,即这个固态行星的上100公里经历着一个连续的变形过程,从而使地壳表面不断地产生新的、大规模的升降,地壳不断在经历着新的磨蚀的平衡。就目前所知,这种过程在其它行星
期刊
本研究是在实际灌溉条件下,在砂壤和粘壤两种土壤上检验了Bresler(1967)和Burns(1974)所提出的预报盐分动态的简单数学模型。 Bresler和Burns提出了查明非相互作用离子分布的简单模型。这些模型的依据的原理是:进入土壤剖面的盐分的净增加量,等于由入渗水流带入的盐量减去随排水所淋溶的盐量。Bresler只考虑了由于排水所引起的盐分的向下运动,忽视了水分蒸发时盐分的
期刊
近年来,软流圈已成为进行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系统研究的对象。对来自深达200~250公里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性质方面的信息日益增多。为了对乌克兰地区50~60公里深部的岩石圈作更全面的研究,必须建立构造圈研究的完整课题,而不仅仅限于对地壳的岩石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