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琳肖氏棉塑工艺传承者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晓琳
  生于甘肃甘南,1992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民协、广东省民协、深圳市民协、深圳市美协会员,宝安区美协理事,宝安区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圳市民间艺术大师”。作品棉塑《菩萨与弟子》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铜奖;作品《民族一家亲》获2014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2018年其棉塑项目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评审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著出版过《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棉塑》一书。
  棉塑是我国民间手工技艺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承继世代相传的女红,以棉花造型成胚,再以针线经手工缝制、塑造、刺绣、绘染、定型等多道复杂工序,辅以不同装饰,展示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风俗、不同地域历史人文的服饰沿革及其独特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价值。“肖氏棉塑” 工艺作品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体现了造型文化艺术的精湛技艺,从21世纪初到现在已发展到第四代传人——罗晓琳。
  百年棉塑,工艺传母女
  千百年来,棉塑靠母女婆媳之间的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的一针一线之间体现了造型文化艺术的精巧与神奇。罗晓琳与肖氏棉塑结缘,缘起于母亲丁维桂与第二代传承人肖英之间一段因缘际会的故事。
  肖氏棉塑源于清朝末年,东北辽阳地区的王桂芳是第一代传人,相传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支系的后裔。王氏做得一手很好的针线活,绣花、荷包、布娃娃、布狮子等作品精美细致。第二代传人肖英从小非常喜欢母亲缝作的各种动物、布娃娃、荷包并反复试作。肖英当年是一名地下工作者,用制作出售布娃娃掩护革命者辗转到西北,其历史人物、飞天造像等作品平拙质朴、简约生动。
  罗晓琳的母亲丁维桂,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到兰州美术工厂勤工俭学,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并见到了后来创作出大型雕塑《黄河之母》的作者何鄂。学校美术课的潘老师是著名画家梁黄胄的妻子。尽管丁维桂内心对艺术充满着向往和热爱,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进入到艺术学校学习。
  到退休后,丁维桂对艺术的热情才重新燃烧起来。“因为母亲她学过刺绣、剪纸,所以她常常去黄河边捡石头,在上面画画做成工艺品。”罗晓琳说,1992年她的母亲去看望当年的教导主任肖英老师,看到肖英制作棉塑布娃娃的技术非常精湛,顿时心生做棉塑的欲望。
  因为已年近古稀的肖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丁维桂的出现让肖英看到希望。尽管50岁才开始学棉塑,但一个如饥似渴地学,一个毫无保留地教,丁维桂只用一个月就掌握了制作工艺,并不断臻于完善。
  因为长期生活在甘南草原,丁维桂创造性地创作了一大批藏族人物棉塑,继承、创新、丰富并发展了肖英的棉塑人物,逐渐成为甘肃“民间工艺美术家”。1993年8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大庆,丁维桂应邀参加大庆的展览展出棉塑人物,其中大部分是甘南不同地域的藏族服饰人物。“我母亲创作的藏族题材《母子》等作品,表情生动质朴,人物细腻的肤质、幼儿憨态可掬的神情和皮袄用材的粗线条形成鲜明对比,还在1998年获得了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罗晓琳说,自己对棉塑的喜爱也是源于她的母亲。
  罗晓琳自小跟随长辈习画缝绣,小时候看到土陶等民俗古朴的东西就非常喜欢。因为受到母亲和甘南地域文化的影响,罗晓琳上学后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在考上西北民族大学时,她选了美术系油画专业。那时,罗晓琳家住在黄河边上,她每天都会去河边散步,去捡一些圆石头,画一些东西。每当进入商场看到一些很有趣味性的东西,罗晓琳都觉得很有吸引力。在母亲的鼓励指导下,她开始尝试着去创造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我最初创造作品,就是从画石头、树宝宝开始,大概是1990至1992年这段时间,那时快大学也毕业了。”罗晓琳说,毕业时她一直想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因为家庭负担太重,最终还是没有去进修。虽然没有深度进修,但罗晓琳学习棉塑的决心却更加坚定了。
  痴迷棉塑,刻苦学技艺
  工作以后,羅晓琳一直跟着母亲学习。母女俩一有机会,就会去博物馆参展学习。“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展览,守门的保安不让我们进去。因为实在太想进去看看,我跟我母亲在外面待了很久。后来,发现一个要进去参展的人背着一包东西,我就趁机上前去帮人家拿东西,跟着别人进去了。结果,我母亲一人丢在外面等了我一下午。”罗晓琳说。
  就这样,罗晓琳一边跟着母亲学,一边去参观博物馆后自己回来尝试创作,技艺也越来越精湛。2010年在长春人口文化展览上,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罗扬看到了罗晓琳母女的作品,点评道:“和你们多年在藏区深厚的生活底蕴分不开,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貌、美感,质朴中有艺术,淳朴中有情感。”并向北京纪念祖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美术书法摄影民间美术精品展览推荐其作品。当时,参展的全国各级艺术家有400多名,回忆当时的盛况,母女俩都激动不已。“看到自己作品和从小就仰慕的大师级艺术家一起合展,我们很激动,更加坚定了走棉塑艺术创作的道路。”罗晓琳说。
  南下宝安,工艺得传扬
  罗晓琳来到宝安工作时,母亲丁维桂也跟着来到了宝安。
  罗晓琳说,最初制作棉塑,是不忍心看母亲一个人辛劳,日日夜夜灯下辛勤创作。后来,看到这样一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就此逐渐没落、失传,就更不忍心了。所以,在深圳广电集团后期制作部门工作的她,将业余时间全部投身棉塑事业,并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推广这门古老艺术。
  后来,为了传承弘扬这门艺术,母女俩还会商量如何创作棉塑作品,丁维桂发挥针线和造型的优势,罗晓琳自己则更多在创意上有新意,刻画塑造人物的情感和形态。两人为了寻找灵感会一起外出采风,但有时也会出现意见分歧。在表达人物情绪时,她想要的是比较高兴的表情,但我画的人是有点思绪,并不一定都是很欢喜的那种。罗晓琳说:“我母亲认为需要欢喜的笑脸来让观者感觉到愉悦,传递出快乐。服饰上的细节表达也会有分歧,一个要改一个坚持,不改时就会吵嘴。”
  相对于母亲的作品,罗晓琳更注重人物神态的刻画。学美术的罗晓琳擅长绘画,她说:“我在针线功力上弱一些,但棉塑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会着重结合绘画的优势部分。”在她获得的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铜奖作品《菩萨与弟子》中,人物线条优美,比例匀称,五官清晰,面部表情丰富,嘴角微微含笑,颇富神秘意味。罗晓琳还试图将棉塑这门民间艺术突破创新。“正在酝酿的一组棉塑,五官的造型部分以花朵代替,通过绘画和软的棉塑相结合,以不同的材料塑造更具意象的表现。”在罗晓琳看来,棉塑制作不是简单的手工活,也需要创意、构思。“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要建立在了解和掌握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关键是要尊重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成果。”
  当谈到关于“肖氏棉塑”工艺如何传承的问题时,罗晓琳表示,在我们这个被现代元素挤满的时代,流行文化为主体的商业文明猛烈地冲击传统手工艺术。大量民间技艺无声无息地“非正常死亡”,一部分非遗已经走到了失传的边缘,亟待保护,而保护单靠个人是不可能的。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民间工艺艺术和传统文化开始重视和扶持,宝安文联、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和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曾经多次协助我们去外地参加展览,参加非遗进社区活动,也提供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的资助。
  如今,罗晓琳已经是深圳市级“棉塑肖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代表深圳参加省、市及国家级展览并获得多个不同奖项。自2009年起,她还开展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展演共上百场,发掘新学员并辅导教学,出版了《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棉塑》一书。“出版这本书,更有助于培训、教学、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罗晓琳说,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口传心授是一种形式,文字记录也是一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保存好这些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福欣特殊钢重卷线为例,介绍了收卷机的卷径计算和收卷机张力计算。该方法对冷轧重卷线收卷机的设计的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收卷机;重卷;收卷卷径;收卷张力  0.引言:  福欣特殊钢重卷机组是冷轧产品的重要一道工序,用于将厚度1.3mm—10.0mm的钢卷进行重卷,检查,分卷,裁切头尾等功能。可实现2.0mm和8.0mm的钢卷进行修边。以西门子的设备和控制系统为主。产线的张力控制设
宋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博学多闻,被称为旷世大儒.他在教育上的许多主张,开近代风气之先,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历任中国近代许多名校的教师、校长等要职,为我国近代教育作
先秦,是我国财务计算领域萌芽和取得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重点阐述了先秦时期我国的数学成就和数学思想领域的突破,以及周秦算数成就对财务计算萌芽的催化作用。 Pre-Qin Dy
期刊
摘 要: 现在国家的经济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个方面和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力,在我国众多的资源之中,电力是占据重要地位的。电力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的作用。所以,现在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电力输电线的运行和解决故障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一些导致故障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解决故障问题,对输电线进行维护。  关键词: 电力;输电线;运行维护;故障  一、电力输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原因  影响电力输电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儒学大家,他的儒学思想流传至今。同时,在他众多论述中有不少唯心主义心理学思想,他的心理学思想对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史有着重要影响。 Zhu Xi is a C
她是歌剧中的女高音,抒情加花腔又带点空灵,在俄罗斯歌剧舞台上绽放光彩,凭着良好的民族语言修养,游刃于俄罗斯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的歌剧演唱,获得多个欧洲奖项;归国后,她勇于创新,将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相结合,让本土音乐作品多一份新颖、独特、国际化。她是多才多艺的歌者,游刃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她是才华横溢的作曲人,“唱而优则曲”,华丽跨界。她是宝安本土音乐人张郁。  张郁 
期刊
01rn我从小就爱好粤曲粤剧.十来岁的时候,我经常到第一生产队的凉棚听留声机播出的粤曲、粤剧,在黑色的大碟里经常会听到红线女唱的《昭君出塞》《搜书院》,吕玉郎与林小群唱
期刊
一首激情万丈的《春天的故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近日《,春天的故事》的作曲家王佑贵刚刚在深圳举办完第四台专场音乐会后,又传喜讯,由他作曲,他女
期刊
本文依据历朝历代武举考试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结合历史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试图在研究清代武举问题的前提下,对清代八旗蒙古武举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和探讨.